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黃河《印度(下)》2012/12/28
接下來三天都在飯店與商展會場間度過──早上八點在飯店吃自助餐,九點出門前往商展會場,十點開展,下午六點結束,七點左右回飯店吃晚餐。
這是工作,不是旅遊,沒得抱怨。
商展閉幕時我們大約只花了半小時就完成打包,之後回飯店匆匆盥洗,接著趕往市區,也是透過網路找了一家知名的餐廳。
大概這家餐廳的消費太貴,現場除了我們一桌東方人,其餘全是上了年紀的白人,服務生則清一色穿著傳統的印度服──這畫面難免讓我想起電影中印度被英國統治的殖民年代。
這是一家很高檔的餐廳,菜色是印、西混搭的套餐,如果在台北,單人消費可能要三千元。
不過,這裡是印度,最後結帳每人約一千五百元。
這家餐廳的菜色請參考相片一。
相片一:離開印度前的最後一餐
很抱歉,相片一是九道菜的組合照,很難從有限的畫面中看清楚什麼是什麼。針對此缺點,我特別把最後一道「餐後甜點」單獨列出(相片二),再配上它原本搭配的餐具,你應明白這家餐廳的每一道菜都花了一番功夫,也都有各自的特色。
相片二:這是包含四道甜品的餐後甜點,相信嗎,這只是一人份!
吃完這頓令人回味無窮的晚餐,接著我們便趕往機場,結束了五天四夜印度之旅。
總結這幾天我對印度的印象,概括如下:
一、灰濛濛的天空
我在新德里待了五天,五天都是沒下雨的好天氣,可是自始至終我沒有看到一塊藍天也就算了,我甚至連一道陽光也沒見過。
整整五天的天空都是灰濛濛的一片──徹徹底底的灰,灰得不帶一絲生氣,沒有一點希望。
灰到連最刺眼的陽光都無法穿透!
什麼原因呢?
除了「污染」,我想不出其他原因。
這一生我造訪過的國家不算少,但污染到印度這般嚴重還是今生僅見!
講一句題外話,回台後我見到台北的藍天,感覺好幸福啊。
二、貧富差距太大
印度的貧富差距實在太大!
走進飯店,好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出入都有嚴格的檢查,守衛甚至推著反射鏡檢查車底;進入飯店大廳之前還要像機場通關,使用X光機器檢查大件行李,每一次都如此。
圍牆裡是現代化的五星級飯店,圍牆外卻是貧窮落後的鄉野,一牆之隔就猶如兩個世界。
另外,可能印度污染的程度太嚴重,導致遺傳基因也受到了感染,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民「不太正常」。
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麼恰當的名詞稱呼他們。
總之,這些人一看便知他們的智商有問題。
我從未在哪一個國家看到過那麼高比例的「不正常人」!
多高的比例呢?
或許超過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三、四十。
這些人終其一生不管如何努力,永遠都得待在社會的最底層而翻不了身!
看到這群人充斥在自己周圍,能不讓你難過?
印度之旅常會看到讓我難過的鏡頭。
三、社會秩序混亂
到過中國嗎?
見過中國「萬頭鑽動」的場面嗎?
比之於印度,中國的面積三倍於印度,人口卻與印度相當──試想一下:把中國「萬頭鑽動」的畫面放在只有三分之一大的土地上,那會是什麼場面!
假如你覺得中國「亂」,印度是「亂上加亂」。
沒辦法,他們太窮、太閒、太落後,而宗教信仰又太強烈,導致許多時候人民把「死生置之度外」,其社會秩序之混亂就可想而知了。
舉兩個例子。
第一,在印度這五天我不知看過多少次,一輛破爛計程車硬生生「塞」了十幾個人的畫面(例如相片三)。
相片三:這種畫面在印度很平常
第二,好幾次乘坐的計程車走錯路,司機竟然毫不考慮地調轉車頭,直接就「逆向」行駛。而我就坐在前座,只見迎面駛來一輛車──兩輛車在同一車道,車頭對著車頭高速行駛──試想一下,那是什麼感覺?
我差一點沒把腳下的空間踩出一個洞!
四、人民性情平和
這是宗教國家人民普遍的個性──平和。
如此混亂的社會我待了五天,居然沒有見過一個印度人吵架!
好比說兩輛車「頭對頭」行駛,到了適當距離就有一輛車自自然然轉到鄰近車道,過程中沒有一個司機生氣、比手勢、叫罵,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神安排妥當」的事。
再看印度人交談,多半也是慢條斯理的和氣態度。
例如最後負責開車送我們到機場的司機,由於我們又回飯店洗澡,又去餐廳用餐,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他認為應該要加價,但管錢的祕書認為一開始講好了價錢而拒絕加價。
一個想加價,另一個不願意加價──若要我評斷,出車的時間從下午四點到深夜十點,實在跟預估差了太多,我也認為應該要加價。
即便司機佔了個「理」,但從頭到尾他只是和氣地表達了兩次意見,最後在機場分手時才又重申了一次,並表示他只是司機,回去以後老闆會向他收錢──講起話來十分可憐,沒有一絲頑強的態度。
後來我們當然付了差額。
印度人的個性十分平和──這印象深深烙在我心底。
五、衛生大有改善
細的很難說,講重要的結果。
我們一行四個人,五天印度行吃遍了各種食物,沒有一個人瀉肚子,過程之中也沒有任何人有不適的感覺。
當然,我們沒有吃路邊攤,也都在夠水準的餐廳用餐。
印度的衛生遠比我從網路上得到的印象要好了許多。
六、信仰不宜過度
印度之所以貧窮、落後、缺乏活力,我相信和他們篤信宗教、過度依賴宗教有絕對的關係。
當人們把太多的力氣投注在未來的世界,難免就疏忽了今世。
假如問我能給印度人什麼忠告,那就是不要太依賴宗教。
虔誠是一回事,現實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看宗教》
這篇文章是我六年之前的作品,此處摘錄它的結論如下:
我心中的那個偉大的神,既然創造了我們,又放我們到這個世界,無非是希望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扮好自己的角色──學生就好好讀書,老師就好好教書,民意代表就說出選民的心聲,大官就照顧好人民。
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神的好子民,不必燒香膜拜,不必捐錢,一樣進天堂;工作做不好,家裡一團亂,還整天唸經祈禱不務正業,統統下地獄!
附錄《千年一嘆》〈我拒絕說它美麗〉
昨天的日記還興高采烈地寫到越過恆河時的壯美夜色,但現在提筆時眼前的圖像完全變了;昨天因參拜了鹿野苑滿心喜悅,現在卻怎麼也喜悅不起來。原因是,我們終於去了恆河岸邊,看到了舉世聞名的「恆河晨浴」。
早晨五時發車,到靠近河邊的路口停下,步行過去。河邊已經非常擁擠,一半是乞丐,而且大量是麻瘋病乞丐,不知怎麼任其流浪在外。趕快雇過一條船,一一跳上,立即撐開,算是浮在恆河之上了,但心緒還未舒展,好幾條小船已圍了上來,全是小販,趕也趕不開,那就只能讓它們寄生在我們船邊,不去理會。
從船上看河岸實在吃驚。一路是骯髒破舊的各式房屋,沒有一所老房子,也沒有一所新房子。全是那些潦潦草草建了四、五十年的劣質水泥房,各有大大小小的台階通向水面。房子多數是廉價小客店,房客中有的是為來洗澡住一、二天的,也有為來等死住得較長久的。等死的也要天天洗澡,因此房子和台階上進進出出、上上下下擠滿了各種人。
更多的人連小客店也住不起,特別是來等死的老人們。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哪有這麼多錢住店?那就只能橫七豎八棲宿在河岸上,身邊放著一堆堆破爛的行李。他們不會離開,因為照這裡的習慣,死在恆河岸邊就能免費火化,把骨灰傾入恆河。如果離開了死在半道上,就會與恆河無緣。大家可以想一想,這麼多螞蟻一般等死的人露宿河邊,每天有多少排泄物?因此整個河岸臭氣沖天。印度還有一些人認為死了燒成骨灰排入恆河,一定會與別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難恢復原形,因此便把一具具全屍推入恆河,任其漂流。此地氣候炎熱,結果可想而知。
此刻,天未亮透,氣溫尚低,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裡了,看得出有的人因寒冷而在顫抖。男人赤膊,只穿一條短褲,什麼年齡都有,以老年為主,極胖或極瘦,很少中間狀態。女人披紗,只有中老年,一頭鑽到水裡,花白的頭髮與紗衣紗巾糾纏在一起,喝下兩口又鑽出來。沒有一個人有笑容,也沒見到有人在交談,大家全都一聲不吭地浸水、喝水。
有少數中年男女蹲在台階上刷牙,沒有人用牙刷,一半用手指,一半用樹枝,刷完後把水咽下,再捧上幾捧喝下,與其他國家的人刷牙時吐水的方向正好相反。
來了一個警察,撥弄了一下河岸上躺著的一個老人,他顯然已經死了,昨夜或今晨死於恆河岸邊。沒有任何人注意這個場面,大家早已司空見慣。死者將拖到不遠處,由政府的火葬場焚化。但一般人絕不進那個火葬場,只要有點錢,一定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燒屍坑緊貼著河面,已成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邊,船側已排著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屍體。焚燒一直沒停,惡臭撲鼻,工人們澆上一勺勺加了香料的油脂,氣味更加讓人窒息。這一切不僅讓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而且居然成了恆河岸邊最重要的景觀!幾個燒屍坑周圍很大一片陋房,全被長年不斷的煙火薰得油黑。火光煙霧約十米處,浮著半頭死牛,腔體在外,野狗正在啃噬。再過去幾步,一排男人正刷牙咽水,一口又一口。
(注意看:這是人的屍體)
我們太脆弱了,看到這裡,全都趴在船沿上站不住,要把胃裡的一切全都翻騰出來。連我們強壯的隊長郭瀅,也終於坐倒在船板上。
我請讀者原諒,不得不動用一些讓人很不舒服的描寫,這與我過去唯美主義的習慣完全不同。我不想藉此表現對另一個民族的鄙視,卻也不想掩飾我對眼前景觀的鮮明態度,因為這裡的悲哀關及全人類。
人之為人,應該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該做和不該做。世間很難找到一頭死象,因為連象群也知道掩蓋。再一次感謝我們的先秦諸子,早早地教會中國人懂得那麼多「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好像管得嚴了一點,但沒有禁止,何以有文明?沒有圍欄,何以成社會?沒有遮蓋,何以有羞恥?沒有規矩,何以成方圓?在恆河邊,我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都可以誇張地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由於人口爆炸,這種行為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聚集,龐大的人群正日以繼夜向河邊趕來。
說什麼要把自己的生命自始至終依傍著恆河,實際上是畢其一生不留任何餘地地糟踐恆河。我忿恨地想,早年恆河還清,尚能照見人臉的時候,人們至少還會懂得一點羞恥吧,現在在恆河眼中,這群每天早晨破衣爛衫地一個勁兒排污、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死了後還要把生命的殘渣丟在河水中飄蕩、炫耀的人,到底算是什麼?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向我解釋一個天天被河水洗滌的民族多麼乾淨,一個在晨霧中男女共浴的圖景多麼具有詩意,而一種古老的文明習慣又多麼需要尊重。這正如一直有人勸我,寫得輕鬆愉快一點吧,別再那麼較勁、那麼沉重。對這一切解釋和勸說我全然拒絕。今後哪怕有千條理由讓我來說幾句「恆河晨浴」的美麗,我的回答是:眼睛不答應,良知不答應。我在那裡看到的不是一個落後的風俗,而是一場人類的悲劇,因此不能不較勁,不能不沉重。
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霧,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光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我看著旭日暗想,對人類,它還有多少耐心?
陽光照到岸上,突然發現,河邊最靠近水面的水泥高臺上,竟然坐著一個用白布緊包全身、只露臉面的女子,她毫無表情,連眼睛也不轉一轉,像泥塑木雕一般坐在冷峭的晨風中。更讓我們吃驚的是:她既不像日本女子,也不像韓國女子,而分明是一個中國女子!估計是一個華僑.不知來自何方。
一定是遇到什麼事情了吧,或作出了決絕的選擇?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呼喊她或靠近她,而只是齊齊地抬頭看著她,希望她能看見我們,讓我們幫她一點什麼。我們心裡都在呼喊:回去吧,這哪裡是你來的地方!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黃河渡
網購黃河的書
|
首頁
|
寫給渡友
黃河的人
|
黃河說自己
|
什麼是好的小說
黃河的實體書
|
獵殺紀壯艦
|
甲午再起
|
誰綁架了總裁
|
死了一個少將
|
古墓情魂
|
牛郎的女人
|
月光光
|
梅蝶
|
黃河給青年的信
|
黃河話半百
|
黃河談禮教
|
黃河來時路
|
背著書包的猴子
|
熱石行動
黃河的話 2017
|
從幻象打撈看獵雷
|
國軍是小英最大靠山?
|
海軍敗類
|
寫給民進黨
|
統、獨
|
打不過就加入
|
期望值
|
參謀總長的海軍歲月
|
寫給台獨人士
|
好人
|
文明與野蠻
|
印度獨立
|
塞翁失馬
|
中國大戰略
|
因為在乎,才可能擁有
|
不高興,就說出來
|
烤鴨
|
口吐蓮花
|
因小失大
|
只知有己
|
力分勢弱
|
昔不如今
|
受眾
|
鴻
|
電腦病毒
|
學習
|
台獨的終點
|
臣服
|
能指望美國?
|
多讀書
|
治大國若烹小鮮
|
英國人
|
戰爭
|
爬山
|
名畫的控訴
|
小白球
|
有效行動
|
寫給退伍軍人
|
我對中共的期許
|
細說軍人終身俸
|
我看兩岸
|
為年金改革進一言
|
方法
|
當局者迷
|
紅眼病
|
我看年金改革
|
白頭偕老
|
關鍵在錢
|
政策改革之後呢?
|
引導與要求
黃河的話 2016
|
二O一七新年願望
|
再談兒女的教育
|
人生=選擇+個性
|
臭皮囊
|
牙齒
|
對症下藥
|
另一個角度
|
麻將政治學
|
兵棋推演
|
各取所需
|
人各有思
|
文化
|
盡如人意?
|
向前看
|
澳門行
|
情這條路
|
九三大遊行
|
大溪運動會
|
你幸福嗎?
|
可恨之人
|
我看民進黨
|
何苦自尋煩惱
|
你懂年輕人?
|
媒體生態
|
該放下就放下
|
誤射事件之落幕
|
我反對死刑
|
海軍誤射雄三事件
|
防衛有界
|
為海軍喝采!
|
以點擊面
|
打蛇打七寸
|
靈機應變
與堅守原則
|
左營軍區故事館
|
跨出第一步
|
我支持澎湖博弈
|
澎湖
|
西式炒麵
|
活得精采
|
健忘症
|
照顧,請從
身邊的人做起
|
西藏
|
A.I. 危機
|
電(下)
|
電(上)
|
為退伍軍人講幾句話
|
日本人的實用主義
|
相對論(下)
|
相對論(上)
|
西式烤雞
|
海軍軍樂隊
|
天下第一麵
|
嵐山行
|
賞楓
|
十週年感言
黃河的話 2015
|
羅輯思維
|
偉人背後的陰影
|
行軍
|
閱兵
|
海官校慶
|
今非昔比
|
少生氣
|
養老院
|
矮子矮
|
我不知道
|
庸眾的迫害
|
集體盲目
|
住院開刀
|
生病
|
評現今世況
|
疾病與權力
|
一生就做一件事
|
海軍與抗戰
|
問題少年的背後
|
貨幣戰爭
|
勇於行動、珍惜擁有
|
情趣
|
愛
|
家
|
選擇權
|
可憐之人
|
九命怪貓
|
從根拔起
|
不可承受之重
|
養生薑汁
|
誠實無價
|
改革與阻力
|
少喝酒
|
匹配
|
滅蚊大戰 Part 2
|
人獸鬥
|
愛情有價
|
從阿帕契事件
談同理心
|
從發言權談基礎教育
|
滅蚊大戰
|
黃河講甲午
|
我看柯P
|
第三帝國的興亡
|
人民是智慧的?
|
熱情
|
失戀
|
跨年看日出
|
德國軍人(下)
|
德國軍人(上)
|
食安(下)
|
食安(中)
|
食安(上)
|
創業維艱(下)
黃河的話 2014
|
創業維艱(上)
|
胡麻醬麵
|
紅燒雞
|
冥冥之中
|
企業文化
|
快刀斬亂麻
|
推理三部曲
|
優勢的陷阱
|
捨,得
|
《獵殺紀壯艦》出版序
|
實體書上架
|
往事如煙
|
面子
|
做自己
|
內鬥內行的中國人
|
低頭族
|
推拿
|
人貴自知
|
凡事少求人
|
轉念之間
|
化繁為簡
|
慎獨
|
習慣孤獨
|
甲午戰爭紀念策展
|
由果論因
|
數字會說話
|
選賢與能
|
一以貫之
|
密室謀殺案
|
重要場合不玩新把戲
|
連珠炮
|
選擇面對
|
速食文化
|
反核與節能
|
魚片粥
|
狗改不了吃屎
|
榮譽感
|
珍惜擁有
|
女人為何長壽?
|
寫給太陽花學運
的青年朋友
|
我看服貿1
|
我看服貿2
|
我看服貿3
|
文革在台灣
|
慢活
|
以客為尊
|
論析北洋水師
的負面評議
|
妖魔化
|
打靶
|
行有餘力、動有餘地
|
凡事不要太篤定
|
橙汁排骨
|
馬年心願
|
甲午海戰史
|
為北洋水師討公道
|
從嚮往到唾棄
|
京、阪、奈自由行7
|
京、阪、奈自由行6
黃河的話 2013
|
京、阪、奈自由行5
|
京、阪、奈自由行4
|
京、阪、奈自由行3
|
京、阪、奈自由行2
|
京、阪、奈自由行1
|
記憶
|
肝膽排石法
|
我的三大致命傷
|
蛇
|
芒果
|
教學相長
|
三明治世代(下)
|
三明治世代(上)
|
再遊新加坡(下)
|
誰是誰非
|
再遊新加坡(上)
|
給馬總統掌聲
|
夢
|
奸巧當道
|
寫給軍中的決策長官
|
寫給軍中的管理幹部
|
兵役教戰守則(下)
|
兵役教戰守則(上)
|
差別待遇
|
談洪仲丘事件
|
台灣大哥大──
我的切膚之痛
|
不如歸去
|
德國小鎮
|
野心
|
寬恕
|
財富與快樂
|
財富
|
自信
|
終生伴侶
|
該斷則斷
|
權力讓人腐化
|
夢想
|
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
左耳進,右耳出
|
中國人好賭?
|
死亡
|
智力測驗
|
再談知識分子
|
知識分子
|
成敗論英雄
|
轉變
|
海南島(下)
|
海南島(中)
|
海南島(上)
|
沉淪的惡島
|
以色列(下)
|
以色列(中)
|
以色列(上)
|
世界的最後一晚
|
我的夢
黃河的話 2012
|
印度(下)
|
印度(上)
|
誰的錯?
|
錢的價值
|
責任心
|
酒駕
|
客觀
|
嘴巴甜
|
分寸
|
千變萬化的中國菜
|
男人情長,女人情深
|
慎選朋友(下)
|
立場
|
慎選朋友(中)
|
慎選朋友(上)
|
助人為快樂之本
|
追求成功(下)
|
追求成功(上)
|
順勢而為
|
輕重緩急
|
張鳳強事件檢討
|
用心
|
念力
|
寫給七十歲的我
|
感恩
|
另類得獎
|
犯傻
|
法律是冰冷的刀鋒
|
主帥不站第一線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讓靈魂跟得上
|
給新手父母的建言
|
炸什錦
|
男人學做菜
|
原來如此
|
聽得懂
|
電子書
|
廿五加一?
|
修生(下)
|
修生(上)
|
我是老大
|
訓練狗狗便便
|
台灣賞櫻
|
向雷震致敬
|
職棒(下)
|
職棒(上)
|
股海心法(下)
|
股海心法(中)
|
股海心法(上)
|
創作的靈感
|
管理之鐵的紀律
|
二○一二新年願望
黃河的話 2011
|
總統大選
|
人要衣裝
|
認命之後呢?
|
五十知天命
|
專注
|
平民松露炒蛋
|
松露(下)
|
松露(上)
|
黃河講課
|
如何選對行?
|
不要選錯行
|
守時
|
我很幸福
|
購屋指南(下)
|
購屋指南(上)
|
人生沒有一定
|
對與錯
|
信仰
|
都會狗
|
海釣(下)
|
海釣(上)
|
樂觀與悲觀
|
新手學做菜(四)
|
新手學做菜(三)
|
新手學做菜(二)
|
新手學做菜(一)
|
百口莫辯
|
盡人事
|
退休(下)
|
退休(上)
|
親子關係(四)
|
親子關係(三)
|
親子關係(二)
|
親子關係(一)
|
品牌效應
|
從狗看人
|
放對位置
|
蔬果汁
|
聆聽
|
朋友
|
成功者的絆腳石
|
中式連鎖餐飲
|
夏威夷
|
中國風(下)
|
中國風(上)
|
捷克(下)
|
捷克(中)
|
捷克(上)
|
新年聽故事
|
敦睦遠航(下)
|
敦睦遠航(中)
|
敦睦遠航(上)
黃河的話 2010
|
選擇什麼樣的行業?
|
補教生涯
|
失去誠信之後呢?
|
夫妻相處之道
|
從兩韓看兩岸
|
台北花博
|
做絕與做全
|
老闆喜愛的部屬
|
坐井觀天
|
最高尚的文明境界
|
文明與法律(下)
|
文明與法律(上)
|
再談文明人
|
文明人
|
選錯行
|
統/獨
|
文化大革命
|
男女大不同
|
作媒
|
寫給渡友
|
上海世博
|
搶火車
|
境隨心生
|
理智與感情
|
拒絕的藝術
|
基層民代
|
服務業
|
幸福人生的兩大法則
|
擁有即是被擁有
|
常想一二
|
兒女應學的四堂課
|
饒了孩子吧
|
梅乾扣肉
|
假如我是故宮
|
紅燒獅子頭
|
偉大的商人
|
好心變惡果(四)
|
好心變惡果(三)
|
好心變惡果(二)
|
好心變惡果(一)
|
希望不是最後
|
一葉蔽目
|
走出文創的路(下)
|
走出文創的路(上)
|
文創
|
我看馬英九
|
年夜飯
|
書法
|
煙燻圓鱈
|
禍不單行
|
先破後立
|
過猶不及
|
度量衡
黃河的話 2009
|
小費
|
奧地利(二)
|
梅蝶自序
|
奧地利(一)
|
寫給我兒我女
|
簡單就是美
|
黃河的聲音
|
生活
|
英倫行(三)
|
英倫行(二)
|
英倫行(一)
|
當信任瓦解,
社會也就崩潰
|
煎餃
|
武嚇台灣自序
|
吳念真跟他的師傅
|
不要測試人性
|
仇恨
|
養狗七要
|
假作真時真亦假
|
植樹記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偷天換日自序
|
扮好自己的角色
|
騎馬
|
翻譯生涯
|
絲路
|
模範狗
|
求職教戰手則
|
牛排
|
團圓鍋
|
牛肉
|
死了一個少將自序
|
安身立命
|
好人與壞人
|
新手學開車
|
成功者的特質
|
王守仁(二)
|
王守仁(一)
|
《金錢遊戲》自序
|
我的一天
|
天才之死
|
放下才能解脫
|
好方法
|
鬥爭的原則
|
《背叛者》自序
|
共好
|
距離美
|
希望
|
生菜酪梨卷
|
賭城
|
再談電子導航
|
中國旅遊的詬病
黃河的話 2008
|
2009新年願望
|
奶油菠菜
|
減肥餐
|
烏魚三吃
|
紅燒草魚
|
西裝
|
《最後一擊》自序
|
我的葬禮
|
新加坡
|
掌握現在
|
軍旅生涯廿七年(六)
|
軍旅生涯廿七年(五)
|
軍旅生涯廿七年(四)
|
軍旅生涯廿七年(三)
|
《失速的真相》自序
|
軍旅生涯廿七年(二)
|
軍旅生涯廿七年(一)
|
善用制度管理
|
我的繪畫生涯
|
高中聯考
|
雪菜毛豆
|
《誰殺了總統》自序
|
酸菜筍絲
|
絕不做美國人
|
尊重不同意見
|
生死一瞬間
|
華人的香格里拉
|
《狗仔人生》自序
|
島國島民
|
芋泥雞絲粥
|
賞櫻
|
希望我再十八歲
|
放下心中的藍綠
|
老二哲學
|
《希望在明天》自序
|
先知先覺
|
懷石料理
|
電子導航
|
泡湯
|
《蒼煙鎖海》自序
|
奈米能量貼布
|
癮
|
回鍋肉
|
淑女與紳士(下)
|
一錯再錯的李昌鈺
|
淑女與紳士(中)
|
淑女與紳士(上)
|
日本行有感
|
《風塵三俠》自序
|
樂觀
|
手段和目的同樣重要
|
櫻花精神
|
人生要立大志?
黃河的話 2007
|
人無誠信就是畜牲
|
我的留學路(下)
|
《白手套》自序
|
我的留學路(上)
|
強者的悲哀
|
三歲看到大?
|
釣魚和海軍
|
育才與選才
|
服務業的成功之道
|
小聰明和大智慧
|
外地用餐要訣
|
我的大學夢
|
《牛郎的女人》自序
|
兒女的教育 (下)
|
兒女的教育 (上)
|
讓自己快樂
是一種責任
|
我的棒球夢
|
烤鮭魚頭
|
愛狗夢樂園
|
熊貓的聯想
|
熊熊的憂鬱症
|
台灣年輕人的未來
|
布拉格的名人墓園
|
感情少一點
|
我在海軍最得意的事
|
我和棋藝絕緣
|
不要計較太多
|
英文和我
|
《玉蠱情》自序
|
分手的藝術
|
我是作弊高手
|
什麼是民主?
|
習慣孤獨
|
誰是你的人生導師?
|
個性決定命運
|
給女人的一點建言
|
相敬如賓
|
摩西是神棍
|
快樂在自己心裡
|
物質的誘惑
|
官斷十條路
|
執著或憨傻
|
人生的三大資源
|
領導首在做人
|
《月光光》自序
|
如何提升員工的
工作熱誠
|
輕手輕腳,細聲細語
|
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
中國人好聰明啊!
|
新年的願望
|
黃河渡週年感言
|
《獵殺紀壯艦》自序
黃河的話 2006
|
美麗的香格里拉?
|
明白自己的優點,
了解自己的缺點
|
讀書人的福音
|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
Jack & Rose
|
領導統御要訣
|
如何領導部屬
|
領導人的基本條件
|
領導統御概論
|
根有多深,樹有多高
|
不要有貪念
|
突破逆境的方法
|
嫁什麼樣的男人
|
娶什麼樣的女人
|
談愛情
|
談吐應對入門
|
我看宗教
|
人生如戲
|
為什麼沒有偏財運?
|
黃河在上海
|
四神湯
|
蒸蛋
|
螞蟻或綿羊
|
芒果西米露
|
蝦絲煲
|
用餐禮儀入門
|
凡事從心裡做起
|
日本人為什麼成功?
|
川味牛肉麵
|
中國人為什麼
缺乏創造力
|
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
|
逆境,一定要突破
|
令人失望的張家界
|
什麼是愛
|
豪華遊輪之旅
|
知、知時、知人
|
什麼是天才
|
為什麼有人把官位
做小了?
|
辯論和我
|
一本精采的小說
《狼.圖騰》
|
球繞著球旋轉的
奇妙宇宙
|
紅酒入門
|
談酒
|
我對海軍最深刻的印象
|
誰怕誰的哲學
|
我的同學自殺了
|
我看雲門
|
說狗
|
豬頭皮的故事
|
我所嚮往的人生
|
三一九槍擊案
可能的真相
|
我們生活得太沉重了
|
澳大利亞驚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