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好心變惡果(一)美夢》2010/4/2
聽聽我這半年來的經歷,你會明白人生是如何多變,世事是何等乖舛。
為什麼要說出這段經歷?
這中間隱含許多做人、處世,以及經商的道理。
把我失敗的經歷說給你聽,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轍──不正是你看黃河渡的原因?
由於故事太長,本文分四週刊載,希望大家有點耐性。
半年前我參加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創營,訓期半年,每個禮拜上課一天。上課內容從基本的美學介紹,到認識故宮文物,最後是商品設計。
為什麼參加文創營?
除了增進自我知識,也想打入故宮每年將近十億元的紀念品市場。
這是一個封閉的官方市場,競爭很激烈,合約商良莠不齊,設計水準的差異也頗大。為了提升廠商的設計水準,把中華文化推向國際,故宮這才舉辦文創營。
我怎麼會有機會參加?
因為故宮要求參訓的團隊包含「設計、財務、行銷、說故事」四方面的人才。
我的好友L當時在做故宮的生意,得到這消息,來電力邀我出任「說故事」的角色。
說句心裡話,我對做生意沒有興趣,這輩子也沒做過一次生意。如今在三家公司兼任顧問,幹的都是「說話、給意見」的角色。
聽到這邀請,我先是拒絕;他再三來電,要我仔細看上課的內容。
瞧見課表,果然覺得很有意義,這才同意加入。
即使結訓以後沒有做成一筆生意,單單是免費聽這麼多專家介紹中華文化,這活動就值得我投入。
我是「不然就不做,不然就盡全力」的做事原則。
由於參加文創營的名額有限(原本只招收十隊,後來增至十四隊),而L所屬的紀念品公司只是一家小公司,能通過故宮評選的機率不高。因而我向兼任顧問的R公司董事長報告,看他是否有意願加入?
沒想到,七十幾歲的董事長不單同意加入,還願意一道參加訓練。
如此這般,我們組成了R團隊。
可能R公司在國際享有知名度,董事長又親自出馬,這才順利通過評選,成為文創營成員之一。
故宮「文化創意發展研習營」第一屆,終於在去年九月五日開訓。
開訓當天,第一個上台致詞的是故宮院長周功鑫。從她的談話,我可以感受到她身為文化人的理想與抱負;再看故宮同仁妥善細密的準備,我是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
不管日後能否做成生意,我覺得所有同學都應抱著感恩的心情。因為此次受訓除了同學自付中餐,其餘花費都由故宮支付。此外,故宮還貼心地為每位同學製作識別證,除可憑證免費進出故宮欣賞裡面的館藏,購物時還能享有與員工相同的折扣。
周院長幾乎把同學看成是一家人。
我能說什麼呢?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故宮為提升合約商的文創能力,出錢、出力,又出場地,費盡心力安排國內國外一流師資,不要求廠商任何回報(半年結訓以後,同學大可說「什麼想法都沒有」,拍拍屁股就走人)。其度量之大、用心之良,我真想用「聖潔高亮」四字來形容。
實在要挑個缺點,也是有。 開訓第一天,我被五十八位同學推選成「班代」。
班代就是十四家廠商、五十八位同學的代表。
我長期在軍中管理群眾,懂得群眾心理;這次受託成為十四家「各有所思」、「背景截然不同」廠商的班代,我的第一個警覺是:不管做什麼事,要秉持公正、公開的原則。
舉例來說,我代表同學參加檢討會,事先會收集所有同學的意見,整理成建議事項,再發給所有同學,看誰有不同意見(某一同學的想法,未必是所有同學的想法);然後,會議時我不會刪掉任何同學的意見,也不會加入我個人的意見,而是代表所有同學的立場發言。
會後,我會把故宮的回答轉知所有同學。
至於和故宮來往的信函,我會盡可能副知所有同學。
之所以這麼做,是不希望別家公司有那種我藉著班代的身分,偷偷摸摸和故宮連絡,為R團隊謀取私利的揣測。
除了擔任故宮和同學之間的溝通橋樑,在助教熱心協助之下,我們也舉辦了品酒會、尾牙餐會,以及週日到宜蘭的參訪活動。
三次活動我樂捐了四十二瓶紅酒,希望能帶動現場活絡的氣氛。
你以為我喜歡喝酒、吃飯、應酬?
年輕的時候或許。投身寫作至今,這種活動我是能推就推,能不去就不去。
總之,班代是出錢、出力,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而才說,這是我參加文創營唯一的「缺點」。
所幸在課程學習上,我從不喜歡、不認識中華文化,到驚嘆、佩服、熱愛中華文化。
我的感受,先前幾篇文章(《度量衡》、《書法》、《文創》、《走出文創的路》)已經談過,篇篇發自我的內心。
總結一句話: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之柔美典雅,透過這次文創營,終於讓我見識到了!
當然,這只是起步。
身為R團隊的一員,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設計出一些有水準,可能把故宮推向國際舞台的紀念品。
講到這主題,考量的事情就多了、複雜了。
第一,設計什麼產品?
從組織R團隊之初,L手頭上就有十幾項產品,經過我初步過濾,也完成設計初稿,有八款包裝紙與包裝袋,外加八款、二十四式水晶球。
至於投資,經過訪商與比價,粗估需兩百五十萬元。
如何出資呢?
在此,應先說明我和R公司董事長的關係。
董事長是我的親戚,也是我非常敬重的長輩,長年以來兩人都有來往,也建立了彼此可以信賴的友誼。擔任R公司「企劃顧問」是兼差性質,除了提供董事長可能開發新產品的情報,也對他開發出來的新產品進行「試用」。
我對新事物的意見很多,講出來全供董事長參考。
總之,我不是R公司的支薪員工。
至於R團隊的組成,除了前往上課受訓的四人──我、董事長、L,以及R公司的設計總監J,另有一位與L配合的雕刻師傅U。
也就是說,R團隊除了董事長和J,其餘三人都不是R公司的員工。
假如你是我,會建議資金從何而來呢? 固然,董事長是我們的頭頭,但假如所有投資都由董事長支付,不會形成「賺錢大家分,賠錢他一人」的不公平現象?
沒錯,也可以換個角度──既然董事長一人出資,賺的錢當然全屬於R公司的資產;如此一來,又將置我、L,以及U於何地?
或是,R公司把我、L,以及U列為支薪員工──這選擇別說我們三人不會同意,可能董事長也不會答應。
思前想後,我不得不提出「共同出資」的建議。
再依據大家對計畫的貢獻程度,我們分配的投資百分比是董事長:三十%;我、L、J各二十%;U:十%。
再接下來,由於J浸淫中華文化日久,逐漸發揮他設計方面的天分。大約在受訓三、四個月以後,J提出一連串新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設計「故宮彩妝系列」,其中包含「眼妝盒、吸油餅、口紅、香水、化妝包」五個產品。
五個產品的外形具備濃厚的中國風,點子全來自故宮館藏的瓶器。
設計得好不好呢?
我第一次看到的感覺是「兩眼一亮」!
J畢業於大同工學院,目前仍在學校兼任講師。設計過程中得到學校老師與同學諸多幫助,故宮彩妝的設計幾乎傳遍全校。
緊接著,J運用街頭塗鴨文化,將故宮圖像融入現代風,設計了十幾款鴨舌帽
最後,J設計了一系列,具備現代「潮流風」的T恤。
總結來講,我們的設計是從年輕人下手。
想要蔚為流行,必須從年輕人下手;想要走向國際,必須創造流行界的「華風」。
中華文化不是不好……,而是非常好,但為什麼長久以來打不進「流行風」?
別說其他國家,即使台灣──故宮的所在地,社會上有所謂「哈日風」、「哈韓風」,卻不見「哈華風」(中國大陸更別談了。經過文化大革命,大陸年輕人根本是討厭中華文化)。
什麼原因呢?
原因當然很多。但就我的感覺,其中之一是無法將舊有的文化重新包裝,讓年輕這一代產生興趣。
我們設計的產品如果能打進故宮的通路,會創造不錯的商機嗎?
那要先看和故宮現有的商品比較起來,我們的設計是好或壞。
彩妝無從比較,因為故宮沒有販售彩妝系列的商品。
至於帽子,目前擺在故宮紀念品販售中心的型式有兩種(圖一、圖二),設計簡單到無法再簡單。
最後是故宮販賣的T恤,設計水準稍好,但多半都是「正經八百」的花色與圖案(圖三與圖四)。
美或不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
就我的標準,R團隊設計的產品如果放進故宮通路,故宮現有產品幾乎無招架之力──就是這心理,R團隊的士氣高漲。
文創營結訓日是今年二月二十七日。
結訓前各隊要繳交「提案報告」,內容是各團隊設計的產品。原本只限於三個「品項」,經過我的力爭,故宮這才同意放寬到三個系列,各五個品項(整整增加五倍)。
不湊巧的是,故宮規劃提案的報告日期是二月二十五、二十六日──緊接在九天年假之後的週四與週五。據J跟我說,年假九天,他忙到只休息兩天,其餘時間全在修改設計圖。
我呢?
心裡很緊張,但最後的設計圖完全幫不上忙,只好過一個「充滿美夢」的新年。
為什麼充滿美夢?
這三個系列、十五樣產品只是我們的起步。
假如站穩腳步,如何成立新公司、如何經營、如何邁向更遠大的目標,R團隊全都討論過,心裡也全有備案。
我從來沒有做過生意。第一次出手,就能有如此好的機會,不是應了「猛虎出閘」這句話嗎?
這句話就是除夕的年夜飯,我舉杯敬家人說的那句話。
| |  | | 圖一:故宮現有的鴨舌帽,圖案是故宮標誌(Logo) | |  | | 圖二:易於攜帶的女用帽 | |  | | 圖三:故宮販賣的T恤 | |  | | 圖四:轉化文字造型的圖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