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我的留學路(上)》2007/12/7
講到我的學歷──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碩士──多少讓人以為我是勤奮用功的好學生。其實,全然不是那麼回事。
我之所以投身軍校,就是因為不喜歡讀書。出國讀碩士,不單沒有興趣,即使有興趣也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
海軍官校學的是什麼?
什麼兵器系統、艦船操縱、船藝、海軍作戰……,大半和軍事知識有關。少部分和民間大學有關連的,諸如物理、微積分、電子、化學、電腦概論……,不僅學分少,也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
更何況,英文是我的致命傷(《英文和我》有深入的描述);到美國留學讀碩士,簡直比要我飛奔月球更困難。
官校畢業以後,慢慢了解海軍的生態。這才發現,海軍號稱「半個外交官」,想要在海軍有所發展,最好有出國進修的經歷。
沒有國外經歷的軍官在海軍叫「土海軍」。
想想這個「土」字──誰願意承擔?
於是,只要有辦法,都想出國。至於出國的方式,在我那年代大約有兩種名目、三種途徑:
一、攻讀碩士:考取「國防科技獎學金」,進入一般民間大學。
二、接受軍售訓練:
﹙一﹚軍官班次:學習較高層次的戰術思想。例如「反潛軍官班」、「作戰軍官班」。
﹙二﹚士官班次:學習基層的技術維修。例如魚雷、反潛火箭、飛彈發射架的維修與保養。
外行人可能很難理解,那年頭有發展的軍官很少會動到攻讀碩士的念頭(最近已有改變)。
大部分職業軍官的觀念是:假如想讀書,就不要進軍校;既然進了軍校,自然是想在軍中有一番作為。
如何在軍中有一番作為?
在工作崗位努力表現,認識更多長官,也讓更多長官肯定你的付出。
出國讀碩士,一去兩年。這兩年你在海軍如同消失了。假如在國外不努力和國內長官維持連繫,海軍根本就忘了還有你這麼一個人。
再講現實一點,出國讀書是「浪費」時間。
人生沒有幾個兩年可以浪費。
至於攻讀碩士帶來的學問,在海軍幾乎全用不上,薪水也不會多一毛錢,佔的職缺不會更好。因此,除非厭倦海上生涯,想留在陸地混一個教職,很少人願意出國浪費兩年。

不願意浪費兩年,又想取得國外經歷,多數軍官選擇「軍售訓練」的途徑。
軍售訓練的士官班雖名為「士官」,卻因為絕大部分的士官無法通過英語鑑定考試,最後以這個名義出國的還是軍官。
又由於士官班學的是基層技術,要從最基本的理論教起,所以訓期較長,少則半年,多逾一年;學的又是「基層技術」,有發展的軍官都不會報考。
軍官的第一選擇,當然是名實相符的「軍官班」。
軍官班的訓期只有十週左右,學的是高層次的作戰理論;訓期中可能會包含參訪或見學,等於在美國免費四處旅遊,優秀的軍官都列為第一志願。
不幸的是,軍官班的班次少,每年的總訓員屈指可數,報考的全是各年班的佼佼者。而考選的兩大標準,一是英文聽力測驗,二是和高級長官的關係。
英文聽力是我的弱項,剛畢業時在海軍我也沒有任何人脈可尋,因此很清楚,我不可能考上軍官班,又不願意委身士官班,當一個「土海軍」覺得丟人;想要出國,唯一的途徑就是攻讀碩士。
往碩士這條路上走,是因為我在軍中不夠優秀、關係不夠,被逼出來的。
當然,說優秀的軍官不願意攻讀碩士,並不代表就沒有人跟我們競爭。
每年還是有幾十個人在爭幾個名額。
這中間有一大部分是中正理工學院的「正科生」。
所謂正科生,就是他在大學學的科系,和他想要選修的碩士科系相同。
我們官校這些半路出家的學生,難以和正科生一較高下。就算僥倖考上獎學金,送到國外,也幾乎跟不上學校的課業進度。
為了彌補官校學習的不足,海軍官校成立「科技先修班」;考上先修班便可暫時脫離軍隊生活,重回官校當整整一年的學生。
科技先修班要考英文、國文、微積分、物理四科。我草草準備兩、三個月,英文、國文鬼混一通,微積分完全看不懂,只有物理考得得心應手。
科技先修班每年要錄取固定名額(我那一年是十二名)。當大家都爛的時候,就選十二個「不太爛」的考生過關。
就因為物理一科傑出的表現,我得到不太爛的成績,順利進入科技先修班,之後展開一年的讀書生涯。
讀什麼書呢?
完全看次年要考什麼科目。
次年要考的科目又和海軍總部的「教育計畫」有關。
我們查了教育計畫,次年有六個「電腦科學」名額,於是十二個人一窩蜂地選擇「電腦科學」。
考碩士的共通科目是微積分,電腦科學的專業科目是「資料結構」與「計算機概論」。此外,因為要到美國民間大學,托福的最低標準是五百三十分。
換言之,我要在這一年的時間學習三個科目──微積分、資料結構、計算機概論,以及托福考過五百三十分。
再看這四科,除了英文有一點基礎,其餘三科可說是從零開始。
為了考托福,我買了一套教材,每天抽空看一看。讀了幾個月,準備先「試考」一次累積一些經驗,再到台北參加補習班。萬萬沒料到,第一次試考居然考了五百五十三分!
至於微積分,海軍官校有一位名師,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中校教官,是全省補教界赫赫有名的「蕭一理」。我有幸承蒙蕭老師的教導,每週一、二在官校學習微積分,學了半年,功力大為精進。
計算機概論和資料結構就沒那麼幸運,因為官校沒有適當的師資,只得在週三到週六前往台北參加補習班。
我這一輩子唯一參加的一次補習,就在那一年。
也在這一年,因北上租屋住在公館,鄰近台大,認識了在台大工作的老婆。
能不能順利出國修碩士還不知,卻先認識了一個擁有碩士學位的女朋友。
半年之後,科技先修班的課程和台北的補習雙雙結束,我們重回官校全力準備大考。大約半年的時間,除了偶爾到台北約會,就是關起門來天天讀書。
那時生活清苦,似乎有那麼一點「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的感覺。
可惜……,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可惜,臨大考前十天不到,總部突然通知,今年的科系只有「系統工程」與「電子工程」各一名。
天啦,六個「電腦科學」的員額全數取消!
這消息對我們猶如青天霹靂,一時之間大家全失了方寸,紛紛查詢這兩個科系所要考的專業科目。
系統工程是「機械設計」和「電子」。
電子工程是「物理」和「電子」。
電子在官校雖然學過,但是連皮毛都談不上。
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放棄。
想到一年的努力付諸東流水,我懷憂喪志地在床上躺了一天。忽然想到,只要「不太爛」就會考取的大原則,頓時精神一振!
想想看,我托福已過,微積分有八、九成的把握,物理又是我的長項,唯一陌生的是電子,怕什麼呢?
我火速決定轉考「電子工程」。
才有這念頭,我們年班的「永遠」第一名,也是那年我在科技先修班的同學Y君,便私下跑來找我商量。
他想考電子工程,希望我錯開競爭,選擇報考系統工程。
Y先說明他必須考電子工程的理由。講什麼如今我全忘了,只記得當時連連點頭。
接著Y分析,假如我們能分開各考一科,必然是各科的優勝者──這點我也同意。
只是,轉考系統工程要應付兩科。「電子」還學了點皮毛,「機械設計」那是連聽都沒聽過。
所幸,中正理工學院造船系有機械設計這門課。我到圖書館借了教材──一本比無字天書還難的艱澀教材,囫圇吞棗硬是看了幾天。
至於電子,我請官校的教官為我來個「考前大猜題」。只上了兩個小時的課,就因負荷不了而請教官打住。
就這樣,苦讀一年的兩科沒考,準備幾天的兩科匆匆上陣。
這一生,我各方面的運氣都差,唯一的例外是考運。
大考那天我翻開考卷一看,只覺得考題有點眼熟,管他真會假會,振筆直書,把整張答案卷寫得密密麻麻──相信老師改到這樣的考卷,就算答案全錯,基於同情也會給幾分。 結果考幾分我不清楚,但是真如Y所料,我們都順利考上國防科技獎學金。
那一年,全海軍只有我們兩人考上碩士獎學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