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名畫的控訴》2017/4/14
看過電影《名畫的控訴》嗎?

相片一:《名畫的控訴》劇照。
這是一部依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女主角是猶太裔婦女瑪莉亞.阿特曼,她為了爭回原本屬於她的家產──名畫《艾蒂兒肖像》(相片二),委託年輕律師,也是本片男主角蘭迪.荀白克與奧地利當局漫長的訴訟過程。

相片二:《艾蒂兒肖像》。
可能你看過這部電影。
假如看過,不妨聽聽以下我對劇情的補充說明。
這部電影的重點在《艾蒂兒肖像》,這是奧地利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其重要性相當於法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奧地利文化的重要象徵,其精神意義不可言喻,市場價值更高達美金十億元以上。
美金十億元──這可是小市民終生不敢夢想的巨大財富!
而故事的女主角瑪莉亞,當時正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的小市民,獨自經營一家小型服裝店,生活平凡平淡,完全談不上富裕。
不過在二次大戰以前,瑪莉亞家族是奧地利的大富豪,只因為是猶太裔,二戰期間遭受納粹慘無人道的迫害。
「迫害」兩字在旁觀者看起來,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然若身歷其境,會明白那是生不如死、地獄般的煎熬!
由於居家生活受到納粹嚴密的監控,即使富裕如瑪莉亞家人,當時想逃也逃不了。
後來在父母的掩護之下,新婚的瑪莉亞和她先生,兩個人歷經千辛萬苦逃到了美國。
然而也因為她的逃亡成功,加深也加速了她父母遭受納粹迫害的程度。
設身處地為瑪莉亞想一想,她的遭遇是何等的血海深仇啊!
瑪莉亞如何面對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呢?
她選擇「忘記」!
徹徹底底地忘記:她發誓這輩子絕不再回到她的出生地──奧地利,也極少和朋友談論這段過去。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有可能向奧地利政府追討當初被納粹掠奪的名畫《艾蒂兒肖像》。
瑪莉亞小時候幾乎陪伴著這幅名畫成長,因為畫中的人物正是她的嬸嬸艾蒂兒,她還親眼瞧見這幅畫的繪製過程。

相片三:瑪莉亞(左)與嬸嬸艾蒂兒(右)。
又因為艾蒂兒沒有兒女,她將可愛的瑪莉亞視如己出,也因此瑪莉亞成為這幅名畫的合法繼承人。
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是小蝦米(瑪莉亞)對抗大鯨魚(奧地利政府)的艱辛過程,在經歷六年漫長的跨國官司之後,瑪莉亞最終贏得了勝訴。
我觀看這部電影最深的感觸,不是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劣行,不是價值不斐的名畫,也不是訴訟波濤起伏的過程,而是瑪莉亞不願意面對「過去」的心境!
想想看:名畫的價值超過十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財富誘惑,訴訟過程中瑪莉亞卻多次表示不願意和奧地利政府繼續糾纏下去!
為什麼不願意繼續糾纏下去?
因為每一次開庭,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就再一次闖進瑪莉亞的心田,也如同強迫她再一次遭受納粹的迫害。
開始我還不太明白,後來才慢慢體會瑪莉亞的心境,也能明白大部分遭受性侵的女孩都拒絕出庭作證原因。因為每一次出庭作證,難免憶起受性侵的片斷,也彷彿讓她再一次遭受到性侵。
不是這樣嗎?
如果回憶痛苦不堪,聰明人必定會選擇放下、遺忘,不再與過去糾纏不清。
因為人生要面對的是未來。
所以我相信,大部分重大案件的被害者都不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溫舊夢」。
那是一種酷刑,更是一種折磨。
將心比心,如果我是某案件的被害者,很可能會和瑪莉亞一樣,拒絕回到事件的發生地,也不願意和別人談論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不難理解的道理,如今在台灣某些政客的眼中卻視而不見。
例如228紀念日舉辦的活動,每一年都邀請被害者家屬出席,每一年都有人落淚,每一年都有人大聲疾呼要求真相。
到底什麼是228的真相?
從阿扁時代就成立專案小組調查,這一查就是八年。
接著馬英九執政八年,年年參加紀念活動,年年公開道歉,年年被人罵。
如此這般到了今天,又如何呢?
依舊有人要求真相,依舊有人要求追查真凶,依舊有人四處聚眾滋事。
為什麼如此?
因為野心政客一再地加工、一再地重炒舊飯。
在觀看《名畫的控訴》以前,我只覺得野心政客的可惡,卻從不覺得被害者的可憐。如今我才明白,那些年復一年,被迫重溫舊夢的被害者,他們才是最無辜的一群可憐人!
從今爾後,我不再認為2月28日是「紀念日」。
在野心政客操作之下,如今台灣的2月28日,應正名為「228仇恨加工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