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貨幣戰爭》2015/8/14
你關心國際大事,特別是有關經濟的國際大事嗎?
好比說油價為什麼下跌、金價為什麼上漲,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真正原因?
假如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建議你萬萬不可錯過《貨幣戰爭》這本書。
講正題之前先透露一個好消息──好讀有《貨幣戰爭》的電子書。
《貨幣戰爭》的作者為宋鴻兵,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四川成都,一九九○年畢業於東北大學自動控制系,一九九四年赴美留學,主修資訊工程和教育學,獲得美利堅大學碩士學位。曾任職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以及著名的金融機構,並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諮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以及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二○○八年他回到中國,創建獨立智庫「環球經濟研究院」。
從上述說明不難明白,宋鴻兵擁有極特殊的經歷,加以他長期關注、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先後將研究心得發表於網路,並於二○○七年六月出版實體書《貨幣戰爭》,內容以歐美近代金融發展史為主題,依序談到滑鐵盧戰役、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一次大戰、二次大戰、美國多位總統被刺殺,乃至於數次世界經濟大蕭條,這些撼動全球的重大事件,竟然全都由羅斯柴爾德家族所領導的國際銀行家在背後操控。他們透過策劃和資助暗殺挑起戰爭、製造國際經濟動亂而獲得巨大利益,並進一步掌握各國的貨幣發行權,控制全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命脈。
《貨幣戰爭》的內容可以用「驚世駭俗」四字來形容!
既然「驚世駭俗」,難免出現正反兩極的評價。
不管如何,它顛覆了許多我們從歷史課本上得到的觀念,加以成功地預測了二○○七年次貸危機和二○○八年金融海嘯,因而在國際引起巨大迴響,並被世界三十多個國家的媒體廣泛報導。
二○○九年宋鴻兵被全球銷量第一的美國《商業週刊》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四十人」。
講到這我不得不自我檢討:如此重要的一本書、如此有名的一個作者,怎麼以前我從沒聽過呢?
直到最近閒得發慌,在好讀看到《貨幣戰爭》,沒抱太大期望下載閱讀,卻不料這一讀是越讀越有興趣,越讀也越是驚訝與佩服!
想想看,宋鴻兵比我年輕十歲,怎麼會有如此廣博的見識,又如何得知如此多的「國際祕聞」?
驚訝佩服之餘,我決定寫一篇文章推薦這難得一見的好書。
這本書你不可不看。
看完以後你會明白:決定這個世界秩序的不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而是一群躲在臺後,默默無名的銀行家!
這些銀行家稱自己為精英集團,他們眼中沒有祖國、沒有道德、沒有羞恥心、沒有是非感,彼此像鐘錶一般精確地協調,互通有無,永遠早於市場獲得信息。徹頭徹尾的冷酷理智,永無止境的金權欲望,使得他們數百年來在金融、政治,以及戰爭的殘酷漩渦中所向披靡,進而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金融帝國!
這本書的內容很長,中間難免有枯燥乏味的片段,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可能讀到一半就會放棄。
為了增加讀者的信心,我在本文最後,以附錄型式摘錄《貨幣戰爭》文章乙篇──〈世界環保銀行:要圈地球三十%的陸地〉。
這篇文章只有三千六百字,咬咬牙,肯定可以一口氣看完。
看完以後你就會了解:世界環保銀行──多麼冠冕堂皇的國際組織,想不到卻是國際銀行家的一項陰謀,其居心之狠、之賊、之惡劣,遠非我們小老百姓所能想像!

《貨幣戰爭》實體書封面 作者宋鴻兵
對《貨幣戰爭》有興趣嗎?
請先看以下這篇文章。
附錄:〈世界環保銀行:要圈地球三十%的陸地〉
在亞非拉(黃河註: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泥潭之際,國際銀行家開始策劃一個更大的行動,其方式超乎普通人想像力的極限,正常智力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環境保護」竟然是一個更大圖謀的切入點。
如果不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可能明白國際銀行家令人眼花繚亂「組合拳」的巨大威力!
一九六三年八月初,美國中西部的一個著名大學,一位化名為「約翰‧竇」(黃河註:「約翰.竇」原著為John Doe,意為「某身分不明的人士」,作者翻成「約翰.竇」是個錯誤)的社會學教授,接到華盛頓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一項祕密研究課題,參與該計畫的十五名專家都是美國著名大學的頂尖學者。
「約翰‧竇」教授帶著好奇心來到了一個名叫「鐵山」的地方報到。
「鐵山」靠近紐約州的哈德遜城,這裡有當年冷戰期間,為防禦蘇聯核打擊而修建的巨大地下設施,幾百家美國最大公司的總部都在此處設有臨時辦公地點。這些公司包括:新澤西的標準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漢諾威製造信託公司等。
如果核戰爭爆發,這裡將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商業運作中心,以確保核戰爭之後,美國商業體系仍然能夠生存下來。
平時,這裡是這些公司儲存機密文件檔案的地方。
這個神祕的研究小組要研究的課題是,如果世界進入「永久和平」階段,美國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以及美國的對應策略為何?
這項研究工作持續了兩年半。
一九六七年,這個十五人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份絕密報告,這份報告的作者們被政府要求對該報告嚴格保密。但是,「約翰‧竇」教授覺得這份報告實在太重要了,不應該向公眾隱瞞。於是他找到著名作家里歐‧萊文,在里歐‧萊文的幫助下,這本名叫《來自鐵山的報告》被戴爾出版公司於一九六七年正式出版。
該書一經面世,立刻震驚美國社會各界!
大家都在猜到底誰是「約翰‧竇」?
該報告被認為是當時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策劃。麥克納馬拉是「外交協會」成員(黃河註:外交協會是文前提到「精英集團」的外圍組織),後來擔任世界銀行行長。運作的研究機構被認為就是哈德遜研究所,該機構的創始人赫曼‧凱恩也是外交協會成員。
對於這次洩密事件,國家安全特別助理羅斯托立刻站出來進行緊急「消毒」,指出該報告純屬子虛烏有。同樣是外交協會成員亨利‧魯斯控制下的《時代》也說該報告是「巧妙的謊言」。
該報告究竟是真或假,美國社會到今天仍然爭論不休(黃河註:就如同《貨幣戰爭》的內容是真或假,全世界到今天一樣爭論不休)。
不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華盛頓郵報》曾經在《書評》欄目中介紹過這本書。
介紹該書的就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加布雷斯,他也是外交協會成員。在文章中加布雷斯教授指出他有第一手的信息證明該報告是真實的,因為他本人就在被邀請之列。儘管他後來沒能參加這個項目的研究工作,但該項目一直在向他諮詢各種問題,他也被告知要對外保密。
「我願意用我個人的名譽擔保這個文件(『鐵山報告』)的真實性,我也願意證實它結論的有效性。我有所保留的只是將它公布給沒有心理準備的公眾,那是否是明智的呢?」
後來加布雷斯曾在其他媒體兩次重申該報告的真實性。
那麼,該報告究竟有什麼驚人結論,讓「精英們」如此緊張呢?
原來,該報告詳實地透露了「世界精英們」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規劃。
報告的基本宗旨就是,不討論對與錯的問題,也不考慮自由與人權之類的空洞概念,一切諸如意識形態、愛國主義和宗教立場都不占有任何位置,這是一份「純粹客觀」的報告。
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持續的和平,儘管從理論上說並非不可能,但是卻不具有可持續性。即便(和平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它也肯定不是一個穩定社會的最佳選擇──戰爭是我們社會穩定的一種特殊功能。除非其他替代方式能夠被發展出來,否則戰爭系統應該被保持和強化。」
報告認為,只有在戰爭時期,或者是在戰爭的威脅之下,人民最有可能服從政府而沒有怨言。對敵人的仇恨和被征服與劫掠的恐懼,使人民更能夠承受過重的稅賦和犧牲,戰爭又是人民強烈情緒的催化劑,在愛國、忠誠和勝利的精神狀態下,人民可以無條件地服從,任何反對意見都會被認為是背叛行為。相反,在和平情況下,人民會本能地反對高稅收政策,討厭政府過多干預私人生活。
「戰爭系統不僅是一個國家作為獨立政治系統存在的必要因素,對於政治穩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戰爭,政府統治人民的『合法性』就會出現問題。戰爭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政府能夠擁有權力的基礎。歷史上不勝枚舉的例子表明,失去戰爭威脅可信性的政權,最終導致權力瓦解,這種破壞作用來源於個人利益膨脹、對社會不公的怨恨,和其它解體因素。戰爭的可能成為保持社會組織結構的政治穩定因素。它保持了社會階層分明,保證了人民對政府的服從。」
但是該報告認為,傳統的戰爭方式也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這種狀態之下,「世界政府」的大業將難以實現,特別是在核戰爭時代,戰爭爆發變成了一種難以預測和風險極大的問題。考慮到該研究正是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後不久開始進行的,當時和蘇聯核大戰的陰影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者們的心態。問題是,如果一旦世界出現了「永久和平」,美國社會的出路何在呢?這正是這個祕密研究小組要追尋的答案。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為美國找到一個能夠替代「戰爭」的新方案。
經過謹慎的研究,專家們提出,替代戰爭的新方案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一)在經濟上必須是「浪費」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的十%。
(二)必須是一種和戰爭危險類似的、大規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脅。
(三)必須提供人民強迫性服務於政府的合乎邏輯的理由。
要同時滿足這三大條件,也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專家們先是想到「向貧困宣戰」。貧困問題雖然足夠龐大,但是不具備足夠的恐懼感,所以很快被放棄了。
另一個選擇是外星人入侵,雖然足夠恐怖,但在六十年代還缺乏可信度,於是又被放棄了。
最後大家想到了「環境污染」,它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事實,具備可信度,在對環境污染的宣傳上下下功夫,足以達到核戰爭之後世界末日的恐怖程度;不斷地污染環境的確是在經濟上非常「浪費」的;人民忍受高稅收和降低生活質量,接受政府干預私人生活,為的是「拯救地球母親」,非常符合邏輯。
這實在是一個絕妙的選擇!
經過科學地估算,環境污染問題要達到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危機的時間大約為一代半左右,即二十到三十年。
報告的發表時間是一九六七年。
二十年後──一九八七年九月,世界野生環境保護委員會第四次大會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召開,來自六十多個國家的二千名代表參加了這一次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們來到會場,驚訝地發現一份名為《丹佛宣言》的文件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
《丹佛宣言》指出:「因為新的資金必須被籌集起來以擴大環境保護的活動範圍,我們應該創造出一種新的銀行模式,以便將對環境管理的國際援助與受援國的資源管理的需求加以整合。」
這種新的銀行模式就是「世界環保銀行」的方案。
與以前類似會議迥然不同的是,一大批國際銀行家出席了這次會議,為首的就是艾德蒙‧羅斯柴爾德男爵(黃河註:文前提到神祕「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戴維‧洛克菲勒,以及美國財政部長傑姆斯‧貝克。這些超級大忙人居然在一個環保會議上盤桓了整整六天,向大會介紹和推銷「世界環保銀行」的金融方案。
艾德蒙‧羅斯柴爾德在大會上發言將這個「世界環保銀行」稱為「第二個馬歇爾計畫」(黃河註:馬歇爾計畫又稱歐洲復興計畫,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畫,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它的建立將把發展中國家從債務泥潭中「拯救」出來,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環境。
請注意,截至一九八七年,發展中國家的全部債務高達一萬三千億美元。
世界環保銀行的核心概念就是「以債務替換自然資源」。
國際銀行家們計劃將發展中國家的一萬三千億美元的債務進行再貸款,將債務轉到世界環保銀行的賬上,債務國將瀕臨生態危機的土地作抵押,從世界環保銀行那裡得到債務延長和新的弱勢貨幣貸款,被國際銀行家圈出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土地」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總面積高達五千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五個中國的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的三十%!
七十年代發展中國家向IMF和國際銀行家的貸款絕大多數沒有抵押品,僅以國家信用為憑證,當債務危機爆發後,國際銀行家不太容易進行破產清償。
當這些債務轉到世界環保銀行頭上,國際銀行家們賬目上原本很難看的呆帳一下變成了優質資產。由於世界環保銀行擁有土地作為抵押,一旦發展中國家無法清償債務,這些被抵押的大面積土地在法律上就屬於世界環保銀行了,而控制著世界環保銀行的國際銀行家們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大片肥沃土地的實際擁有者。
以人類圈地運動的規模來看,世界環保銀行堪稱前無古人。
為了如此巨大的利益,就難怪如羅斯柴爾德和洛克菲勒這般人物也要「關心」此次環保大會長達六天之久。
巴西財政部高級官員克斯塔博士在聽到羅斯柴爾德的世界環保銀行提議之後,一夜未眠。他認為,如果環保銀行提供弱勢貨幣貸款,在短期內可能對巴西的經濟有幫助,至少經濟發動機可以再度啟動,但是從長遠來看,巴西無論如何是無法償還這些貸款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作為貸款抵押品的風水寶地亞馬遜地區將不再為巴西所擁有。
被抵押的資源還不僅限於土地,水源和其它地面和地下的自然資源也在被抵押之列。
世界環保銀行的名稱比較扎眼,最終以全球環境基金的名義於一九九一年成立,由世界銀行負責管理,而美國財政部是世界銀行最大的股東。國際銀行家們的長遠規劃目前正在逐步實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