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島國島民》2008/6/13
每天上下班要經過一道窄巷(如相片一),巷子窄到勉強可以讓行人對遇而過。走在巷子裡面若是碰上迎面而來的摩托車,車子必須停下來,行人則要側身貼著牆壁,小心翼翼走過去。

相片一:上下班要經過的窄巷
討厭擁擠感覺的人,看到摩托車進入巷子裡面就會等在巷口。
當然,也有人因為趕時間,再是擁擠也不在乎。
不幸的是,巷口右轉不遠處是十字路口。假如碰上紅燈,出口不巧又
停了一輛摩托車,行人若是不願意側身而過,一時之間就如同整條巷子被堵住。
今天早上我正要經過巷口,一輛摩托車因為紅燈停下來。前方行人停在摩托車前方不知說了什麼,摩托車駕駛可能分神,也可能是戴了安全帽而沒有聽到,反正就是沒有反應。
行人等了等,不動聲色側身而過。我還沒看出發生什麼事,摩托車駕駛突然回過頭,厲聲質問:「你為什麼踢我?」
行人冷哼一聲,不答反問:「你為什麼擋在路口?」
「你不知道叫我讓開嗎?」
「我講啦。」
「你跟誰講了?」
「我跟你講啦。」
「X你娘,你講了就能踢我?」
……
沒再吵幾句,兩個人就在路口打了起來。
我這麼強壯的人,想拉都拉不住,好像對方都跟自己有殺子奪妻般的仇恨。
這時,我難免回想起美國的經驗。
二十年前初到美國求學,對美國人的「禮貌多讓」印象深刻。
例如,樓梯的寬度有一、兩公尺,即使以美國人普遍寬胖的體型,兩個人也能夠對遇而過。可是,每當我先一步走進樓梯,假如碰上迎面而來的美國人,他們絕大部分會等候在樓梯口,直到我通過,他們才進入。
看了兩次,我也學會了,曉得在樓梯口等候已經進入的人。
每當我在樓梯口等候別人,那人必定「作勢」加快腳步,擦身而過時還不忘微笑說一聲謝謝。
這是窄路相逢,美國人普遍的反應。
另外,走在沒有交通號誌的路口,行駛中的汽車居然會停下來禮讓行人。
頭幾次碰上,瞧見駕駛停車,揮手示意讓我先過,真是受寵若驚!
在台灣,即使是綠燈,行人也要小心闖紅燈的汽車。
兩相比較,難免讓人懷疑自稱「禮義之邦」的中國人,禮到了哪裡?義又在何處?
回到台灣,一開始我有樣學樣,車開到沒有紅綠燈的路口,若是看到有人在路邊等候,我也會禮讓路人先行。 然而,幾次下來我就放棄了。
後來不僅不會禮讓路人,還會寸寸進逼,想辦法嚇阻他們通過。
為什麼?
美國地廣人稀,即使像是波士頓這種大都市,只要不在鬧區,路上的行人也不會比台灣的小鎮多。
開車在美國禮讓行人,最多就是等候十幾秒鐘,禮讓幾個行人。
台灣呢?
禮讓一個行人通過,後面可能跟出一大串,一個接著一個,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這例子可以推廣到許多生活小節,什麼走路、開車、停車、隱私……。地狹人稠的小島,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相互碰撞的機率高,引爆衝突的可能性也就高。
小時候聽過「島國島民」。聽老師說這是一句罵人話,表示生活在小島的人民心胸狹窄、眼光短淺。
當時非常不以為然。
後來看多了、比較多了,
才發現這句話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
台灣是最典型的島國──地狹人稠,又缺乏天然資源,工作的壓力大,生活的步調快──這種環境很容易培養出一群心胸狹窄、唯利是圖的人民。
環境已經夠不幸了,近十年還冒出一群混帳政客與名嘴,讓惡劣的條件是雪上加霜。
這群人透過媒體,每天張三罵李四、李四罵張三,罵來罵去,罵得人民的心胸越來越狹隘、眼光越來越短淺,肚子中的火氣卻越來越大。
每當在電視看到誰嗆誰,只因為對方和他的政治立場不同,就讓我覺得難過。
好比說,馬英九夫人周美青沿街拜票,那些看似憨厚的老人卻當面罵她「小偷」,看得讓人難過。
同樣的,陳師孟的小孩在美國讀書,上學第一天哭著回家,吵著以後再也不要去學校。問她原因,是老師是深藍支持者,知道她是陳師孟的孩子,就公然叫她轉班,理由是「不知道如何教導陳師孟的孩子」──這新聞聽了同樣讓人難過。
台灣的地方雖小,但是我印象中的台灣人民是憨厚、誠懇、努力工作的一群人。
我們不應該失去這些特質。
尤其是,我們不應該因為那群混帳的挑撥離間,而失去這些特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