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河《食安(下)》2015/1/23
前一週我們談到食安問題中政府的責任,本週接續往下談:
消費者方面
不管上一週說了什麼,冀望政府徹底解決食安問題,成功的機率非常低。
事實上,食安問題也不全然是政府的責任。
有需求才有供應,消費者要為食安負很大的責任。
更何況食安影響的是自己的健康──我們如何能置身事外,把矛頭全指向政府?
管他政府準備採取什麼行動,我們都應該主動出擊,以堅定的態度捍衛自己的健康。
我們能做什麼,又該做什麼呢?
一、多多支持有良心的好餐廳。
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台灣餐飲界的常態。
對於有良心的老闆、注重食安的餐廳,只要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為了自身的健康,我們應多多支持──注意這段話的重點是:為了自身的健康!
為了自身的健康,我們應多多支持有良心的好餐廳。
而所謂「多多支持」就是常去消費。
如何鑑別它是一家有良心的好餐廳?
- 價格不可能便宜:反過來講,貴就必定好嗎?不,那可不一定。我那群朋友曾經常光顧台北一家非常貴的台菜餐廳。這家餐廳總共就五、六桌,規模不大,但名氣極其響亮。我們消費的總次數不低於十次,直到有一天我細細回想在那兒用餐的經驗,約有四、五次感覺腸胃不適,兩次嚴重到腹瀉──這證明了什麼?某些有問題的食材,因為老闆小氣而捨不得丟棄(規模小的餐廳,客人周轉率不足,容易出現這現象)。聽完我的分析,那家餐廳從此被我們列為拒絕往來戶。
- 著重食材原味,少見「重油重口味」的烹調方式:想想樂沐的例子你應明白。
- 擺在餐桌上免費取用的沾料品質不差:這些沾料包含醬油、醋、辣椒,不同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價差。若是不信,下次到鼎泰豐或點水樓,用餐前在小碟倒一點醬油,使用筷子沾一下,然後放到舌尖細細品一品,你會清楚什麼是高品質的醬油。如果一家餐廳擺在餐桌上,提供顧客免費取用的沾料都有一定的水準,它選用的食材可能差嗎?
- 用完餐以後不會有不適的感覺:身體是自己的,用餐之後的感覺是最實際也最準確的檢驗標準。身體哪幾項感覺可以用來檢驗?
- 是否口渴:不道德的餐廳為了取巧,不是放入大量味素,就是攙入各式各樣的色素。這些化學產品吃下肚,為了加速排出身體,必須消耗大量水分,因而容易讓人感覺口渴。
- 腸胃是否疼痛:只要腸胃有疼痛的感覺,肯定是吃入不清潔或不新鮮的食物。
- 第二天上廁所的便便:身體是最神奇的化學機器,你「輸入」什麼它就「輸出」什麼──很現實,不可能被欺騙。假如前一天吃的食物很健康,第二天的便便就會很正常。
二、拒絕在不整潔的餐廳消費。
餐廳的食安是好或壞,外表可能還看不清楚,可是一家餐廳是否整潔,那是「一眼可辨」的環境條件。
你沒到過桌面有污痕、地面有垃圾,老闆衣著不整、服務員神態懶散的餐廳嗎?
這種餐廳的老闆可能會為食安盡什麼責任?
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這種不負責任的餐廳,等到身體健康吃出了毛病,你有什麼資格怪別人?
如何檢驗一家餐廳的清潔度?
除了店面、老闆,以及服務員的外觀,最嚴苛也最具參考價值的是它的廁所。
如果廁所乾乾淨淨,十之八、九有一個注重衛生的老闆。
三、太便宜的食物不要吃。
偶爾打折促銷,價格便宜或許還可以試一試。
但假如長期便宜,千萬要抱著懷疑的態度。
便宜沒好貨──切記!
例如幾天前我到黃昏市場,東逛西逛,瞧見某店家販售的白菜滷,放在貨架上一大「洗澡盆」,冒著熱騰騰的蒸氣,由於外觀頗為誘人,我忍不住買了一份。
好大一袋,只要五十元!
付錢時我暗暗嚇了一跳,回家後徹底加熱消毒,等端到桌上試吃一口,立刻感覺它有很濃的味精味。
我發誓以後不會再到那店家購買任何產品。
同樣的,我曾經在高雄看過一粒兩元的豬肉水餃。
不是冷凍外賣的水餃,而是在店裡煮熟了端給顧客吃的價格。
兩元而已哦!
你能不能理智想一想:老闆可能使用什麼肉餡?桌上擺的又是什麼沾料?
四、常吃的食材,偶爾要更換廠牌。
之所以有這個做法,是因為我相信大部分的商人是「在商言商,無奸不成商」。
不管多麼有商譽的大廠牌,你總是要抱著懷疑的態度。
誰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偷偷使用黑心商品?
好比頂新魏家,他們四兄弟個個家財萬貫,商譽也建立了幾十年,規模更是大到兩岸通吃,怎麼還會使用黑心商品賺那種不道德的錢?
也因此,針對常吃的食材,例如沙拉油、醬油、米、麵、牛奶、麵包、豆漿,或是早餐的麥片等等,要避免長期使用同一個品牌。
不管多麼有商譽的公司,偶爾總是要換一換。
如果固定使用同一個品牌,誰能擔保哪一天不會發生類似「寶路狗飼料」事件?
不知道什麼是寶路狗飼料事件嗎?
大約在十年前,寶路公司生產的狗飼料出了問題,前後一年多的時間,總計造成台灣地區近萬隻寵物狗因「腎衰竭」死亡的案例。
類似事件發生在狗狗身上已夠讓人心痛,如果發生在人的身上呢?
以台灣目前食安問題嚴重的程度,你認為那不可能嗎?
五、少吃「看不出是什麼食材」製作的食物。
好比說蝦餅、蝦餃、黑輪、貢丸、湯圓、肉圓、炸雞塊、果汁、豆腐、珍珠奶茶……,這類食物單從外觀,你看得出它是什麼食材製做的嗎?
由於看不出來,也就可能攙入亂七八糟的配料。
這些配料吃下肚子,誰能擔保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什麼又是「看得出是什麼食材」製作的食物?
例如烤地瓜、紅燒肉、清蒸魚、荷包蛋、炒青菜、炸蝦等。

拉拉雜雜說到這,是應該結束了。
再講下去,台灣還有什麼食物可以吃?
食安的確是一個嚴肅的話題。
台灣食安出了問題,我們該怪誰?
政府當然該負一部分責任,但更大一部分在消費者自己。
其次,「廉價是王道」是導致今天台灣食安出問題的主因,因為當人民日子都快要過不下去,誰還有閒情逸致管食物安不安全?
如何才是食安問題的正本清源之道?
努力拚經濟,提升人民收入,等到豐衣足食,消費者自然會在意吃到肚子裡面的是什麼食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