黃河《台灣年輕人的未來》2007/8/3
去年前往上海,投身教育訓練的工作。今年台北成立分校,三個月前調回台北,同樣從事員工的教育訓練工作。面對的都是年輕人,使用幾乎相同的管理方式,從兩岸學生反應的差異,我深深為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憂心。
先看對岸。
台灣人認為大陸人生活習慣差、文化水平低落、缺乏公德心──許多時候、許多地方,的確如此。
可是,大陸年輕人對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非常珍惜。當學校教導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再半強迫他們融入一個秩序、整潔的環境,不要幾天功夫,絕大部分同學會有脫胎換骨的表現。
晨訓(早點名)時整齊劃一的動作、嘹亮的歌聲、震耳欲聾的口號,經常讓站在隊伍中的我,有種凜然的感覺。
走進廁所,沒有異味、乾乾淨淨。
來到寢室,內務像軍營,地板很難找到一根毛髮。
校區沒有垃圾,沒人亂吐痰,也只有指定的吸菸區有人抽菸。
同學們走在路上成列成行,吃飯的時候以碗就口,動作是輕手輕腳,講話要細聲細語……,雖不敢說個個是紳士淑女,最起碼和進校以前比較,要紳士淑女許多。
原本互不相識、不懂得團結合作的年輕人,經過十幾天的訓練,若某人不幸退學,同學們會自動自發地列隊歡送,許多人還會難過得哭成一團。
學校在查舖到起床之間,除了上廁所,不准起床。許多同學為了爭取好成績,躲在棉被裡面使用手機的光源看筆記,或是一間廁所裡面擠了三、四個人。
他們之中有不少人離鄉背井,只為了謀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有的人甚至兩、三年不曾回家。
回過頭,看看台灣的年輕人。
台灣的年輕人不願受約束、不能吃苦,也不太珍惜工作機會。
好比說招收新人,經過面試、錄取、填妥表格,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到學校報到,最後準時到校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六十。
其餘那百分之四、五十是怎麼回事?

三心二意、猶豫不定……,或是報到那天早上爬不起床,索性就不來了。
另外,部分學生主動退訓的原因讓人啼笑皆非。
有人因為父母不同意「那麼長的時間」(五、六天)住在外面,即使已經進入公司兩、三年,也自願離職。
有人說昨天才從國外旅遊回來,今天就強迫他過團體生活,心境調適不過來。
有人因不滿意公司將他從甲門市調到乙門市(僅一街之隔),當場拍桌罵人,然後拂袖而去。
我們自詡為「五星級的服務業」,那些在職場上已經待了數年的老員工,第一天來校報到,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的不多,會主動跟老師問候的更少。
一樣的規定、一樣的要求,上海本校能夠落實,台北分校卻做得零零落落──清潔不徹底、禮貌不周全、精神不振作……,多講幾句、加強要求幾分,即使不敢說「不幹」,臉上的表情也會說「幹」!
至於努力程度,那更是差了許多。
上海的學生若是違反校規,扣訓育分數「一分」,學生就可能痛哭失聲。
台北的學生別說是扣一分,扣七、八分也無動於衷。
為什麼無動於衷?
因為大部分同學都扣了五、六、七分。
也不是說都不好,只是好的比例太低。
台灣大部分的年輕人沒吃過苦,沒有生活的壓力,家庭不需要他的收入,父母的照顧又無微不至,所以缺乏努力奮鬥的動力。
若要問台灣年輕人的優勢在哪?我覺得比較有自己的思想、比較聰明,也比較實在。
開會問他們有什麼意見,反應通常很熱烈。
同樣的會議在上海,即使有人敢講話,多半是講好聽的話。
台灣人比較聰明,是因為台灣的族群多。從最早的原住民、漢人、荷蘭人、日本人、國民黨六十萬大軍,到今天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外籍新娘,台灣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民族大熔爐」。
就遺傳學來講,非近親交配的後代比較優秀,因此台灣人比較聰明。
也因為台灣年輕人不太在意得失,因而不善造假,比較實在。 凡事都有兩面。同樣的優點,換個角度就變成自我意識強烈、怪點子多、行動容易受情緒左右。
同樣的服務工作,大陸方面由於客人的流量大、水準差,辛苦程度相對提高。可是,兩邊新進員工的薪水卻差了四、五倍。
台灣的年輕人不妨問問自己:假如你是公司的老闆,將來兩岸三通,當人員可以自由來去、自由就業,你會僱用哪一邊的年輕人?
我很為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憂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