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問題少年的背後》2015/8/21
不久前在《中時電子報》看到葉毓蘭的一篇文章──〈是誰讓他們變得殘暴〉,觸動了我長久以來就想講的幾句話。
之所以先前沒講,是擔心講出以後,別人質問我:你算老幾,有什麼資格如此胡說?
我的確算不上是號人物。
特別是犯罪偵防方面。
因而一直隱忍著沒說。
直到那天看到〈是誰讓他們變得殘暴〉,這才有不吐不快之感。
假如專家都如此說,我長久以來的感覺就應沒錯。
首先請大家看前警大教授、中華警政研究學會現任祕書長、美國伊利諾大學公共政策學博士,也是我的好朋友葉毓蘭女士的文章。

〈是誰讓他們變得殘暴〉 葉毓蘭
「廿七歲的郭彥君因為長期失業、對社會不滿,在超商偷了水果刀就到台北市中山捷運站,拿著水果刀沿著手扶梯往下走,一路砍傷了四個人,當時傷者發出慘叫聲引起其他人的注目。」
這則新聞又喚醒台灣社會回到去年五月廿一日。那天,廿一歲的鄭捷,這個在父母眼中愛玩格鬥殺人網路遊戲的大男生,提前完成了他從小就想要做的「大事」,瘋狂砍殺無辜的乘客,造成四死廿一傷的慘劇。媒體形容那日是捷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我們不知道那會不會是最黑暗、最血腥的一天。因為一年多以來,媒體上不斷出現在網路上放話,以鄭捷為師的狂徒。有些只是打打嘴砲,希望引起異性或外界注意的魯蛇一族,但是也有像前述郭彥君、在北投文化國小手刃八歲劉小妹的龔重安等,直接付諸行動的狂徒。
郭彥君在捷運站砍人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小時,又有國中生在三峽持刀砍人,原因是:思念在國外工作的雙親、功課壓力太大。
他們選擇在捷運上、捷運站、小學進行的隨機殺人事件,造成空前的恐慌。民眾更關心的議題是:這些人都正處於人生最菁華階段的初始,是何種因素導致他們變得如此殘暴,犯下這樣的暴行?
根據報導,自案發收押後兩個多月內,鄭捷的父母除了寫封信給他以外,未曾現身探望他;曾經是鄭捷的跆拳道教練回憶:「他小時候很瘦,表現平凡。他就是一般的孩子,有笑容,會快樂,喜歡玩,有榮譽感,有上進心。」「是怎麼樣的家庭製造了這樣的孩子?是怎麼樣的社會製造了這樣的父母?這樣關心自己名聲與金錢更甚於自己子女的父母?」從教練口中道出父母對於孩子的疏於關心,可能就是這起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在台南湯姆熊遊樂場割喉殺害十歲男童的曾文欽,二審法官在審理期間特別委託專家學者對他進行人格鑑定,結果發現:曾文欽的家屬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其父親放任對曾文欽的管教,父子倆關係疏離,甚少互動,母親管教嚴格,衝突較頻繁。曾文欽自幼即難以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適當依附關係,無法學習適當技巧應付人際互動問題,缺乏同儕間重要的交流經驗及學習對象與能力,曾文欽困縮於自己世界中。
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青少年暴力的成因,與過去曾經暴露在暴力、衝動、同儕影響、父母親的衝突、父母監控指導不足有關,與曾文欽的鑑定結果不謀而合,也和鄭捷、郭彥君的經驗有若干相符,均凸顯出青少年早期家庭生活經驗中,有遭受家庭暴力行為、目睹家庭暴力者,抑或遭受家人刻意或不經意的疏忽對待等相關。
當我們在思考該如何自保時,不妨回頭想想:為何這些孩子變得如此暴力?或許從打破人際間的冷漠,關心周遭的每一個孩子,協助那些困居在失能家庭中的孩子,讓他們還有機會看到光明的未來!
看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
我發自內心地同意:所有問題少年都出自一個「失能的家庭」!
什麼是失能的家庭?
父母過度寵愛,兒女要什麼就給什麼;或疏於管教,讓孩子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下成長;也可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讓孩子承受太大的壓力;更可能是父母經常爭吵,讓孩子生活在不和諧、暴力的陰影之下……
總之,失能的原因有千百種,但失能的結果卻是唯一──每一個問題少年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失能的家庭。
而誰又該為一個失能的家庭負最大的責任?
不就是父母?
正因為這個原因,每當我看到「青少年隨機殺人事件」,直覺的反應就是:那個少年好可憐啊,他的日子一定過得很苦,可惡的是他失職的父母!
鄭捷可恨嗎?
不,我只覺得他可憐。
而且是非常的可憐!
因為若無「非常可憐的環境」,怎麼可能滋生出「非常可惡的罪行」?
此外如在中山捷運站外隨機殺人的郭彥君、北投文化國小手刃八歲女童的龔重安、台南湯姆熊遊樂場割喉殺害十歲男童的曾文欽……,每當看到這類新聞,我直覺的反應全都一樣:凶手好可憐啊,可惡的是他的父母!
不是這樣嗎?
哪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不是天真無邪、活潑可愛?
哪一個孩子不想成為父母眼中的寶貝兒女?
後來為什麼轉變了呢?
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個人也都有個人的成長背景。然而一個極度有問題的孩子,必然成長於一個極度失能的家庭;而一個失能家庭的罪魁禍首,不正是這個家庭的父母?
孩子是純真的、被動的,特別是年幼的時候。後來之所以逐漸轉變,社會、媒體、朋友、學校……,固然都有一部分責任,然而最重要、佔有決定性關鍵的,百分之百是人們一生最重要的庇護所──家庭──出了問題。
也因此,假如孩子有社會適應問題,第一個該檢討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
我這感覺極類似政府拍的一則廣告,內容如下(長度只有三十秒,如果你從沒看過,請點選影片抽空看看):

第一次看到這則廣告,我發出會心的一笑。
沒錯啊,天底下哪隻狗狗懂得在正確的地點大小便?
之所以隨地大小便,牠的主人不該負責?
我們不應錯讓狗狗背上黑鍋,而讓牠不負責任的主人躲在背後。
以後再看到隨地大小便的狗狗,不要拿著掃把或石子追打牠,而應悄悄地跟在牠身後,找出那個不負責任的主人──假如同意,以後再看到類似鄭捷殺人事件的新聞,你正確的反應應該為何?
冤有頭、債有主,我們不應錯怪了對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