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數字化生活(一)》2017/3/3

  有好些事物是離我們太遠了,看不清楚;有好些事物是離我們太近了,看不清楚…
  蘇軾的名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樣的現象又何只是「廬山」,哲學上的「道」又何常不是這樣?《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科學上的「數據」或「大數據」,也是我們身在其中,生活其間,「日用而不知」的…
  因此,與人相處,保持一定的距離,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不知為甚麼,趙之楚一直將「有道、得道、有道行」這這些名詞概念與「成仙、成佛、算命、卜卦」作為「等量齊觀」的看待…
  這樣的想法誤了趙之楚許多、許多年。
  這些年,忽然冒出了「數據、大數據」之類的名詞。這些個前所未聞的「名詞」,讓趙之楚連誤解、誤判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完完全全的不知所云…
  寫自己完完全全不懂的事,倒也不是「強不知以為知」,也不是忽然開竅變聰明了…



  趙之楚突然發現,「數據」也像「道」一樣,是無所不在的,也許「數據」也是「道」,或「道」的一部分…
  趙之楚本想寫《數據化生活》的,因為「數據化、大數據、比特」(datamation、digitization、bit…)這些概念離自己的知識領域太過遙遠,幾個中、英文字,也大略的認識…就像認識「道」字一樣,並不知它們的確切意義為何?故而不敢輕率的使用,才改為《數字化生活》,《生活數字化》,也不知通不通?本文想表達的只是趙之楚對自己「生活」的一點小「體驗」。如果有「引喻失義」的地方,尚祈方家莫笑…
  那天,老人們分別做完走路運動,坐下來喝咖啡時,順便插一句:我們並不是喜歡喝咖啡,而是food court沒有賣茶的,聊起了網站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兒子是別人家的女婿,女兒是別人家的媳婦,財富是留給兒女的遺產,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老伴兒」與「健康」…
  這話有幾分道理!至少不能說「沒道理」!
  老人們聚在一起常談的,彼此相互關懷的,也是健康大事。一談起健康就扯出一大串,每位老人都銘記在心,說起來如數家珍的「數字」,譬如:血壓指數(120/80)、血脂指數(200以下)、血糖指數(6。1/109),尿酸指數(7。5)…
  不只是健康,連我們的身分已經不再是姓名、照片所能表代或證明的,而要靠「駕照號碼、社安卡號、或電話號碼、密碼…」才能Identify自己就是自己。」
  我們已經悄然的,進入了「數據世界」,已經被「數據化」了而不自知,還以為「數據」是矗立在遠方的「嶺」或「峰」,「仁」或「智」…
  一談起「保健」每人都各有一套適合自己的保健法,但是大家不約而同的「共識」是,除了注意「飲食」之外就是「運動」,最適合老人做的運動,就是「走路」,這也是沒有異議的普遍「共識」…
  趙之楚十多年前是每天在社區走路,後來又到公園走路,年事日高,經不起室外的風寒、花粉刺激,就改在ParksMall走路一小時,6,000步約4公里,風雨無阻,不避寒暑…就是如此的堅持不懈,仍擋不住體力的逐年衰退,前兩年一小時可走5公里,心跳可達每分鐘120次,現今每小時只能走4公里,心跳也只能達到100次,而且…
  站在Macy`s前的自動手扶電梯(escalator)前,跨上之前習慣的看了一下手機時間:9:45這算是正常時間了。踏上escalator手放在「扶手」上,閉上眼睛,心中以「讀秒」速度從1默數到23,睜開眼就到2樓了。這短短「閉目養神」的23秒,讓趙之楚有refreshed的感覺…
  有一天忽然覺得閉著眼睛,心中默數23上樓梯,這不就是「數字控制」或「數字化」嗎?人除了有一系列的「健康」數據之外,還有一系列的Identification自己的數據,現在連一部分「行為」也「數字化」了…
  趙之楚忽然覺得自己不但已經活在「數據」中,而且整個人都已經「數據化」了,如果「數據」是「道」,或是「道」的一部分,這不就是孟子說的:「道在邇」嗎?這不正是莊子說的:「道無所不在」嗎?
  數據是道嗎?道是數據嗎?數據又是個甚麼樣的「道」呢?
  孟子與莊子說的「道在邇」與「道無所不在」,幾乎是上過中學的人都讀過的,也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曾耳聞過的。趙之楚卻一直不明其義。
  為甚麼不明其義?因為根本不知「道」為何物?「道」這個字的意義,究竟是何所指?
  因為不懂,就將「得道之士」、「有道高人」看的「高不可攀」了,或敬而遠之了…
  《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非仁非智如趙之楚者,能體會其意嗎?既然是「日用」的,怎的又會「不知」呢?
  《道德經》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讀後感:一頭霧水)
  同一書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讀後感:霧散霾又生)
  儒、釋兩家說的都是「天道」:《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註解學者說:「誠就是天道(自然),學習誠,或喜歡誠,實踐誠就是為人之道(人情)」。這話合理,因為人人都喜歡誠實的人,或喜歡別人以誠相待,與誠實的人相處比較有安全感。一般說來,在沒有利害衝突的情形下,人也會以誠待人。所以「誠之者(喜歡誠),人之道也(人之常情)。」
  儒、道兩家都主張「法天」:
  老子主張: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運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說的是「天無言以教」,天雖然不聲不響,孔子也能窺知天意,因而也要求弟子們學他,直接「法天」,壓根兒就用不著他「叮嚀教誨。」
  趙之楚一直覺得,天離我們多高?多遠?天道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標準,怎會「在邇」呢?天道是「仁者、智者」都不能見其「全貌」的大德,大到不可道,大到不可名的東西,又怎會「無所不在」呢?
  「道」是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凡是在網中之物,各有其道,可以這樣理解嗎?在網中之人,知道自己身在網中嗎?
  傳統習俗將「得道」看得既高且神,讓人產生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莫測高深」的茫然感。
  這樣的想法,讓趙之楚「茫然」了一生…
  事實上,多數人都有「無語問蒼天」的茫然時刻。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