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常態(一)》2015/4/10

  貧而諂,是常態;富而驕,也是常態;驕而敗,也是常態…
  窮不過三代,是常態;富不過三代,也是常態…
  這些都是甚麼常態?物極必反的常態,否極泰來的常態…
  美國防著,甚至是打壓中國,也是常態;
  這是想千秋萬世一統江湖的常態…
  「靜觀萬物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這是有德者的常態。
  以常態心看世事,萬事皆常態;這是得道者的常態。


  禪宗北派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
  禪宗南派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們同是五祖宏忍的弟子,是同門師兄弟,還是一家人,還沒有分道揚鑣,對佛法的看法,或理解就已經不同了。
  看法、理解是因,分道揚鑣是果。
  一宗兩派的差異在:「有樹無樹」,與「是台非台」;共識是:心似明鏡!
  鏡子越平越明,照出的事物越真!
  鏡中之像,再怎麼真,它仍是「鏡中花,水中月」,而不是事物的「本相」。本相是不能外求的,它在一己的心中!
  不平的鏡面,照出的事物是變形的,是扭曲的,產生的是「魔鏡效果」。
  只有平面的明鏡,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像;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難就難在人心「難平」。人心之所以「難平」,就是「貪而不知足」。
  佛教人修來修去,修的就是一顆「平常心」;只有「平常心」才能看出「世事皆常態」的真象!
        ***
  「妳的皮膚還是那麼好看…」那天在後院曬太陽、喝茶時,趙之楚凝視著朱迪的臉說。
  「天生麗質,」朱迪笑著說:「你不是常這麼說的嗎?怎麼就忘了呢?」
  「沒忘,沒忘,」趙之楚報以微笑的說:「但不知青春真的會永駐…」
  「是不是做了甚麼虧心事?」朱迪沉默了一會兒接著說:「說這樣的反常話,必然是有反常的行為!」
  來到美國後,趙之楚很想「入境隨俗」,學學美國人,常說說I love you ,Thank you,之類的話,總是被朱迪回答的「肉麻」給阻攔住而行不得也…
  I love you ,Thank you,美國人說,是常態話,趙之楚說,怎的就成了「肉麻」的「反常」話呢?
  朱迪回答的「肉麻」,也是她常說的一句話,趙之楚聽了並不覺得「無禮」,因為這是他們之間「習慣成自然」的「常態話」。
  常態不只是有地區性、文化性、還有年齡性…
  有些話是年輕人專用的,若是老人說了,不只是同輩的老人覺得奇怪,年輕人甚至有「侵權」的不以為然…
  曾有一位比我們年輕十幾二十來歲,又比我們孩子大了一、二十歲的朋友,來家喝茶聊天時,常喜歡跟上中學的孩子們說孩子的通用話語,唱孩子們愛聽的流行歌,他是想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卻不被孩子們認同。
  老人學少年的心態古已有之。有程顥的詩為證: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老人學少年,要在沒有人看見的山林河邊學…
  趙之楚年輕時流行說:好帥、好跩;榮榮現在喜歡說:好猛。前些天趙之楚不小心說了一句「好猛」,榮榮就跟他媽媽說:「姨丈今天說好猛。」
  不知說此話,是讚賞姨丈能「與時俱進」?或是認為姨丈「學少年」?
  別人讚妳一句「漂亮」,你回答一句「肉麻」,像這樣的對話,若是讓美國人聽了,是甚麼感覺?
  「肉麻」二字該怎麼翻譯成英文呢?Nauseating,sickening,disgusting…字義上都可以,語氣上又都不對。
  在美國人認為是常態的,理所當然的事,在朱迪與趙之楚之間,卻成了「反常」的肉麻話。可見「常態」是有習俗性、地域性、甚至文化性的。
  「謝謝妳煮這麼香的肉骨茶給我吃…」趙之楚放下喝了一口的肉骨茶湯說。
  為了預防年老骨質疏鬆,朱迪常熬排骨湯給趙之楚喝,怕肉味太重,特別加了「肉骨茶袋」,這是趙之楚最愛喝的滋補湯…
  「肉麻不肉麻!」朱迪用異常的眼光看著趙之楚說。
  「我的不長進,妳要負全責…」趙之楚氣不過的說。
  「你是要我負你東施效顰的責任嗎?」
  「這不是見賢思齊嗎?」趙之楚反詰道:「怎的就變成…」
  「巧言令色不是小人行為嗎?」朱迪說:「你想成為…」
  「這是新常態,」趙之楚半開玩笑的說:「以後我要常常說…」
  「老人的言行不要異常。」朱迪說:「異常不祥!」
        ***
  常態就是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思考方式;新常態就是將要養成、或希望養成的新習慣、新想法。通常是希望以新習慣取代舊習慣,新習慣形成的初期,難免會有不適應、改或不改、變或不變的爭論,甚至衝突也會因而產生…
  這是改革,或學習新東西的最大障礙,最難克服的障礙。歷代改革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守舊勢力」的腦袋裡,騰不空,容納不進新觀念、新事物…
  譬如中國人寫中文的「常態」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直書。台灣地區的公文書仍保有這種寫法,這是「舊常態」。現在絕大多數,尤其是在電腦上書寫,都採用由左至右橫向書寫,這是「新常態」。



  新舊轉變期,是有許多爭執的,台灣曾一度嚴令禁止橫式書寫,如今,形勢比人強,不得不接受「新常態」的書寫方式了。
  反對的理由,無非是「保護傳統」。贊成的理由,必然是「實用」。「實用」就是「經濟」,經濟永遠是勝利者。
  中國文字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隸書、而楷書、而簡體,都是為了「簡便省事」,簡便省事就是經濟。在經濟的面前,沒有人不投降的。既使是道德、宗教、文化,遇上了經濟問題,都得想方設法,修正自己以圖存…
  跪拜禮之所以不受歡迎,就是太麻煩,不經濟。
  一切改變都是因應經濟變化而生的,經濟變化是因為生產工具發生了變化,譬如工業革命,譬如最近的,我們親眼目睹的資訊革命…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孔子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在夏朝的時候,祭祀時戴「麻質帽子」,是合乎禮的;現今(周朝中期)祭祀時大家都戴絲質帽,絲質帽比較便宜,我支持大家戴絲質帽的行為。
  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孔子的兩大思想傾向:
  一是經濟(儉),二是民主(從眾)。
  面對經濟,連禮儀也要讓路;面對民眾,傳統也要讓路。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聖之時者也,用現代話說,就是「與時俱進的聖人。」這是許多「以衛道自居者」,不能不深思的一章書。
  父母之命的婚姻,遇上了自由戀愛,父母投降了,不投降就會失去子女,為了「保本」(保有親情)而投降,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行為。
  不拜祖先、不拜父母的宗教,到了中國也得容忍些,否則就沒有信徒,沒有信徒,就沒有財源,為了爭取「客戶」而放棄經典原則,就是投降,這也是一種經濟行為。美其言曰,入境隨俗,其實就是順應時代潮流!
  面對經濟,天下英雄無不盡折腰。
  同樣的話說久了,同樣的事做久了,就是習慣。習慣的養成,往往是不知覺中的事,譬如中國過去的經濟成長,總是在9%以上,中國人,以及世界各國,起先是「不信」,後來事實證明了,也都聽習慣了,以為高成長是常態。
  現今因為內外的形勢變了,譬如:環保的要求、工資上漲、體制革變、人的心態改變(富歲子弟多懶)、國際經濟衰退(打仗、寅吃卯糧:負債)…
  中國經濟GDP的成長由過去9%下滑1.6個百分點,雖然仍是其他國家的兩、三倍以上,國內、國外都慌了手腳,甚至有人說:「中國經濟」可能會進入長期停滯、或崩潰…
  人是健忘的,尤其是對不好的事,或不如意的事,心理學家說,健忘是一件好事,因為忘掉的大都是不如人意的事,這對維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人的習性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高成長也不過十幾二十年間的事,就沉醉於高成長,而忘了當初惡言相向的批評語言:
  高成長時有人批評說,高成長是壓榨工人、與付出環境的昂貴代價,將遺禍後世子孫…
  糾正一個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改變一種習慣,放棄舊習慣,學習新習慣,是一種思想革命,改變別人的思想,是困難重重的;改變自己的思想,是一件十分痛苦的煎熬…
  要改變,要創新,要從舊常態,進入新常態,轉變期,必有風吹草動的事發生。先得從心理上著手,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為甚麼要寫《建國大綱》之前,要先寫《心理建設》一書的想法。中山先生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
  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要讓人民預知其結果,這是沒有生病之前,先「打預防計」的作法,這是防範未然的「事前定則不困」的治事、治國之道。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