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書法》2010/2/5
假如時光能夠倒退到半年以前,我絕對想不到自己會寫和書法有關的文章。
我的字跡爛到國文老師看了會產生撞牆的衝動,哪有資格談更高深的書法?
真的沒有資格。
然而,最近半年參加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化創意發展學習營」,聽到三、四位老師、總時數超過二十個小時針對書法的介紹,讓我對書法突然產生很深刻的體會。
是不是有一點資格談談書法呢?
更何況,我的鋼筆字跡雖爛,小學二、三年級時家母卻曾逼我寫過幾次毛筆字(總數應該不超過三、四次)。應該是我的領悟力不差,經過這幾次的練習,國小四年級時曾代表班上參加校際書法比賽;雖然沒有得名,卻也算得上當年班上書法第一好手。
之後匆匆一過四十多年,我再也沒有熱愛過書法。
或更正確地說,我根本是討厭書法。
為什麼討厭?
就我的感覺,書法就像「寫字」,必須遵循一個嚴格的規則──字體的大小、筆劃的順序和位置,都有明確的規定。
再講明確一點,傳統中國書法分以下五大字體:

帖一:篆書

帖二:隸書

帖三:楷書

帖四:草書

帖五:行書
什麼叫「寫毛筆字」?
寫毛筆字就是遵照著前述五大字體之一,你依樣畫葫蘆──字帖怎麼寫,你就怎麼寫(也就是「臨帖」)。
什麼又叫「寫得好」?
寫得好就是寫得「像」──你寫的毛筆字和字帖的那個字很類似。
現在重點來了──這世間不管什麼事,只要逼著我按照規矩做,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從內心深處產生一股厭惡感。
講到這,我們不妨跳開正題談一談畫畫。
請仔細觀察很小的小朋友,有誰不喜歡「亂塗亂畫」?
不管是畫在白紙上、牆壁上、鏡子上,或甚至被單、床罩上,只要有空間,小朋友就喜歡拿了筆、口紅、顏料……,在上面胡亂地塗抹。
胡亂塗抹的另一個觀點就是畫畫。
後來為什麼不喜歡畫畫了呢?
因為胡亂塗抹的結果會遭到大人的責罵、處罰,甚至痛打一頓。
後來進入了學校,上美術課就是「照著」某一個東西畫。於是又有了「畫得像」、「畫不像」、「畫得好」、「畫不好」的差別。
照著規矩做事已夠讓人討厭,再拿出來公開比較,那更是令人討厭。
於是乎,進入國中以後的學生漸漸便把「畫畫」視做畏途。
不是這樣嗎?
這次在故宮上課,曾經聽到一個發人深省的事──某老師容許他的兒女在家中「所有的牆面」畫畫,不管在哪裡、不管畫什麼,他都不反對。
這事聽得我是萬分地慚愧。
像我這種自認開放的父親,有一次瞧見小女兒在「潔白」的粉牆上畫了幾個洋娃娃,氣得我大聲罵了她幾句,什麼「知不知道重新粉刷牆面要多少錢?」、「不曉得畫到畫紙上嗎?」
後來……,唉,小女兒再也沒在牆上畫畫。
想到這事,如今我回頭看小女兒七、八年前在牆上畫的洋娃娃(相片一),不是很可愛嗎?

相片一:小女兒七、八年前(小學二、三年級)的塗鴨,可不可愛
?
我為什麼要罵她呢?
為什麼我不能用欣賞的角度稱讚她?
就算她把全家的牆面都畫上洋娃娃,又如何呢?
我真的後悔,也很自責。
奉勸天下的父母,想要激發、培養兒女的美感,以後絕不要管他們
畫在哪裡、畫得怎麼樣。
自我檢討到這,現在言歸正傳。
正是因為要臨帖,一筆一劃都要照著寫,讓我對寫毛筆字產生了反
感。
直到這次在故宮上課,這才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多說無益,以下我們不妨來欣賞幾幅字帖。

帖六:這是什麼字體?雖然看不太懂寫的內容,但字型很美吧?

帖七:這帖字的內容不僅看得懂,字寫得也很特殊。注意它的「圓
角」、「捺筆」,再看最後簽名的那一筆小字,多美啊!

帖八:有夠抽象吧?寫得多麼豪放!

帖九:這字是不是另有一番韻味?仔細看每一個字,線條美不美?
假如不信,請往後看

帖十:這是前帖放大的特寫。這是字,還是畫?回頭看前帖的每一個字……,看仔細,個個都令人驚訝!

帖十一:這幅字大小錯綜,是否另有一番味道?

帖十二:這簡直像一幅畫

帖十三:這是畫還是字?

帖十四:這是美工字,的確很「酷」吧?

帖十五:字可大可小,位置也隨你放,可說是隨心所欲吧?

帖十六:突然來一個「好大」的字,只要配得好,都是上乘之作

帖十七:這是書法名家黃庭堅「花氣薰人帖」的後段。仔細看字的墨色,它由右至左,筆沾墨以後一筆直書而下,寫到最後字跡都毛了。看到這幅字,能夠想像當年黃庭堅「縱筆疾書」的場面嗎?

相片二:書法甚至可以像拿拖把一般在地上寫

相片三:也可以寫在牆上
看到這,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有以下的感覺:
一、書法是「線條畫」的一種,所謂「書為心畫」就是這個意思。
二、書法根本沒有「規則」,所謂「五大字體」只是初學者的「參考」。
三、實在說書法有什麼規則,就是最後呈現的畫面要「美」。
自從我懂得什麼是書法,之後到任何地方,如果牆上掛了一幅字,只要有閒我必定會停下腳步欣賞。
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進一步接觸與研究,實在難以一窺其中的奧妙。
最後,講一則書法界的傳奇故事。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書法家,應該是被後人尊稱為「書聖」的王羲之。

圖一:書聖王羲之的畫像
可能是熱愛王羲之書法的狂熱份子太多,至今流傳在世王羲之的真跡,竟然沒有一件!
難以相信吧──你談、我談、大家都在談的王羲之書法,今日所有見到的字帖,居然全都是摹本(也就是其他名家的仿製品)或拓本(後人將字跡刻在石碑上,再從石碑拓印下來的紙本)。
真跡都到哪兒去了呢?
講一段傳聞,你大概就猜得到真跡都到哪兒去了。
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蘭亭序》,那是他在半醉半醒情境下一氣呵成的大作。
《蘭亭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個字,凡是重複的字都使用不同的寫法;其中「之」字有二十個,沒有一個相同,每個都有不同的韻味。

帖十八:《蘭亭序》摹本前半段

帖十九:《蘭亭序》摹本後半段
《蘭亭序》歷來被所有的書法家認為是最經典之作,有「行書之祖」以及「天下第一書」的美譽。
不要說是別人對他的稱讚,第二天酒醒之後,王羲之對這件作品也非常滿意,曾經重寫了好幾遍,都達不到這種境界。因而感嘆地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假如沒有神助,我怎麼可能寫得出這種水準的作品?)
也因此,王羲之對《蘭亭序》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將《蘭亭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很清楚《蘭亭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特別藏在臥室梁上鑿好的洞裡。
可是,《蘭亭序》實在太有名了,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他聽說真跡在辨才和尚那裡,多次派大臣前去索取,辨才和尚卻始終推說不知真跡的下落。
李世民看硬取不成,便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的模樣與辨才接近。
由於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十分投機。等到兩人關係密切了,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讓辨才和尚欣賞,並一再稱讚這都是真跡,寫得真好!
辨才看完,不以為然地說:「真跡是不假,但不是最好的,我這有一本最好的真跡。」
蕭翼追問是什麼帖子?
辨才神祕地說是《蘭亭序》。
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經失蹤,辨才這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
蕭翼一看,果然是《蘭亭序》的真跡,二話不說便將它強自放入袖子,同時出示唐太宗索取《蘭亭序》的「詔書」(詔書是皇帝的命令,不聽就砍頭)。
辨才這時始知上當,懊惱不已,一年不到就氣悶而死。
得到《蘭亭序》的唐太宗,真是愛不釋手,甚至死了之後都指定做為陪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