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後事先辦(下)》2014/10/24

  在海外,中國人談起中國人時,總會說:「中國人不團結,是一盤散沙」,接下一句就是:只知「自掃門前雪」…
  其實,就趙之楚看:現今國際間所迫切需要的,正是「自掃門前雪」的處世態度。


  有好些道理,是我們一聽就反對,就不以為然,就不舒服、不喜歡,當然也就不會去深入的了解…
  人都有「反叛期」,反叛期不一定只是teenage期,有的人短些,有的人長些,有的人甚至是終生都處於反叛期…
  反叛,通常都是「自以為是」的,也是「先入為主」的,通常都是「主觀意識」的,「感情的」,「非理性」的。
  既使是聖人說的,也照樣反對,照樣不喜歡,照樣不以為然,照樣覺得不舒服。
  說句良心話,趙之楚也有反叛期,反叛期還特別長。譬如他一直認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一句十分正面的話,至今未改…
  熱心公益、施捨助人的事,中國人並沒有少做,為甚麼總要說:中國人不團結、自私呢?
  反的事,反的理由都很多,以反傳統最為常見。反傳統並沒有甚麼不對,要不得的是站在外國人觀點(習俗、價值觀…)而反,就有些「盲從」了…
  譬如《論語》書中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譬如《道德經》說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早期的趙之楚,肯定的以為,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當時的反叛者,都是這麼想,這麼認為的。
  雖然這些都是《經典》之論,年輕時的趙之楚也是大不以為然的。現在,覺得有理,甚至是「真有理!」
  經典就是常典,是經過長時間考驗,長久實踐驗證後,留下的生活精華…
  趙之楚現在不反對了,認同了!不是自己變聰明了,而是人老了,更重要的是,「屢試不爽」的「古今中外事」看多了,不得不相信:真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許多哲理,尤其是生活哲理,基本上,都是從「實踐」中體會出來的。
  學問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從生活經驗中體會出來的道理,經文字化後而成。譬如《心理學》上的「自衛機制」中所列的每一項機制,都是先有行為,而後才有理論,理論就是行為的文字解釋:譬如:
  「人死了,不說死了,而說仙逝或長眠。」這是先有理論教人這麼說的?還是先有這樣的習俗語言,才將這類的習俗語言寫成文字,變成一項學術(心理學)的?
  譬如:中國人很難開口說:「我愛妳」,就說I love you。《心理學》就稱之為「語言隔離」作用。
  人文科學是這樣的,自然科學也不例外:《物理學》是誰發明的?誰能創造物理?誰能發明物理?是先有「萬有引力」學說之後,蘋果才從樹上掉下來的嗎?物理是自然存在的,學者只是將自己觀察的「物理現象」,予以文字化,就成了學識…
  實踐不只是能檢驗真理,甚至是創造真理之母,譬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譬如:「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這話聽起來有些自傷,無奈,它的確是一句一針見血的真理之言。這不是誰發明、創造的,是一種長期、普遍存在的現象,你可以不信,卻不能不讓它存在。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進行「修身」之前,要先「誠其意、正其心」!
  人貴自知,自知不只是要知道自己的長處是甚麼?譬如:惻隱、辭讓、是非、羞惡;更重要,是要知道自己的弱點是甚麼?譬如:自私、貪而無饜…知道長處,就能發揮長處,知道缺點,才能改正缺點!
  理論是可以爭辯的,屢試不爽的古今中外事實,則是不能爭辯的。經過「實踐檢驗」的事實,是無可置疑的,那就是真理!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這也是一項真理!
  俗話說的,其實就是人們的「生活經驗法則」,就是一種「共識」,若非「共識」,人們就不會常說,若不是常說,就成不了「俗話」…
  其實俗話才是真正的文化!吾友Dick楊也是這麼認為的。
        ***
  人人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自以為是」期:覺悟的早,為害較小;覺悟遲的,為害較大;地位低的為害較小,地位越高,為害越大!平凡百姓自以為是,誤己而已;國家負責人自以為是,就要禍誤國殃民…
  這樣的事例太多,中、外、古、今實在是太多了,不好舉例,指名道姓的說了,不厚道。譬如有人想「歷史定位」,歷史定位是不能先設想、預定的,而是順應時勢,所作的最好的選擇。譬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譬如習近平的反貪腐,都是順應時勢,而作出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擇善固執」的非凡行為。絕對不是處處想討好的懦夫所能痴心妄想的。
  很長一段時間,趙之楚一直認為「民主政府」,應該就是「萬年政府」,是不可能衰敗的…
  民主政治的精神不就是「選賢與能」嗎?人民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嗎?為何不能選出賢能的人?是沒有賢選能之人可選呢?是人民的眼睛不夠雪亮呢?還是人民的眼睛被矇蔽了?是人民被欺騙了?誰在矇蔽人民?誰在欺騙人民?誰有矇蔽、欺騙人民的本事?
  「錢!或者說是利!」俗話不是有「利令智昏」這句話嗎?古書上有「一葉蔽目,不見太山。」這個「葉」就是「利或色」。人不是沒有智慧,而是常常被利、色所迷…
  這話又不好聽,不幸的是,它偏偏就是事實!
  選舉前,打參選廣告要花錢,候選人造勢要花錢,買選票更要花錢…
  不打廣告,不作競選造勢,就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不送禮品,就沒有人願意出來投票。一言以蔽之,沒有錢,就沒有民主!
  錢就是民主,錢就是人民的主人!錢不會說話,錢的主人就成了人民的主人。世界所有的民主先進國家,那一個國家的政府領導人,不是大企業、大財團拱上台的?被拱抬出來的政治人物,對大財團、大企業的掌門人,能不俯首說Yes Sir?能不貼耳說Yes mam?
  這話也不好聽,不好聽的話,往往就是事實!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譬如:「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擺在眼前的事實,都不是趙之楚所想像的,所希望的那樣,民主的歐洲國家紛紛衰退,衰退到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結盟,投靠,聽人指使才能自保。
  民主憲政的先行者,曾以「日不落國」傲視天下的大英帝國衰落了,而今淪落到以充當舊日殖民地的堅實盟友而自豪,如果還有一點兒尊嚴,真的是「情何以堪」?
  以現代民主模範自豪的美國,國際聲望也是江河日上,正在衰退中…雖然揚言「還要領導世界100年」,就算如其所願,也是「來日無多」了。100年對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大國而言,真的是不若一瞬…
        ***
  「你說,」趙之楚問Dick楊:「薩達姆.胡森統治下的伊拉克人民、格達費統治下的利比亞人民,覺得生活在以往不民主,不自由,但安定的社會中好?還是生活在現今自由、民主的動亂氛圍中好?」
  「這我可不知道,」Dick楊說:「但是我知道,台灣有不少像我這樣的老人,十分懷念白色恐怖年代。」
  大多數人民,迫切需要的,那的是甚麼自由,平等,一切都沒有「安定」重要。美國多數人民,為求安定,寧願放棄憲法保障的「不被監聽」的權利,就是證明。
  「這與老一代的某些台灣人,嚮往日據時代的日子,是同一情操。」
  「甚麼是白色恐怖?」趙之楚接著問:「打擊反政府者是白色恐怖?還是像中東各國充當人肉炸彈的反政府者是白色恐怖?」
  「說的是呀,」Dick楊感慨的說:「提供武器,或參與別個國家的反政府行動,炸死無辜的第三者(不支持也不反對的善良百姓),那應該也是一種恐怖行為吧?應該叫作甚麼顏色的恐怖呢?」
  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全世界諸民族中,覺得「不幸福」的人,以日本高居第一;覺得「幸福」的人,印度第一…
  幸福感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受,與自由、民主、甚至與財富的關係都不大。
  不錯,民主政府,執掌政府政務的官員有任期,到時就會下台,但是操縱選舉的財團,富可敵國的有錢人,卻是世襲的,是不換的,所有當選的官員,都是為有錢人服務的,因為他們是靠錢支持出來的。執掌政府大權的人,人人都是為「國家利益」而「枉顧道義」(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的施政。矛盾的是,國家卻越來越窮,大企業卻越來越富有,是何道理?
        ***
  「我今天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小人…」端著熱咖啡,站在escalator上樓時,趙之楚對Dick楊說。
  「這可是一項重大的覺悟,該恭喜你?」因為不知因何而悟,Dick楊的話,有些語帶驚疑。
  「蘇格蘭獨立失敗…」
  「你有些失望,是吧?」不等趙之楚說完,Dick楊截著說:「我也是。」
  「沆瀣一氣,難怪我們是朋友…」趙之楚說。
  「民族感情,民族感情。」
  「是,是民族感情…」趙之楚沒再說甚麼,心中默想:「這話說的對呀。」因為他想起了鴉片與鴉片戰爭,也想到了香港,與不平等條約…
  「有沒有一個國家鬧分裂,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兩人同時喝著咖啡。
  「新西蘭!」Dick楊與趙之楚同時放下咖啡杯說。
  「話又說回來,」趙之楚自我安慰的說:「希望仇人分裂,總比專門製造別國分裂,而從中謀利好些吧?」
  「這麼說,我們還是小人中的君子?」
  「語帶禪機…」趙之楚自嘲的說:「五十步笑百步。」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