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有個工作,真好!》2014/3/14

  *今天的一小步,也許就是人生的一大步。*

  俗話說:「當了三年乞丐,給他皇帝都不換。」
  落後地區的人民失業率高,是沒有工作可做,改善之道,是創造就業機會;發達地區的人民,譬如歐洲各國、美國、台灣、香港……失業率高,是有工作,沒有人作肯做(大批外勞擁入)。改善之道,是提高薪資。提高工資,企業就不賺錢,或不如到落後地區設廠賺的多……俗話說:「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貪婪的資本家,認為賺的少就是賠本)。因此,發達地區失業率雖高,大企業仍能大賺其錢……
  這就是:落後地區紛紛致富,原本富足的先進諸國,紛紛衰敗的道理。
  同一道理,也可以用來說明個人、家庭興、衰的現象……
  原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還真的是一貫大道。
        ***
  「眼睛看遠一點兒,方向才能掌握得正確……」趙之楚對學開車的榮榮說。話剛出口,心中突然一驚:「這不是剛跟小妹(榮兒的媽)說過的嗎?」
  三年前,小妹初來美國時,趙之楚教她開車時,這麼說過。
  這是一句極其平常的生活語言,卻充滿了生活哲理,趙之楚沉思著……
  期待了10年的移民簽證,輪到自己了,歡悅的情緒中,卻帶有重重的猶豫……
  接到移民通知時,榮榮正好初中畢業,是來美國上高中(九年級)呢?還是在台北讀完高中再來美國上大學呢?
  律師說,可以用孩子上學的理由,申請延後兩年再來……
  有經驗的朋友們都說,越早來,語言適應越快。中國學生來美國上學,也只有語文適應問題,其餘的都容易。
  孩子重要!孩子的學業,向來是中國父母最優先的考慮。小妹決定提前退休,把阿勇留在台北,自己按移民局要求的時間,帶著兒子來美國。這正是「看得遠,方向才容易正確」這句話的實踐。
  榮榮在台北的學業成績,AISD一概承認,除了讓他直升10年級之外,12年級還可以少選一堂課。
  學業成績與SAT成績都達到了UTA的入學標準,校方已同意每年給他2,000美元獎學金。一旦考取駕照,小妹就得作小鳥離巢的準備:給兒子買車、還得給他一張信用卡……
  小妹自己也得作就業準備……



      ***
  「上I-30W,併入主線道就不要再換車道了,」趙之楚對駕駛座的小妹說:「從15C出口右轉進入北行環道後,向左併入主車道,左邊算起第二車道,進入I-35W(N)後,……」
  「大姐上班是向南……」小妹說。
  「對,妳很有方向概念……」
  「妳帶我練習過好多次。」小妹說。
  原打算安排小妹去朱迪醫院工作的。
  「別打岔,」趙之楚說:「進入I-35W(N)後,立即向左併入主線道……」
  「有機會再併入左起第二車道……」小妹重複趙之楚的一再叮嚀說:「直至65號出口接170E……」。
  像這樣的一再叮嚀,從1月6日,星期二,鄭素玲特別請假兩小時,帶小妹去她服務的公司填申請表起,Interview,Orientation,到接獲星期一上班的通知,整整一星期,趙之楚像這樣的,為了熟悉上班路線,共練習了八次之多……
  「預準總是不嫌多的,」小妹說:「你不是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嗎?」
  「不只是要預,還要預到不思而得與熟能生巧的地步。」趙之楚心裡想:「一旦上班,她才能從容中道的安全上路,朱迪與他在家才不會坐立難安」。
  這就是經典化生活(按「經典」生活),或者說是生活文化化。
        ***
  小妹是來美國後才學習開車的,全過程都是趙之楚一手包攬,將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從筆試、路考,到取得駕照,從Local到Interstates high way都能開得讓人放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不怎麼樣,學生(小妹)的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可說是超強的。
  小妹是一個樂天順命的人,不浪費,也不儲蓄。過的也是量入為出,絕對不讓錢剩下的生活,一生平順得不知愁為何物?
  「妳想做甚麼樣兒的工作?」朱迪與趙之楚曾多次與小妹商量。
  找工作不難,選工作難!最壞的是高不成,低不就……
  「不管甚麼工作?」小妹說:「也不管多少錢,不工作就不能進入美國社會,只是觀光,不能算是生活在美國。當然也說不上自立,妳說是不是?」
  說罷,側頭望著她的大姐朱迪。
  朱迪與趙之楚不是交遊廣闊的人,只是聽說鄭素珠在某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年之久,說不定……
  星期六,一通電話,竟獲得熱情而迅速的回應。星期二,素珠請了兩小時假,親自帶領小妹到她服務的公司填寫申請表,並充當介紹人……
  當場填表,當場interview。鄭素珠與趙之楚在公司對面的麥當勞喝咖啡、等結果……
  「這麼久沒出來,」鄭素珠說:「說不定有希望呢?」
  「妳先去上班,我在這裡等,有消息,我會立即告知妳的。」
        ***
  「妳還好吧?」素珠離開後,趙之楚坐進迎著陽光的車中,溫暖的太陽十分舒適。過了一小時半,看見許多人,陸陸續續的從辦公室走出來,就是不見小妹的身影,有些不安的在手機裡問道。
  「在智力測驗……」
  「天哪,」趙之楚暗呼道:「怎麼看得懂題目……」
  「問我的人很有耐心,」小妹在電話裡說。
  「慢慢比劃,慢慢的問,小妹的領悟力極強,」趙之楚心想:「公司一定是求才若渴,才會有耐心的比劃,也許會成?」
        ***
  「叫我星期四,1月9日上午08:00去上班的地方接受工作崗位。」又等了半小時,小妹來到車上說:「她說工作的地方,就是這條路的北邊兒,65號出口就到了,將來我上班也在那裡。」
  小妹說罷展一張標示工作廠房的地圖。
  「這麼說,」趙之楚說:「那就是成啦?」
  「也許是吧?」
  「我們就去看看吧,」趙之楚說:「先熟悉一下路況也好。」
  沿I-35W北行,65號出口轉接170E,從家裡算起,共27哩,比朱迪工作的醫院遠7哩……
  自1月7起,小妹在趙之楚的陪同下,每天在不同的時段(將來可能的上班時段:早晨06:00、下午14:30),在這段路上開1至2個去、回……
  星期四,1月9日,早上08:00am趙之楚準時將小妹送到上班廠房「非employee不得進入」的入口處,自己倒回170E入口處的麥當勞喝咖啡、等候佳音……
  約莫一小時後,趙之楚又來到「非employee不得進入」的門前,剛停好車,小妹就出來了……
  首先發給她一個作工證,接著就是選「班次」,小妹要的06:00am至14:30pm的班暫時沒有,問她要不要別的班?她說think about,回答是,沒有關係,星期五會通知她。
        ***
  「我是愛麗絲,」星期五上午10:00,小妹在電話裡用英文說。隨後說了幾個「ok,ok……」
  「工作敲定了?」趙之楚問。
  「對,照我的要求06:00am至14:30pm,星期一上班。」
  「做裝配線的工作,不覺得委屈吧?」
  「委屈?」小妹十分意外的說:「你怎會說這樣的話呢?」
  「……」趙之楚警然的想:「自己說錯了甚麼有失身分的不當言語?」
  「啊,」趙之楚突然想起,平日常說起林肯的名言:「世上沒有卑賤的職業,只有卑賤的人。」
  這讓趙之楚有言行不一,或思想與行為不能如一的羞愧感。
  趙之楚側頭,心懷敬意的看了正在開車的小妹一眼。
  林肯的話,與《論語》中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一致的。
  中山先生說:「有志之士,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也是中山先生常說的:「聰明才智越大者,當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智略小者,當服百十人之務,造百十人之福;至於全無能力者,當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
  「我至少要為自己服務,不能成為別人,尤其是愛我的人的累贅……」過了一會兒,小妹說。
  趙之楚覺得,眼前的這個小妹,忽然陌生起來了……
        ***
  最近朱迪在《好讀網》看一本有關《明史》的書,正巧CCTV-4的「百家講壇」也在講《明朝的那些事兒》,講《明史》少不了要講王陽明,講王陽明必然會提到知行合一的問題……
  「知行這樣簡單的問題,」朱迪半靠在的床頭,對側臥的趙之楚說:「怎的就成了一項大學問呢?」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你是說,王陽明是庸人?」朱迪說。
  「王陽明當然不是庸人,妳還記得建中的孫衍老師嗎?」趙之楚說。
  「嗯,」朱迪說:「你也贊成他說的:『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就是學問』?」
  「有時是這樣的。」趙之楚翻轉身,仰臥著說:「文人愛動口,輕於動手。寧願坐而論道,懶於起而力行。這才有清談誤國之說。」
  「其實是誤己。」朱迪說:「這與俗話說的:『君子動口,不動手』有關嗎?」
  「擰著說,是,正解則不是,」趙之楚一本正經的說:「動口不動手,是爭辯而不打架,並不是鼓勵君子人不動手做事。妳當記得『力行近乎仁』這句話吧?」
  「中學《文化基本教材》裡是有這句話。」朱迪說:「但是並不了解力行與仁之間的關係。」
  人有天生的好奇心,所以「格物致知」的事願意做,「誠意、正心」就難了。中國的儒、道、釋三家,所注重的全是「修行」二字。
  修就是實踐,所以修行也叫作功夫,其實功夫就是時間,不長的時間,叫一會兒功夫,要花很長的時間,叫作很費功夫…人的一切成就都是花費很多功夫實踐(力行)的結果……
  自古以來,談知行關係的文章很多,無非是「知易行難」(殷相傳說說的:知之匪艱,行之唯艱。)、「知難行易」(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學說。)。中山先生將人類知行的進程,分為三大階段: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
  事實上,這三個階段,是同時存在的。有些事是不知而行的,譬如探險、實驗,有許多新發現是從實驗的成敗中得到啟發而成的,就是行而後知。
  知而後行的事,多半是率由舊章的事,或習慣性的行為。這類的事缺乏挑戰性,很多人不屑為之,俗話稱之為好高鶩遠,這是人類社會中,最可悲的一群。既缺乏挑戰的勇猛之氣,又不甘於平凡的、率由舊章的工作,一生都處於有志難伸的愁苦掙扎狀態之中。
        ***
  「小妹有勇氣面對艱難(陌生環境),」朱迪說:「不嫌工資低微、又不嫌工作單調無趣,很是難得。」
  「她爭的就是自立二字,」趙之楚說:「在台北她也從來沒有遊手好閒過。」
  「她說她來美國,」朱迪說:「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必須一步一腳印的向前走,走一步是一步。」
  「今天她算是跨出了一小步……」趙之楚說。
  「也許是她人生的一大步。」朱迪說。
  「其實,」趙之楚說:「人的一生中,也沒有甚麼小步、大步之分,有工作、能工作、又願意工作的人,都是可敬的直道而行的人,從基本價值觀看,與張載的立心、立命又相去幾何?」
  「這就是力行?」朱迪說。
  「這就是力行!」趙之楚說。
  孔子對仁的概念認知,是非常嚴謹的。「力行近乎仁」是孔子對仁的近似定義,另一個比較肯定而周全的定義,則是:「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實踐良知就是復禮。
  克己復禮就是仁,那麼克己復禮難不難呢?說難真難,說易真易。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至(仁到心中)是至了,能不能守住就是問題。能守住就是力行。
  孔子又說過:「顏回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三月不違仁,就是能守住,能守住就是能力行,日月至焉就是守不住,就是不能力行,就是一念之仁……
  妳看這像不像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或認知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是性善與人人皆有佛性的說法。
        ***
  《論語》書中有一段孔子與弟子討論仁的對話:
  有人問孔子:「雍也,仁而不佞(沒有口才)。」(冉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
  孔子說:「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口才好不止不是仁的必要條件,而且常惹人生厭。)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孔子說:「不知。」接著又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有理材能力,也不一定是仁)。
  有人問:「求也何如?」
  孔子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有治國才能,也不一定是仁)
有人又問:「赤也何如?」(公西赤,孔子弟子:字子華,亦稱公西華)
  孔子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善於言詞應對,有辦外交的才能,不一定是仁)
  從上面的對話中,可以知道,孔子心目中的仁,與才能的關係不大,似乎是純道德的。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孟子說:「仁者宜在高位。」
        ***
  「力行近乎仁」,行甚麼呢?
  具體而言,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所謂的「人生三不杇」。後來被《理學》家張載演伸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立德、立功、立言,都要靠力行才有效,不是說說、講講就有能成的。
  與此有關的一句話,就是清談誤國。能因清談而誤國的,必是社會的領導精英,農夫農婦,匹夫匹婦的東家長西家短,自然是誤不了國家大事,頂多只能誤己而已……
  越是強調的事、或行為,越是缺少,或根本沒有的。古人之所以重視力行,就是因為人有好高鶩遠、喜歡說,不肯做(力行)的通病……
  小的事不肯做,大的事做不了,只好高談闊論度日。嘴裡說職業沒有貴賤,心裡偏偏就是有嚴重的貴賤之分。譬如重白領、輕黑手……就是社會的普遍現象,雖然是普遍現象,也不一定就是真理,雖然不是真理,卻是古今不易的現象。
  近些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中國人(大陸人)是怎麼富起來的?而且富的如此之快?」
  說這話的人,忘了一件才過去不久的事實:台灣的中國人,是怎麼富起來的?怎麼會變成四小龍之首的?也只是十幾二十年的事。
  還記得二、三十年前,台灣政府提倡的「客廳即工廠」這句話嗎?台灣就是這樣快速富起來的。
  回答的話也很普遍,幾乎也是眾口一詞的共識:無官不貪。
  趙之楚不是不信眾人之詞,若不相信,就是反民主,或是與眾人唱反調,趙之楚沒這膽量,也沒有這本事……
  只是心中有些疑惑:有很多富起來的中國人,不一定全是官,或官二代。譬如以「傻瓜瓜子」致富的年廣久,不但不是官,還被官關過三次;譬如靠「再生資源」起家的陳光標,跟官這個字可扯不上一點兒關係。
  也許,他們只是致富群中的,部分非官現象……他們,多數大陸同胞,是怎麼快速致富的呢?一個「勤」字訣!
  無官不貪也許是事實,致富的人,不一定都是官,也是事實。
  有一句俗話,也許有些道理。俗話說:「大富由天,小富由儉。」大富也好,小富也好,除了儉之外,更重要是勤!
  中國人常將儉與勤相提併論,因而有勤儉持家這樣的成語。
        ***
  中國古人說:「千里為官,只為財。」
  又說:「書中自有黃金屋……。」
  中國人之所以喜歡讀書,都是為了金,為了色(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自古以來,貪官多,而且殺之不盡,這是天性?抑是教育之功?
  勤與儉,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是兩個連而不分的概念,民間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故事:
  從前有一個農民,家裡的正堂上,懸掛著一塊「勤儉」橫匾,並奉為持家的最高原則。一家四口的日子,一直是無憂無慮。
  老父臨終的時候,為了公平,將「勤儉」橫匾一分為二。將「勤」字分給大兒子,將「儉」字分給小兒子。告誡他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按照這兩個字去做。
  兩兄弟也很孝順,也學父親,將分得橫匾,懸掛在自家的正堂上。
  長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順順。可是他的妻子過的卻是寅吃卯糧的生活。孩子們也不懂節省……日子一久,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了。
  老二也將半塊「儉」字匾,當作神諭似的懸掛中堂,卻沒把「勤」字放在心上。全靠自然收穫,按收穫過日子。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日子倒也過得去。
  一遇上欠收的荒年,兩家都已空空如也。兄弟二人大惑不解,檢討之後,才發現問題出在不該將勤與儉分開的。
  俗話說:「勤能補拙,儉可養廉。」
  韓愈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還有一句俗話:「當了三年乞丐,給他皇帝都不換。」
  其實這句俗話,一點兒也不俗。皇帝除了吃住不愁之外,要操多少物累之心,譬如防範權臣篡位,後宮爭寵,傳位給誰…。真不如一個吃飽了,甚麼心思都沒有的乞丐逍遙自在!
  若真做到這一點,像戴奧基尼斯(Diogenes)那樣的看破名利,坦然的對亞歷山大說:「你能為我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趕快走開,別擋著我的太陽。」
  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與智慧、機遇是有些關係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勤與墯的分別。勤的人,能抓住機會,這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懶墯(好高鶩遠也是懶墯的另一說法)的人,常常會坐失良機,看到原來跟自己一樣窮困的人,一個個的富起來了,就以無官不貪、運氣好……作為自我安慰的藉口。
  常聽人說:「我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沒有適當的工作。」
  常聽人說:「說說容易,做起來就沒那麼簡單!」並引古人「知易行難」之說以為佐證。
  商高宗武丁的宰相傅說,是說過:「知之匪艱,行之唯艱」這句話。傅說說這句話的用心,要人「知道了」,就得趕快去做!也是勉勵人力行的用心。
  沒料到的是後人,竟曲解其意,以之作為懶墯的藉口、托詞。
  這才迫使王陽明挺身而出,提倡《知行合一學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誤解或曲解又有兩種:一是故意的,以此作為懶墯的藉口、托詞。其結果必然是高不成,低不就。遊手好閒的日子一久,便是懶墯成性。這個性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後天不知不覺養成的。應該工作的人沒有工作(不是沒有工作機會,而是高不成,低不就),必然陷入羞於見人的自卑的深淵,宅男或宅女就是這樣形成的(先天的「自閉症」除外)……
  另一種是無知,或望文生義。大都是以此為藉口的人多。無知的人反而是少數,因為無知的人,理論上應該是根本不知有這句話,也就不會以此為藉口……
  更重要的是,人類文明、或文化的發展,都是不知而行的結果。所以孔子才說:「力行近乎仁。」
  小妹的行為,讓趙之楚對她刮目相看。想不到,她竟有一個提得起,放得下的品格。「提得起,放得下」說說容易,做起來就大不相同了。她辦到了!
  現代人,沒有士大夫心態的不多,小妹找工作,不是迫於生活無奈,她先生阿勇也不希望她受委屈,做生產線上的工作(以往都是做office工作的),她卻完全不在意,她的行為,好像是出於養之有素的自然,這讓趙之楚又驚奇,又佩服……小妹一直跟著朱迪與趙之楚,總以為她是嬌生慣養的,竟然有不讓鬚眉的灑脫個性。
  讓趙之楚心生敬意的,不是小妹找到了特別耀眼的好工作,而是她不以基本薪為不好,反而覺得十分了得,大有以有工作為榮的味道兒。
  趙之楚也曾送過報紙、在flea market擺過地攤,趙之楚本來就是一個生平無大志的人,覺得安慰的是:沒有變成homeless,也沒有變成street people……
  說實在的,小妹的英文不怎麼樣,而能在全是外國人的環境中工作,的確要有些勇氣!薪酬不高,而能工作的愉快,除了她有一個天生豁達的個性外,還有一顆知足的心,這才是小妹一生不知愁的快樂源泉。
  「我來美國已經三年了,」小妹拈著薪水支票說:「又開始工作了,真好!數字不大,乘以30就可觀了……」
  小妹原本是來美國陪公子讀書的,小妹夫阿勇也不希望她太操勞……
  「俗話說……」趙之楚忽然想起一句俗話:「當了三年乞丐,給他皇帝都不換。」
  這話,用在我家小妹身上,就不靈啦!
  「小妹,她是不愛無所事事的閒散?」趙之楚默然的想:「還是更看重自食其力的尊嚴?」
  「凡事都有例外?」趙之楚不得其解自問:「看重工作是例外嗎?抑或看重尊嚴是例外?」
  原來:工作就是尊嚴!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