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武嚇台灣──自序》2009/9/25
《武嚇台灣》是我寫的第二本小說。
第一本是《知本
風暴》,寫得很意外,靈感來自於一個非常偶然的點子,自己都不確定能寫成什麼故事的情況下就匆匆動筆,一個月以後完成,再半個月就上市了。
了解出版程序的讀者都明白:這速度太快了吧!
沒錯,是快。以至於當我目睹《知本風暴》印成了實體書,拿在手中還是不敢相信,心裡沒有踏實的感覺。
為什麼沒有踏實的感覺?
厭惡讀書,不喜歡文學的我,怎麼可能成為「小說家」!
我也相當懷疑,自己能否再寫一本小說。
坦白說,當時一點把握、絲毫的信心都沒有。
可是,我很想再寫一本小說。
寫什麼故事呢?
《武嚇台灣》就不是「偶然的點子」那麼簡單,而是構思很久、再三推敲之下才產生的結果。
一旦動筆,也只花了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初稿。
這是一本純軍事小說,出版的過程比較複雜。
與我合作《知本風暴》的出版社是商周。
商周對純軍事小說沒有興趣,我只好轉而接洽國內軍事小說的霸主──星光出版社。
星光出版社的審稿過程很長,對於內容的意見也多,經過反覆討論、修改,最後印成實體書上市,已經是七、八個月之後的事。
歲月如流,如今一眨眼已經過了十五年。我從當年的嘗試寫作,到退伍從事專職寫作,截至目前為止整整寫了二十七部小說。
這二十七部小說之中,《武嚇台灣》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是有。
它是我所有小說之中,最「本行」的一部作品。
我的本行是海軍,專業在射控系統與反潛作戰。
《武嚇台灣》幾乎把我海軍所學的經驗與知識,全給寫了進去。
再也沒有一部小說能夠寫得如此之專業。甚至今天回頭看,某些部分專業到讓自己都感覺有點訝異。
對軍事有興趣的朋友不能錯過這本小說。
另外要解釋一件事。
或許部分讀友並不清楚《武嚇台灣》是我的作品。
一是因為它的筆名──廣軍(黃在屋子裡面,軍則代表我的身分)──和後來的筆名(黃河)截然不同。
其次,它的出版商──星光──從頭到尾只出了我這麼一本小說。
而且,星光一簽就是終生約(擁有《武嚇台灣》永遠的版權)。這次能在黃河渡連載,實在是承蒙星光出版社的大度,不單沒有收取分毫的版權費,還費盡心力找出當年的電子檔。
謝謝星光出版社。
也謝謝各位讀友,有空的話不妨看一看,什麼是軍事小說?
黃河 二○○九、九、二十五
《原書自序》
巿面上可以看到許多軍事小說──各種類型,各式各樣;有的專注在軍事範疇、有的是半軍事半偵探,有的取材自史實、有的純係杜撰,有的長篇漫談、有的簡明扼要……。然而,不管這些五花八門軍事小說的差異,我們卻不難發現它們擁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全是翻譯小說。
自然而然地,許多人會問:為什麼中國人不寫軍事小說?
要想知道這個答案,首先必須定義:什麼是軍事小說?
並非牽連到「軍人」就屬於軍事小說,好比說《藍與黑》、《木麻黃的眩惑》、《知本風暴》、《戰.台灣的最後時刻》,這些故事的主角雖然(或曾經)是軍人,但這些小說的內涵,並沒有涉入「專業」的軍事範疇。
然而,也不是劇情提到「軍事知識」的書就稱得上是軍事小說。好比說《一九九五閏八月》、《決戰閏八月》……,這些書偏重在「分析、預言」,根本就不屬於小說。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稱得上是軍事小說?
軍事小說必須包含專業的軍事思想,涵蓋軍人獨有的經驗,並將它融合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中。好比說《獵殺紅色十月號》、《紅色風暴》、《海狼出擊》……,這些小說不單擁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小說的內容更談論到甚至讓軍人都驚訝的軍事專業知識!
因此,寫一本軍事小說並不容易。作者不單要能夠揣摩軍人的心思、熟悉軍人的工作環境,然後,還要能將故事套在一個引人入勝的劇情結構之中。
我喜愛看軍事小說,閱讀之餘,不自覺地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不寫軍事小說?
或是,「寫不出」軍事小說?
我有不服輸的心態。
就在這種心態之下,民國八十四年初,我著手撰寫《武嚇台灣》,初稿在八十四年三月完成,當時全文僅十三餘萬字,承蒙星光出版社編輯群賜正,前後經過四次修改,費時六個月,最後的完稿約十八萬字。
《武嚇台灣》取材自台海兩岸不和諧的敵對關係。
雖然,同樣體裁的小說坊間比比皆是,但本書卻不同於其他書籍,因為《武嚇台灣》是一本軍事小說,它以海軍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並融入多項軍事科技與相關知識,結合許多已發生的軍事或政治「事件」,當然,也或多或少對當前兩岸關係作了一點批評。
寫完《武嚇台灣》,最讓我心喜的是:書局的架子上終於出現了一本中國人「土產」的軍事小說。
內容是好是壞?
待時間驗證、待讀者批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