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豁然往朗(一)》2017/8/4

  常聽人說:「屁股決定腦袋。」
  這話聽起來有些粗俗,卻是比「至理名言」還要「至理」的「名言」。
  難怪孔子會說:「禮失而求諸野。」


  人活的越久,受習慣支配的「行為」就越多;有些習慣是好的,有些習慣是不好的;人一生的成功或失敗、幸福或不幸福,與智愚的關係不大,與習慣的好壞是分不開。
  所以才有「人是習慣的奴隸」這句俗話。
  中國古人有一句勸勉人選擇主人的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還有一句俗話:「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選事業、選主人、選妻、選夫,都是人生成敗、禍福的關鍵性選擇。
  比這些更重要的「選擇」,還是「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人一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全程助理!
  從《經濟學》的立場說:人既然是「習慣的奴隸」,如果自認為是「夠聰明」(賢良)的,就該選擇(培養)「好習慣」做為自己的主人,作為自己的助理,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種種效益…
  成年後的人,行為就會有一定的模式;思想路線會有一定可尋的軌跡。這些模式與軌跡,全是來自「有意」或「無意」中養成的「習慣」,也是認定一個人的行事「風格」,或「人格特質」的要素…



  山區公園裡,常有幾條距離或長或短,或易或難,供遊人散步健行的小徑(trail),選擇走不同的小徑,就會觀賞到不同的景觀,品味不同的考驗。不論長短,不論難易,只要能走完全程,感受各有不同,但都有成功的滿足感,這就是人生…
  去那一個公園,選距離長的或短的、難度高或低的trail散步,人是主動的,選擇權操之在己。就是孔子說的:「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是人選習慣,不是習慣選人。
  習慣是可以選擇養成的,也可以憑意志加以改變的,只是比較困難些。這就是說:養成習慣比較容易,改變習慣是困難的。所以《習慣說》一文的最後一句是:「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人有「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也有「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或「渠道」(channel)。習慣性的行為,時日一久,甚至可以形成「反射性動作」(reflex action)。
  甚麼是「反射性動作」?《中庸》解釋「誠」的意義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反射性動作」就是「不勉而中」的行為;各種stereotype或prejudiced的想法,都是出自「大腦反射性」的「不思而得」的決定。習慣在人的「大腦」裡,形成了幾條不同的「思想小徑」(trail),或稱之為思想「渠道」(channel)…
  心理學家說:人的第一反應(未加思考的直接反應),往往是真(誠)的。或可稱之為「習慣性反射行為」。
  「習慣性渠道」,不論是行為模式,或思考模式,一旦形成,加上人的墯性,每遇到類似的事,就不再用腦筋,照舊模式「反應」。這正是老人之所「守舊」,之所以「頑固」的道理。
  有些壞習慣是父母不經意「寵養」成的,那叫作「天作孽」;有些壞習慣是自己不經意養成的,那叫作「自作孽」…
  人天生就有喜歡被讚美的傾向,所以很容易養成愛聽「阿諛諂媚」之詞的習慣,有錢人,有權的人尤為嚴重;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慣,就難聽進「逆耳忠言」了。古今帝王之所以驕傲自大,腐化無能,都是被阿諛之臣,或有求於己者捧成的壞習慣。
  《戰國策》書中有一篇《鄒忌諷齊王訥諫》的故事:
  鄒忌聽說城北的徐公是位美男子,只是從來沒見過此人:
  「妳認為我與城北的徐公誰更美些?」鄒忌問自己的太太。
  「當然是你美,徐公那能與相公你比。」太太回答說。
  「妳認為我與城北的徐公誰更美些?」鄒忌問自己的妾。
  「當然是你美,徐公那與老爺相比。」妾回答說。
  過了幾日,有位來到鄒忌家中尋求幫助訪客,坐談了一會兒:
  「你認為我與城北的徐公,」鄒忌問訪客:「與我相比,誰更美些?」
  「當然是你比他美的多,」訪客不加思索(阿諛成性)的答道:「徐公那能與閣下相比?」
  說不巧還真巧,第二天城北徐公來訪:
  鄒忌仔細的端詳後,自覺不如徐公,徐公走後,鄒忌又對著鏡子照了又照,覺得自己遠不及徐公之美。細心思量之後,發現:
  「吾妻之美我者,愛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有求於我也。」
  「齊國之內,」鄒忌說完自己的故事之後,對齊王說:「都是王的臣民,不是愛王的,就是怕王的,更多的則是有求於王,他們說的話,都是討王歡心的…」
  讚美你的人,有出於愛、有出於畏、有因有求於人。這是接受讚美的人,尤其是有權勢、有財富的人,不得不慎思、明辨的。有一句俗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是有權勢者、有財富的人,應該牢記在心的。千萬不可聽多了,就視之為當然了。更糟糕的是,從此就聽不進半句「不順耳」的話。
  習慣是不分人種、年齡、職業,也不分古今,普遍存在的:說「公平」也真公平,譬如自己養成的壞習慣,誤了自己的一生;說不公平也真不公平,譬如被父母溺愛、嬌縱成的壞習慣,誤了子女一生。對被誤的子女來說,就是非常不公平的。還有一種壞習慣是被部屬吹捧成的,歷代帝王,現今的獨裁領袖,成天聽的盡是「英明、睿知」之類的阿諛之詞,聽久了也自認為「英明、睿智」了…
  習慣與行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這麼一個笑話:從前理髮師傅訓練學徒,學習的第一步,總是用西瓜作為導具,要求學徒將西瓜上的細毛、白粉,用剃刀刮剃乾淨。



  傳統下的學徒,都要兼做些家務事,師娘常在學徒練習刮剃西瓜時,叫他做些雜事:
  「敏兒…」師娘叫道。
  「哦,來了。」學徒應道,接著「啪!」的一聲,將剃刀往西瓜上一砍,忙不跌的來到師娘面前。
  師父、師娘常誇徒兒機靈、聽話,反應快。並沒有注意徒兒將剃刀砍在西瓜上的動作,學徒敏兒也習以為常了。
  學了一年多之後,終於可以上台實習了。一切操作都有模有樣,師父看在眼裡,很是高興…
  「敏兒…」師娘在後面叫道。
  「哦,來了…」學徒應聲道,習慣的「啪」的一聲,將剃刀砍在理髮人的頭上。
  「哎喲…」理髮人血流滿面的尖叫一聲。
  「對不起,對不起,」敏兒驚慌的聲:「我以為是西瓜呢!」
  這是「學沒有貴乎始」所養成的「壞習慣」。
  商人有商人「思考」事物的「捷徑」(唯利是圖);軍人有軍人思考事物的「便道」(武力解決);中醫有「望、問、聞、切」的診病方法、西醫有驗血、照相、掃描診病手段,各有自己診病與治療的手段;富人有富人「花錢消災」的處事姿態;窮人也有其「可殺不可辱」的傲骨…
  千萬別小看了「在商言商」這句俗話,說的正是商人養之有素,習以為常的「思想渠道」(殺頭的買賣可以冒險一做,賠錢的事絕對不幹),這樣的渠道,能讓人產生「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行事風格。川普總統的說話風格,無處不顯現他「在商言商」的商道思想channel。
  不只是商人「在商言商」,一切專家、學者,包括哲學家、神學家也都有其「自以為是」的「習慣性」的「思考渠道」。
  所以才有人說:「人是習慣的奴隸!」這裡說的人,除了升斗小民之外,當然包括政治家、遊說之士(智囊、名嘴)、哲學家、神學家…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人既然是「習慣的奴隸」,人如果夠聰明,就該找個好主人才是!
  甚麼事引發趙之楚的這番覺悟?
  說起來是一件「生活小事」,讓趙之楚悟得的卻是「大道」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習慣說》是像趙之楚這樣,受過國民基礎教育的人,都讀過的一篇「勵志」短文,文中最後一句是: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不只是「學」要「貴乎始」,一切行為都要「貴乎始!」人開始做某事的方式,往往就會成為日後做同類事件的「習慣模式」。一旦成為習慣,要改就難了,就費力了,與其日後費力改正,不如一開始就做對了,養成正確的良好習慣。這就是「貴乎始」的要義。正是俗話說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老師、長輩們常說:「聰明人,能將別人的經驗,當作自己的經驗。」這是一句多麼平常易懂的話。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能將書本知識,或聽人勸告的一句話,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才是智者。
  這道理趙之楚懂,也常用這樣的話「勸勉」自己的學生。自己做到了嗎?沒有!完全沒有!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