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追求成功(上)》2012/8/31
誰不希望成功?
我們這一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致力於「追求成功」。
小到組合一幅拼圖、打籃球時投進一球,大到取得博士學位、創立一番傲人的事業,這些全都是成功。
也由此可見,成功的定義非常廣泛。
因此在說明如何「追求成功」之前,我們應先定義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成功──你是否靜心想過這問題?
你能用很簡單的一句話,很清楚地界定什麼是成功嗎?

如果翻開字典,可能你會發現成功就是「成就功業」──這解釋等於沒有解釋。
就好像別人問你什麼是「淡定」,你回答「平淡鎮定」的答案是一樣的。
它依舊很空洞、很廣泛,令人摸不清頭緒。
有些人認為成功是戰勝對手、贏過別人。
好比說考試得到第一名、棒球比賽獲得冠軍。
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首先我要提醒你,你的人生會很辛苦!
因為頂尖的第一名、冠軍,必然是少數中的少數。
把人生的目標設定在追逐「少數中的少數」,你不會活得很辛苦嗎?
此外,這種建立在別人失敗與痛苦之上的成功,它能帶給你快樂?
沒錯,有些人的快樂,就來自於看到對手倒下。不過,這種贏過別人、你死我活的成功,不是我心中的成功。
我心中的成功是什麼?
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三個例子:
一、什麼是成功地組合一幅拼圖?
二、什麼是成功地登上玉山?
三、什麼是成功地從學校畢業?
所謂成功地組合一幅拼圖,就是把拼圖的每一片散開、攤在桌面,然後從第一片開始,一片一片地逐漸拼湊,最終組合成全圖。
假如拼到一半,你因為累了去休息,並要求朋友幫你組合一部分;這時,你還能說自己成功地組合了一幅拼圖嗎?
至於成功地登上玉山,就是從大家認定玉山的起點,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後爬到玉山主峰的最高點。

如果你很有錢,包了直昇機直接空降在玉山的最高點,然後和別人一樣拍照留念;這種狀況下,你拿著相片對友人說自己成功地登上玉山,會不心虛?
再看成功地從學校畢業,不就是按部就班地讀完一年級的上學期、一年級的下學期、二年級的上學期、二年級的下學期……,考完期終考,成績也都符合學校的規定?
從這三個例子,你能體會什麼是成功?
就是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完!
這也是國父所說的「大事」──徹頭徹尾、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
人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記得國父鼓勵我們的這句名言嗎?
年輕的時候,第一次在課本中看到國父對「大事」的定義,當時心裡只有一個感覺:屁啊,這種大事有什麼稀奇!
如今年紀漸漸大了,事情看得多了,這才發現「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完」,有的時候真的很難啊!
例如騎單車環島、自己動手將全家裡裡外外重新油漆一遍,或是看完整套《資治通鑑》。
至於完成事情的成效,好比說你是以第一名,或是最後一名從學校畢業,那會影響成功的內涵嗎?
第一名就是成功畢業,最後一名就不是?
饒了自己吧!
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完,那就是成功。
不管是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那都是成功地從學校畢業。
不必太在意完事以後的成效。
因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許多事情最終的結果,除了自我努力,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
更別忘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如果你很在乎事情的成效,想要事事順心如意,可能你人生遭逢失敗的機率──就你自己的認知,會高達十之八、九。
也因此,希望你能從心裡告訴自己: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完,就是成功。
果真能認同以上的觀點,又應如何追求成功?
大體來講,有兩個重點:一是行動,二是執著。
行動

我從小學就喜歡打棒球,甚至當到了艦長,四十歲了,還常帶著全艦官兵一起打壘球。
如此漫長的棒球生涯,我始終以打擊的準確度而感到自豪。
講一句絕不誇張的話,我很少揮空棒。
就我的記憶,我從不曾被三振,也從來沒有被四壞球保送。
管他投手投出什麼球,只要棒子搆得到,我都是奮力一揮,而且十之八九會命中。
也因此,我非常好奇職棒比賽,為什麼那麼多的選手頻頻揮空棒?
是我太厲害,或這些職棒選手太差?
當然,我也明白,最可能的原因是職棒投手的球速,遠比我習慣面對投手的球速快了太多太多!
自然而然,哪天到比賽現場見識職棒投手的球速有多嚇人,始終就是我心底的一個願望。
這個願望足足存在了二十多年!
直到去年,台灣舉辦亞洲職棒大賽,我突然下了狠心,買了三張門票,邀請兩位同學陪我共赴現場觀戰(詳見《職棒(上)》、《職棒(下)
》)。
當天看完比賽,我總算實現長年以來的心願,也猛然警覺「與其心動,不如行動」的深意!
為什麼我會空想二十多年,卻從來沒有採取行動?
另外,大約半年之前,我家大門附近經常出現一團狗屎。家人抱怨了很久,我也注意了很久,情況始終沒有改進。
直到某一天清晨,我從睡夢中醒過來,不顧屋外寒冷的天候,披著雪衣守候多時,終於如願逮到了那隻隨地便便的狗狗(詳見《訓練狗狗便便》)。
從那天以後,到今天將近半年了,我家門外的狗屎雖不至於絕跡,但平均一個月大約只會出現一次。
這件事讓我領悟: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冒出某些「想法」,這些想法往往和達成某個「目標」有關。然而,在「想法」與「目標」之間如果沒有「行動」,可能有實現的一天嗎?

道理如此簡單,但很可惜,現實生活之中,我卻發現許多朋友習慣於空想。
他整天想東想西、抱怨南抱怨北,但就是不採取行動。似乎以為想久了、抱怨多了,事情的發展就會照他的願望轉變。
殊不知天助自助,沒有行動就不可能有結果,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沒錯,採取行動未必能獲得期望的結果,但「沒有結果」不也是一種「結果」?
我有一位在商場頗有成就的朋友,他經常訓人的一段話如下:
要果決地採取行動。採取行動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成功,一是失敗。如果成功,你當然會有收穫;即使失敗,也會讓你從失敗中學到教訓。
明白這段話的教訓嗎?
沒有行動,什麼都沒有。
採取行動,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都會讓你成長。
也不要忘了幾個禮拜之前,我寫了篇《寫給七十歲的我》,裡面提到那位從事瀕死研究的朋友,綜合他最近兩、三年,和數百位重症病患的談話心得,總結只有以下這句話:
人死之前,不會後悔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只會後悔自己「沒有做什麼」!
百個想法、千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道理如此簡單,為什麼許多人就是習慣空想,而不知採取行動?
我當然也明白,那是因為某些目標很難實現!
好比說追求一位心儀已久、條件極優、眾人都想追的美女,你衡量自己的條件比對手差,你還會有勇氣採取行動嗎?
或是面對一間三房兩廳、亂得像垃圾堆的公寓,想要徹頭徹尾清掃得乾乾淨淨,但看著滿室亂象,你不覺得提不起那股勁?
心動不如行動──講起來容易,某些時候就因為目標的難度太高,以致讓人心生退卻,下不了行動的決心。
要如何做,才比較容易讓人產生行動的勇氣?
一、目標不要設定得太大、太遠
好比說你才進入高中,三年以後想考上台大醫學系──這目標會不會太大、太遠?
講時程──大專聯考,那是三年以後的事情。
論理想──台大醫學系,更不知要擊敗多少競爭者!
你能不能換個目標,例如這學期的平均分數在八十分以上;之後每學期,平均分數再進步三分?
果能如此,接下來你要面對的,是即將來到的月考,更或是明天就要舉行的小考──這些「小目標」不是更近、更容易達成嗎?
不要設立那種「遙不可及」的「遠大目標」,要將它拉近、縮小。
也好比,追逐一位條件極優的美女,你不可能一步到位,幾天之後就要她公開承認是你的女朋友。
這時,不妨把目標分段。
例如,一個禮拜之內希望她能開口和你說話;兩個禮拜之內她會對你微笑;一個月之內能要到她的手機號碼;兩個月之內和她第一次約會……。
管他什麼目標,經過適切地切割,必然都可以「拆開」、「分段」,變成眾多的「子目標」。
子目標的時程較近,不會讓你有「還早嘛」的推托藉口。
子目標的難度較低,也比較能讓人產生行動的勇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