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京、阪、奈自由行7》2014/1/10
上一週談到這次赴日的旅遊心得,已經講了六項,分別是:
一、物價高昂。
二、地狹人稠。
三、生活態度嚴肅、自律性強。
四、誠信待人。
五、精益求精的做事精神。
六、篤信宗教。
本週接續往下談,旅遊心得只剩下唯一的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
七、華夏文化的繼承者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也令人非常難過的話題。
請有心理準備:日本才是正統華夏文化的繼承者!
我知道,這句話很傷人心。
可是抱歉,這是發自我內心的聲音。
從哪些現象能夠支持我的觀點呢?
(一) 建築風格
先前諸位看到日本眾多廟宇、宮廷的建築相片就省略不談──毫無疑問,那些全是仿唐建築的代表。
此處我們不妨再看看日本的民間建築(相片一至十)。

相片一:京都的佛具店

相片二:京都市某一戶住家的屋簷

相片三:京都一所大學的校門(靠近八坂神社)

相片四:像不像西安的古巷?如果在這兒為 中國古裝武俠片取景,背景還滿搭配的吧?

相片五:這裡像是在日本,或是在西安呢? 如今的西安,有類似的景觀嗎?

相片六:奈良的一棟建築物

相片七:幼稚園的建築也呈現唐式風格

相片八:奈良街景一角。右邊那棟房子有沒有古色古香的感覺?

相片九:奈良JR火車站(右邊那幾位紅衣女是選舉拜票部隊)

相片十:奈良某一戶住家
大陸是台灣以外,我第二熟悉的地方。
講句不誇張的話,大陸所有著名景點(除去特別高的地區,如西藏,因為我有高山症),退伍這十餘年我幾乎全去過。
我從不曾在大陸的某一個城市,目睹唐式建築的規模、品質、數量,能夠和日本的京都或奈良相比。
(二) 書法受重視的程度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人「極其」引以自豪的文化。
可是如今呢?
哪裡的中國人還重視書法?
接下來一連串的書法字跡,是此次我在日本所見各商家的招牌,我一張一張拍下來,再剪接如下:




瞧瞧這些在日本隨處可見的商店招牌,他們是不是很重視中國的傳統書法?
不僅商店招牌,有的餐廳的菜單(相片十一),或超商的購物袋(相片十二),也看得到書法的痕跡。

相片十一:奈良板焚屋的菜單

相片十二:某超商的購物袋
回到國內,我們商店的招牌又是什麼模樣?
充斥在台灣街頭巷尾的商店招牌(有機會出門,親自抬眼瞧一瞧),絕大部分是如此:

台灣絕大部分都是運用現有的「電腦美工字」。
此處所說的「絕大部分」,大約佔了百分之九十七、八。
特別要說明,很多看起來像是書法字,其實也是電腦美工字。
因為現今電腦的功能無與倫比。
好比說以下全是電腦美工字的「基本字型」:

除了基本字型,電腦還具備各種變形功能,再配合設計師的電腦繪圖技巧,電腦美工字的型式就變化萬千了。
然而不管怎麼變,它就是生生硬硬,缺乏藝術與生命的電腦字。
書法在中國社會早已式微。
你幾時見過書法比賽?或親自參加過?
我在小學的時候,大約四十六年前,曾經代表班上參加全校的書法比賽。
自那以後,一直到今天,我不僅沒參加過,我甚至沒聽過身邊的哪個單位舉辦過書法比賽。
我的兒子和女兒整個求學受教的過程中,完全沒接觸過書法。
在台灣,如果要求老師教書法,首先師資就有問題,其次學校會問:聯考要考書法嗎?
可是在日本,小學三年級開始必須學書法,學校也會在新年之初舉辦「新年試筆大賽」。
比賽通常在一月舉行,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每個年級的書法內容都有一個命題,例如「今年的願望」、「快樂的一年」。比賽優秀的作品會頒給金獎、銀獎等獎勵,傑出作品還會在校內進行展覽。
新年試筆大賽的經典之作,是在東京武道館舉行的全國競賽,參賽者多達三、四千人,年齡從七、八歲到七、八十歲,每位參賽者都趴在地上,使用毛筆寫下對新的一年的祝福(相片十三、十四)。

相片十三:認真參加比賽的小女孩

相片十四:寫完以後,所有參賽者舉起成品
日本對書法的重視,還可以從另一個現象看出來。
此次在奈良,僅僅一條街,我居然看到三家販售毛筆與墨的專賣店。
如果在台灣,別說一條街出現三家,即使全城只有一家,如果只賣毛筆和墨,其他什麼商品都不賣,可能生存下去嗎?
和注重書法的日本人相比,自稱「龍的傳人」的我們,能不慚愧?
(三) 人民勤奮、誠實、有禮有序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什麼?
不就是勤奮、誠實、有禮有序?
今天兩岸的中國人,有多少還具備這些美德?
然而大部分的日本人,仍保有這美好的作風,而且以此為榮──這是重點。
如今在台灣,誠實往往是「笨」的代名詞啊!
(四) 傳統的日本崇尚華夏文化
中、日關係曾經有多好,日本人又是如何崇尚華夏文化,講給今天的年輕人聽,可能大家都無法相信!
講一件歷史往事,或許能改變年輕人的觀念。
中、日關係最密切、最和諧的時期是宋朝。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是宋朝的前段,建都汴梁:後因金國入侵,宋被迫遷都臨安,史稱南宋。
南宋最終為蒙古(元)所滅,其滅亡的標誌是崖山海戰──除了十餘萬大軍盡沉海底,大臣陸秀夫更背負年僅八歲的小皇帝投海而亡。
消息傳到日本,舉國震驚,日本天皇竟然下令全國戴孝追悼南宋小皇帝!
很難令人相信,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這充分說明當時日本和中國的關係有多麼密切。
至於日本對華夏文化的嚮往,一直到今天都看得到它的影子。
例如中國發明的圍棋,如今在日本發揚光大。
日本流行的花道源自唐朝的禮佛,因為虔誠的信徒在佛像前供奉鮮花,必須先想盡方法讓花朵插得美麗端莊。
至於講究喝茶禮儀的茶道,那也是從宋朝流傳過去。
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對日本而言,代表了一個偉大、文明、友好的民族被蠻族所滅。
這令日本人痛心疾首,進而激發出敵愾同仇,不僅拒絕向元朝稱臣,還輕蔑蒙古人,稱之為「元寇」。
元世祖忽必烈是誰?他怎會容許小日本如此張狂?
一怒之下,元世祖兩次出兵征日。
這是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當中,唯二征日的紀錄。
第一次在西元1274年。當時南宋未滅,蒙古佔據中國半壁疆山,元世祖派兵三萬餘人征日,卻因颱風致鎩羽而歸。
第二次在西元1281年。那時南宋已滅亡兩年,元世祖派兵十四萬七千人征日。
之所以兵力暴增,是因為其中包含南宋降元官兵十萬人。
不幸的是,此次征日再度遭遇颱風來襲,元軍大部分船隻遭到摧毀,最後得以返國的人數不及出兵的十分之一。
殘存的元軍被棄置於日本海灘。
日軍發動全面反攻,俘虜官兵數萬人,除了南宋降元官兵,其餘全數在海灘遭到斬首。
存活下來的南宋官兵高達兩、三萬人,他們全數得以留在日本,後來也都成了日本人。
那已是七百多年前的往事。
如今一代生一代,兩、三萬人的子孫又會增加到多少?
旅日期間,我多次坐在人潮洶湧的街邊,冷靜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群,心裡老念著一個問題:這些人如果到了北京、台北,除了語言,誰又認得出他們是日本人?
我必須誠實地說:完全認不出來!
這不令人悲,更令人恨嗎?
系出同源的中國和日本,在歷史的作弄下,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對頭。
假如我們能夠拋開過往的快意恩仇,再度回到宋朝的親密關係,以中國的地大、物博、人多,加上日本的勤奮、誠實、有禮有序,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協助、共同努力,這個世界還有哪個民族可能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
這是一個很遙遠很遙遠很遙遠的夢。
在這個夢實現以前,中國人若想尋根,要去哪、能去哪、該去哪?
哪裡看得到昔日華夏文化的美?
很令人悲哀,該去的地方不是大陸、不是台灣,而是我們中國人恨得咬牙切齒的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