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電腦病毒》2017/6/23
不久以前媒體大篇幅報導,勒索病毒WannaCry肆虐全球,兩天內造成一百多國淪陷,更讓全球電腦使用者人人自危。
看到這則新聞,你有什麼感覺?
擔心、畏懼,唯恐自己的電腦也遭病毒入侵?於是急忙加裝價格更貴、效果更佳的防毒軟體?
即便如此,防毒與病毒就如同矛與盾的戰爭──市場只要出現更堅固的盾,不久就會發明更尖銳的矛。
也因此,防毒軟體只能提供「相對安全」,無法保證「絕對安全」。
因而所有電腦使用者,隨時隨地都要有電腦「被病毒入侵」的心理準備。
除了病毒入侵,電腦還有故障的可能。
管他什麼型式的故障都讓人提心吊膽──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撰寫文章、拍攝照片……,會不會因此而全數遭到損毀?
相信每一個電腦使用者都有類似的經驗。
退伍之後我幾乎日日與電腦為伍,對於病毒入侵或電腦故障,都有刻骨銘心的經驗。也因為如此,長久下來累積了一點心得,今天寫出提供給各位讀友參考。
面對病毒入侵與電腦故障,我的應對手段只有三步:
一、重要資料存於雲端
如今雲端技術還沒有很成熟,但已存在許多免費商品。
例如Google可以儲存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相片──不管何時何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留影,手機便會將照片自動上傳到Google提供的雲端記憶。如此一來,縱然手機遺失,回到家,打開電腦,仍然可以順利下載已經拍攝的相片。
雲端的好處是從此再也無需擔心病毒入侵或硬體出問題。
可是,免費雲端多半有容量限制。
一旦記憶超過某個容量,使用者就必須支付某一筆費用。
另外,大筆資料存在「別人控管」的記憶體,你會不擔心它的隱密性?
二、處理到一半的資料隨時拷貝存檔
對於我,處理到一半的資料通常為寫到一半的文章。
一旦完成,交出去,對方便有我的完稿。
這時若再遺失或損毀,我都不會心痛。
至於寫到一半的文章,每當到了一個段落,特別是電腦關機以前,我必定採取以下行動:
- 拷貝到小型(10G以下)隨身碟。
- 透過伊媚兒寄給自己(等同存到了雲端)。
沒有錯,每次都如此是很煩。而我也是人,偶爾總難免遺忘。
因而又有以下最後的手段:
三、每隔一段時間拷貝「D碟」所有資料
所有電腦都有一台容量非常大的硬碟,以目前的技術,起跳單位是500G。
由於容量太大,安裝時工程師通常會將它區分成兩塊:
- C碟:儲存系統程式。
- D碟:儲存使用者的文件、相片、音樂、影片等私人資料。
系統程式是固定、不易變動的內容,這部分若遭到破壞,常用的手段是重灌電腦作業系統。
至於D碟,因為儲存的是使用者的「變動性資料」,因而每隔一段時間都應完整地拷貝到外接硬碟。
外接硬碟類似隨身碟,只是容量很大,體積與重量相對增加,不適合隨身攜帶,所以沒有資格命名「隨身碟」。
以今天的技術,外接硬碟的起跳單位也是500G,價格在台幣1,000元左右 (相片一)。

相片一:左為容量500G的外接硬碟,右為容量8G的隨身碟。
由於外接硬碟的容量與電腦硬碟差不多,所以能夠輕輕鬆鬆地拷貝D碟所有資料。
最後,「每隔一段時間」是多長?
對我而言,大約為半年。
如果你「不太在意」D碟的資料,可以把時段拉長到一年。
假如你「很在意」D碟的資料,可以把時段縮短到一、兩個月。
以上三個步驟就是我防範病毒入侵或電腦故障的方法。
養成上述習慣,一旦電腦出問題,我的處置大略如下:
一、 硬體故障
除了送修,別無他法。
反正是螢幕壞了換螢幕、硬碟壞了換硬碟……。不過,如果電腦使用超過七、八年,管他什麼故障,不妨考慮新買一台性能更佳的電腦。
二、 病毒入侵
有的病毒是小病,傷害不大,自己花點功夫都可修復。
假如碰上重病,特別是WannaCry這種勒索病毒,我絕不妥協,二話不說就是:
- 重灌電腦作業系統:我無此本事,通常是拜託小兒子幫忙。只要他有空,不過是兩、三個小時的功夫。假如你身邊沒有親人有此能力,可將主機送到3C賣場的維修部門,大約半天,花費應不超過台幣1,000元。
- 複製D碟所有資料。
- 從雲端以及隨身碟下載較新資料。
- 重新設定伊媚兒、skype、LINE等套裝軟體。
假如你和我一樣經常與電腦為伍,建議你參考我的方法依樣畫葫蘆。
如果熟悉處理過程,前後大約要花一天的工作時間。
雖然費時費力,然而絕大部分資料都可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