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利口覆邦(一)》2014/12/5

  孔子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2,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不中庸了,不中庸就是極端。極端就是野蠻,人類是從野蠻進化至文明的。文明就是中庸,越文明的社會,越中庸。
  這樣的論斷,是合乎人類進化史的。
  孔子的話說的太早了,先知是寂寞的!
        ***
  雖然是孔子說的話,年輕時的趙之楚,也是不以為然的。因為那是一個極端的社會,極端的世界,極端的潮流,人類的文化還沒進化到懂得「中庸」的程度…
  極端思想,不是20世紀才有的,也不是19、18世紀才有的;而是更早更早的年代早就流行當道的思想。說的籠統一點兒,極端思想,或趕盡殺絕思想,是人類早期文化的特有現象之一,日本人殺中國人,美國白人殺原著民,正是這種思想的遺毒。若不是極端思想猖獗,孔子就不會那麼推崇「中庸」了。
  孟子曾感慨的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為我(楊朱思想)、為人(墨家學說)的極端之學,成了當時(春秋末,戰國初)的「顯學」。舉張「中庸」的儒學地位,就可見一斑了。
  西方世界尤其是如此: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制度…都是極端思想的產物。
  在哲學上,不是唯心,就是唯物;不是集體主義,就是個人主義。
  在宗教上,不是一神,就是多神;不是有神,就是無神;
  在政治上,不是資本主義,就是社會(共產)主義;更極端而可怕的是,都要「埋葬對方」。那是一個「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極端主義風行的時代。
  那時講「心物合一」是沒有創意,沒有學問的代名詞;那時講「和平共存」、說「求同存異」,極可能被扣上一頂「通敵」的大帽子,準讓你「不知為何而死」…
        ***
  21世紀是一個開創,或者說是「復興」、「再啟蒙」的時代,趙之楚說是《論語》當道的時代。可參閱《21世紀的當家思想─論語》一書。
  戰爭是極端分子造成的惡果!
  「戰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希文說的。這也是「歷史」見證之言。
  極端,不論是極左或極右,都是不好的。最近有人這樣說,一時想不起是誰說的。確是先得我心之言。
  這些都是「時代之聲」,是開創新時代的呼聲。
  20歲以前的趙之楚,不論讀甚麼書,尤其是中國《經典》,都是將信將疑,而是不以為然的多,雖然是孔子說的話,照樣是「不以為然」,因為那時的趙之楚,不喜歡「中庸之道」。事實上,是根本不理解「中庸」為何物?因為那是一個流行「極端」的時代,年輕人很難不跟著時代的步調前進的…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談《儒家學說》是極其迂腐而不受歡迎的,說的更明白些,那是一個反儒、反孔、反傳統當道的時代。有些像台北學生佔立法院的行為,也有些像香港佔中的無知學生。但是,不要悲觀,他們遲早也會像趙之楚一樣,回歸傳統,回歸正統的…
  歷代反孔反最徹底,最大規模,最有組織的,要算共產黨了。連共產黨現今也提出「儒學治國」的主張,這就是趙之楚看到年輕人的衝動行為,而覺得不必悲觀喪志的理由。
  歷史會說話,事實會說話,歷史與事實說的話,是最有說服力的。
  反孔並不是十惡不赦的罪,早在戰國時代,孟子的那個時代,儒家之學,已被攻擊的體無完膚…
  趙之楚也反過孔,譬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又譬如:「惡紫之奪朱」這些話,他就十分不以為然;理由是:怎能為了朱色而惡紫色?色何罪之有?怎能為了喜歡甲而討厭乙呢?乙何罪之有?
  惡鄭聲亂雅樂,鄭聲與雅樂,一時還分不清楚,也就姑且聽之;口才好的人,如何就會覆邦呢?當時也鬧不明白,不贊成,也不反對,就由他說去吧!
  年齡大了,書讀多了,世事看透了,時代也變了,趙之楚也變了,這就是「與時俱進」,而不是「出爾反爾」。
  年齡大了,懂得讀書不能局泥於「字句」,要通曉大義。就是孟子說的:「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義。」或俗話說的:「斷章取義。」
  說來容易,這一點點兒長進,竟花了幾十年功夫…
  後來才知道,孔子說的「惡這不喜歡那」的一段話,在修辭學上稱為「類比」或「比擬」的襯托之詞,重點不在「惡紫之奪朱」這一句;而是要襯托、加強後兩句,尤其最後一句「惡利口之覆邦家」的用意。整段話所要表達的是「太近似」的東西,容易誤導人「以紫為朱,以甲為乙」。認錯了對象、或混肴了是非…
  後來孔子又說了一段更為直白而透徹的話:「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一切學問,都是先有事實,經有心人加以整理、條理化而成為《學說》:
  孔子那裡懂得《修辭學》,《詩經》的創作者,那裡知道「賦比興」?不論是《心理學》或《物理學》的理論,都是先有事實,而後才寫成《學說》的;譬如:必然是先有「萬有引力」現象之存在,而後才有《萬有引力》學說,絕對不是有了《萬有引力》學說之後,蘋果才開始從樹上往下掉的。
        ***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為政不在多言。」這可能是受了孔子:「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影響…
  《老子》書中有:「輕諾者,必寡信。」的話。
  俗話說:「言多必失。」譬如:
  「利口」不是會說話,也不是多話,而是說了不該說的話,譬如馬英九說香港「佔中」行為,是人民的合法權利,是人民應該享有的自由。
  有人認為,這是美國逼迫台灣政治人物說的。這太抬舉台灣了,也太輕視美國了。美國支持「佔中」是事實,但不致於要台灣為美國「撐腰」,或為美國背書。趙之楚認為純粹是馬英九想籍此番話,討好台灣學生,騙取台灣年輕學生的選票。
  這樣得罪「巨室」(中共)的事,可以偷偷的做,絕對不能公開的說。美國明明是圍堵中國,嘴裡就是不說。不但不說,還堂而皇之的在國際論壇上說:「美國歡迎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這對美國是好事,對世界是好事。」
  有十足證據顯示,美國是香港佔中活動的幕後黑手,奧巴馬卻當著習近平的面,信誓旦旦的說:「美國不支持香港的佔中活動。」
  台灣比美國更強大?更有制衡中國的能力?馬英九說話,是不是有些「不知所云」的呆氣呢?
  第二任就職演說時說:「現在我沒有競選連任的壓力,可以戴著鋼盔往前衝…我要追求我的歷史定位。」
  人民選你出來,並沒有望你成為甚麼歷史定位的人物;再說,第一任四年,你注意的,只是連任問題,而不是「該做甚麼?」或「不該做甚麼?」一切以連任,以選票為首要考量。因而核能發電告吹了、外國在中部設製葯廠的事也告吹了…甚麼事都沒要競選連任重要。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心想追求歷史定位,現在好了,只剩下一個「競選失敗而不下台」的定位了,能不能保得住,還在未定之天…
  哀哉中國國民黨,哀哉民主政治,哀哉馬英九…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