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有聲書籍 | 好讀新聞

趙之楚《節與禮》2014/3/7

  *中國《經典》教我們的「待人之道」是:「有禮有節」;與朋友交,講的是「禮尚往來」,注重的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與「厚往薄來…」*

  12月23日星期一,與平日一樣,下午13:00左右,趙之楚走完路回家,發現門前有一個UPS送來的大紙箱…
  「這樣大一個箱子,是誰買了甚麼?」趙之楚開門時,心裡想。
  朱迪與小妹都外出了,只有榮榮在家。
  「你看看,是誰寄的?寄給誰的?」趙之楚對榮榮說。
  「是一家公司寄給姐姐的…」
  「打開看看。」趙之楚說。
  「是姐姐的耶…」榮榮一邊不以為然的說,一邊撕開紙箱的膠帶。
  大紙箱內是一個藍色帆布袋,袋口穿著一條黃絲帶,袋下是一個小紙箱,上面寫著:Dehydrator,應該是個商標名,猜想大概是與脫水有關的用具。拖出紙箱一看,四、五層,像一個蒸籠?趙之楚與榮榮都不知道是甚麼?也猜不出是誰Order的?也不知道是作甚麼用的?
  「……」正想看產品說明時,電話響了。
  「是姐姐打來的。」榮榮說。
  「剛收到,」趙之楚接過電話說:「正在開箱…」
  「又不是給你的,怎麼可以開呢!」女兒呵責道。
  「來,我們快裝回去。」趙之楚對榮榮說。
  榮榮扮一個幸災樂禍的鬼臉,幫趙之楚將已經拿出來的蒸籠似的東西,裝回紙箱,紙箱太大,聖誕樹下放不下,兩人合力將大紙箱抬到車庫,並約好:「不跟大姨與媽媽提及此事。」
  「這是包裹,不是信呀,」趙之楚知道,現代父母是不應折閱兒女信件的。心裡自我辯解道。

  從前,只有父母呵責子女,長輩呵責晚輩,那是愛之深,責之切;現今是子女呵斥父母,晚輩呵斥長輩,同樣是愛之深,責之切。
  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幾就是利用機會,諫就是女兒說的:「不是給你的,怎麼可以開?」
  語氣雖重,但不違聖人之教。
  禮之本在敬,說話語氣雖重,希望你與時俱進的幾諫用心,則是真誠的…
  「是(呵責)亦禮也,今之禮,猶古之禮也。」趙之楚釋然的對自己說。

  一年之中,每個人都有一、兩個自己喜歡的節日。也喜歡在喜歡的節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譬如:把兒女招回來,一同出外旅遊,約朋友到熟悉的餐館吃一頓飯…
  「你喜歡過甚麼節?」劉教授來到餐桌前,說完客套話後,問趙之楚。
  「感恩節……」趙之楚說。
  「我也是,」劉教授說:「沒有宗教色彩,也沒有民族色彩,很中性,比較容易接受。」
  「感恩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趙之楚應和著說:「心存感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11月17日,星期日,與往年一樣,朱迪邀劉教授一家,同吃一餐飯,聊上一、兩小時,誰也不提「感謝」二字,卻將一年來彼此的關懷,作了一次清楚的交割。
  有些節是國際性的(譬如:婦女節、母親節、情人節),有些是屬於國家、民族的(譬如:中國的端午節、中秋節…美國的感恩節、猶太人的齋戒日…),有些是屬於個人的(譬如:生日、結婚紀念日…)
  兩家先後進入約定的自助餐館,連坐位次序都沒有變…
  「跟從前一樣,你過去,跟趙之楚坐對面,」章宏(劉太太)對劉教授說:「別打擾我們(她與朱迪)說話。」
  「我正怕她們打擾我們呢?」劉教授一邊移動坐椅,一邊脫外套,一邊說。
  「先取菜,邊吃邊聊。」趙之楚說。
  「感恩節吃火雞,」劉教授放下餐盤時問:「真的是傳說的那樣嗎?」
  劉教授比趙之楚小幾歲,教育環境相似,所知鄉下民間的俗話俚語可以互通,這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
  劉教授近來常去社區附近的圖書館,聽了不少美國習俗傳奇,在電話裡提過不少,總有言不盡興的感覺。
  「附會的成分多,」趙之楚挪動著坐椅說:「就像我們的端午節吃粽子,真的與屈原有關嗎?」
  「你對馮道的看法…」劉教授一面折長腳蟹腿,一面說。
  聽這話,趙之楚知道,他已看完柏楊改寫的《資治通鑑》,今天是來還書的。
  「你真有耐心,終於將《資治通鑑》的『五代十國』這幾本給看完了…」
  「古人讀書,讀到悲慘處,常有擲書長嘆,不忍卒讀的感慨,」劉教授說:「我算是領教了。這幾冊書,不知放下過多少次。如果是我自己的書,必然是看不完的……」
  「早知如此,」趙之楚玩笑的說:「我就不會買這套書了…你說的對,我不願意讀清末的《維新變法》、《抗日史》、《國共內戰史》就是同一心態。」
  「長樂公馮道…」劉教授撥亂返正的說。
  「這是歷史學術、倫常、道德上的公案…」趙之楚說。
  「我是想知道你的看法。」劉教授說:「不是逼你站邊表態…」
  「同樣的爭論,也發生在文天祥、岳飛的身上…」趙之楚說。
  「如果文天祥帶一批人,為元朝服務,歷史會如何發展?爭論也是很大的。」劉教授說:「有人認為馮與文的表現,正是儒、道之別…」
  「文天祥、岳飛的行為已經被政治化了,已偏離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趙之楚說:「儒家講的是道德相對論,是不離中庸的…」
  「嗯?」劉教授懷疑的,嗯了一聲。
  趙之楚知道,他想說的是:「道德也有中庸?也能是相對的?」
  「你是知道的,」趙之楚說:「孟子說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在!』這就是信的相對論,信的中庸之道。」
  「義者,宜也。」劉教授引孟子的話說。
  「現代《政治學》上說:政府的職能,就是為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利益。是身為大人者(在高位者)應盡的義務,義務就是應該做的事。一旦發現決策錯了,有損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寧可違信也不可執行。開始做的,也應該立即叫停,不一定要做完(有結果),這就是儒家的大義!」
  「殖民主、帝國主義、日本侵華…不也是為他們的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利益嗎?」
  「應該做的事,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用適當(合義乎)的方法!」趙之楚說:「還是孟子說的:『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這是為國為民服務,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
  「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Brandt-Haus)下跪認錯、道歉,」劉教授說:「就是為了德國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相反的,日本歷屆首相,不肯認錯,不肯道歉,就是不懂義的真正意義。」趙之楚說:「認為不認錯才是義。」
  「就是《論語》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用非正當的巧取或豪奪,必然是積怨成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之相繼歿落,就是他們祖先積怨的苦果。

  有人問孟子:「以臣弒君,行嗎?」(指的是武王伐紂)。孟子回答說:「我只聽說殺了一個匹夫,沒聽說弒君這件事。」
  儒家的道德是相對的,君盡君道,則臣盡臣道;君不盡君道,則臣也不必盡臣道。
  「那麼『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這斷然不是儒家之言,」趙之楚說:「聽語氣,倒有些像法家人說的話,或是政治化的馬屁話。」
  大人,就是政府的高級領導,他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就是大人之義!而不是凡夫、個人的忠孝節義,那只是小節小義…
  孟子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對的。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就是尸位素餐,俗話說:「白吃飯,不幹活兒。也是不對的!」當國君的,不以生民為重,就是不謀其政,就不是仁君,就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有罪匹夫。
  君子(政治領袖)的行為,是不能用平凡百姓的標準加以衡量的…
  子貢問孔子:「管仲恐怕不是一位仁者吧?桓公殺了他的主人公子糾,他不能遵臣節而死,反而當了桓公的宰相。」
  孔子回答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若是沒有管仲,我們可能已經成了亡國奴啦!那能用匹夫匹婦的尺度,去衡量管仲這樣的大人物呢?你真是貶低了自己,而不自知呀!」
  談儒家道德的時候,不能忘了中庸之道。

  「年青時,常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現今老了,卻有度年如日的感覺。」劉教授轉換話題說:「古人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們一年見一次面,卻有常常見面的感覺。」(意思是:相談甚歡)
  「這表示你過的是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生活。」趙之楚說:「可喜可賀。」
  「正是這話,」劉教授說:「日子那有快慢之分,全存乎一心。」
  「我常想,」劉教授接著說:「如果沒有年、月、日,我們也不知自己幾歲,沒有老少之別,豈不是好。」
  「豈不又回到渾沌未開時期了。」趙之楚說。
  自從孔子說了逝者如斯之後,後人就常說歲月如流。千餘年後,李白又說「抽刀斷水水更流」。這便確定了歲月是割不斷的…
  絕對的割斷是不可能的,相對的切割,則是可行的。這就有了「年、月、日、四季、節日…」之劃分。
  將不可分的時間,分割開來,是人類進入文明的第一步。越進步的文化,時間劃分的越細,有人說,這就是科學。
  科學家說,宇宙是從「大爆炸」開始的,爆炸後「不斷」(指的是時間)的「膨脹」(指的是空間),從「爆炸」的那一刻起,時間與空間就成了兩個相互補充的概念。宇宙因膨脹而不斷(時間)擴大(空間),將來,基於物極必反的理論,宇宙又會因內縮,而不斷(時間)而縮小(空間)。擴大與縮小,都與時間有關。
  《淮南子》書中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說的是「六合」,六合就是莊子說的空間;古往今來,是指時間。時間是一根縱貫「古、今、未來」的立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能切片,就是斷代史)
  時間與空間是一還是二?光年是指甚麼?是距離,是空間,也是時間。因為光年是用來計算空間的時間單位。日常生活中,用時間說明空間的機會很多,譬如:我們常說半小時車程,走一圈約一小時等…
  「關心時間,是與我們的生命有關,」劉教授說:「關心空間,是與我們的生活有關。」
  「這類的知識,我一概以傳奇視之,」趙之楚說:「說實在的,我並不了解其實質意義。距離遠一點兒,機票貴一些,時間長一些,如此而已。」

  回家的路上,趙之楚仍在想時空傳奇的話題:
  莊子說:「六合之內…六合之外…」如果說六合是宇宙,那麼存於六合之外的是甚麼?是另一個宇宙嗎?不管用甚麼理論,何家學說,都是說不清楚,難有共識的。至少現今以及可以預知的未來,是如此…
  一般的共識是:宇宙是從「渾沌」開始的,中國神話傳說是這麼說的,聖經也是這麼說。科學家說,「渾沌」起源於「大爆炸」。但是,大爆炸之後的宇宙,還在繼續「膨脹」呢?或是已經進入在收縮期了呢?趙之楚以為,我們仍未脫離渾沌,仍在渾沌中。不知就是渾沌。
  雖然仍在渾沌中,但不能渾渾沌沌的度日子,渾渾沌沌的過生活。這才將日子(時間)勉強的切斷了,分年、分季、分節來過…
  一年之中,有各種不同的節日,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項生活藝術,有調節生活的功效,能使生活多釆多姿的展放…

  每個人,總有一、兩個自己喜歡的節日,譬如朱迪喜歡美國的感恩節,與中國的除夕夜…
  趙家的感恩節,一般都是在山林、湖濱與家人同過,除夕夜總是遵照中國固有傳統,在家裡圍爐吃團圓飯。
  感恩節通常是對朋友的。中國人的習慣是,一家人不說感謝話,說了就見外了,就不親了!當然也不常說愛。不說,並不是不感謝,更不是不愛,而是覺得不說比說更真、更誠,這是中國人的習性使然,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色。這與中國誠於中,形於外,一切盡在不言中的道德思維有關,不是不好,也不是特別好,只是一種異於他國的文化現象。

  每一談起節日,趙之楚就情不自禁的會想起「節」這個字。當初,古人為甚麼要用節這個字?是否含有分節度日的意思?
  節這個字,在中國文化裡,可說是用處廣泛、意味深長…
  從字形說,它是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節(jie),從竹,即(ji)聲。」節字雖然從竹,卻不是竹的專用字,凡是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有類似knot形狀的部分,都可用以稱之。譬如:竹節、枝節、節足蟲、節制、節約,是一個十分正面的字…可以表示具體的物件,更可用以描述抽象的概念,譬如某事發生了變化,就說節外生枝。最常用的還是分割時間。譬如:一年有許多節氣、節日,一段時間也叫節,譬如:一節課、兩節課…妙的是,也可以用來表示速度(船的航速)。
  一節就是一段,將365天的一年,分成若干節(段)來過,讓人有一個喘息的機會,特定的節日(時段),舉辦特定的活動,譬如舞龍、放花燈、猜謎…吃特定的食物,譬如:元宵、月餅、粽子、年糕、臘八粥…節日能使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多釆多姿,充滿希望與趣味了。
  每到年底歲末,人的心中總是喜孜孜的。
  未經統計的說,中國應該是世界各國、各民族中,節日最多的國家、與民族。唯獨沒有感恩節…
  感謝、與愛是一種心意,是屬於情的,心意與情是一種感知,非語言所能表白的。說明道破了,就像送人一件沒有包裝的禮物一樣…
  來到美國後,在排山倒海的商業壓力之下,趙之楚一家,不得不入境隨俗,也過起感恩節了。

  一講到節就會想到竹子,在中國文人的心中,竹子就是君子與氣節的象徵。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中國人將竹子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這是不用細說的。
  竹之所受人讚美,是因為它中空,象徵虛心,其所以不易折,是因為有節,因而節就被引伸為志節、氣節。
  王陽明(守仁)為證實「格物致知」這句話,曾致力「格竹致知」(研究竹),最後以失敗告終…
  趙之楚對竹性的觀察所得是:生長特快,一天可一兩尺高,先長高,後生枝葉,一開始長枝葉,就不再增高了。下大雪、或冰雪時,它會彎曲伏地,一旦冰化、雪融,又挺然直立如初…

  竹在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中,有其廣泛的用途,在文化領域裡,它是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又是梅蘭竹菊「四君子」的組合分子。可見其地位之高,受追捧之盛。它的形可以入畫,情可以入詩,理足以配德…
  歲月(時間)使人改變的,不只是形貌、行動,同時也不知不覺的,改變了人的思想…
  譬如蘇東坡…
  青年時的境界:「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中年時的心情:「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
  老年時的感受:「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
  中國文人喜用松、竹、梅、蘭、菊等物「自況自比」,不知與老子的「法自然」、孔子的「能近取譬」有無淵源?也許是《易經》「天人合一」理論的實踐吧!
  鄭板橋:「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趙之楚的觀察,與鄭板橋略有不同:趙之楚家後院的竹是雪壓倒而不折,每次下大雪,或冰雪時,後院的竹子,不但盡倒,而且是一躬到地的倒成一片。冰化雪融,立即挺立如初。這比不折更中庸,更儒道…

  人常有日子難熬的感覺…
  「這一學期,已經過了1/16了。」開學後的第一個星期五,趙之楚接榮榮回家時,在車上說。
  「同學們都說,這一星期,是學期中最長的一個星期…」榮榮說。
  「我們已經過了1/8了。」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五,接榮榮回家的路上,趙之楚說。
  「你原來是這樣過日子的,」榮榮說:「難怪你總是活的那麼愉快。」
  「今天想吃點甚麼?」每星期五放學時,接到榮榮後,趙之楚都會這麼問。
  趙之楚一直想,日子要過的有些變化,讓孩子有期待,有reward…每星期五放學後,可以吃一點兒小吃,可以去公園打球,可以回家看電視,玩電腦遊戲…就是不要看書。這叫break一下。算是一周的一個小節日,是一件愉快的事。
  「古人將一年365天零散的日子,分為12個月,又分為不同的『節氣』…」趙之楚心裡想著:「其實也有些像他將一學期分為1/16,1/8,1/3,1/4…」

  「Braums,今天要喝一杯milk shake。」榮榮說:「啊,今天衛教老師給我們作一項Depression評估測驗…」
  「如何評估法?」趙之楚好奇的問。
  「9個問題,每題從0到3,共4個答案,」榮榮說:「得分越少,Depression的程度越輕。」
  「你得了幾分?評估結果是甚麼?」趙之楚感到興趣的問。
  「7分,老師說,是不需治療的,輕度憂鬱(Depression)。」榮榮說:「你要不要測試一下?」
  「好哇,你逐題念給我聽,我來作答,看看我的心理素質如何?」
  「哇,」榮榮大聲叫道:「你的心理素質超強的,竟然是0分。」
  趙之楚覺得有趣,因為是學校的衛教資料,應該是有參考價值的。抄錄如下,博讀者一笑。

最近兩周間,下列那些問題常困擾你?請在右邊的「適當」的欄位√選其一。完全沒有有時有一半以上幾乎天天
1. 做甚麼事都沒有興趣或樂趣。0123
2. 感覺低沉、壓抑、或沒有希望。0123
3. 睡覺有困難,或睡覺過多。0123
4. 覺得累,或缺少筋力。0123
5. 味口欠佳,或吃的太多。0123
6. 覺得自己不好,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或讓自己或家人感到沮喪。0123
7. 注意力不能集中,譬如閱讀報紙、或看電視。0123
8. 行動或說話太慢,或是相反。常引起別人注意,或反感。總是煩躁不安0123
9. 覺得自己不如死了的好,或設法傷害自己。0123
分項統計    
合計

0-4 = 沒有Depression; 5-9 = 輕度Depression; 10-14 = 中度Depression;
15-19 = 中重度Depression; 20-27 = 重度Depression.

  過節,除了吃與節日活動之外,還要送禮,譬如:情人節送玫瑰花、母親節送康乃馨、生日送蛋糕、訂婚送喜餅…喜事送紅包、喪事送白包。送對了,就是有禮有節。送錯了,就會鬧了笑話。
  將時間分段處理是非常有文化意義的大事。說不定,人類文化就是此開始的?
  一年365天,年復一年,除了四季的寒暑變化之外,似乎真的是「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沒有變化就是單調,單調的生活是不可能愉快的,因為人是不甘寂寞的…
  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過,讓人有沒完沒了的感覺,甚而有何時是個了的感覺。這才定了各種節,將年分成一段一段的過…
  情人節,母親節,都是特定人,給特定的人送禮物的節日。只有聖誕節,人人都是送禮人,同時又是人人都是受禮人。所以聖誕節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節日,尤其是商人…
  接受禮物是一件令人期待與高興的事,送禮物就一樣了。經濟好的家庭,手頭寬裕的個人,不會為錢煩惱,卻要為甚麼人送甚麼禮物大傷腦筋。

  「才下了幾天雪,UPS送貨就亂了套…」聖誕節前幾天,朱迪一直唸哆這句話。趙之楚覺得有些奇怪。這樣的事,應該是與她無關痛癢的,應該是一件事不關己,不勞心的事,怎會如此的不以為然,而且念茲在茲呢?這太不像朱迪了。
  「電腦說,禮物包裹26日才能送到…」兒子從房裡出來說:「資料說,包裹有15磅重。」
  「你看了一定喜歡。」朱迪跟著起哄說。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少甚麼?要甚麼?」趙之楚認真的說:「你們怎麼知我要甚麼?而且一定喜歡?」
  全家都知道趙之楚要甚麼,只趙之楚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甚麼?這是不邏輯的,確又是事實。事實也有不合邏輯的,這也是事實…

  12月24日星期二,趙之楚在Parks Mall走完路,正打算進店買一兩樣禮物給朱迪、小妹,迎面遇上小李,他也剛走完路,因為Food Court人多,相約去「茶理王」找楊老闆喝茶聊天…
  在Dillars買了兩盒Red door香水,正巧有附贈品(手提袋)。在Mall走了幾年路,從來沒像今天這樣提著大包往外走…
  「要不要我幫你拿?」小李同情的問。
  在美國送禮,還特別流行surprise。要趁朱迪尚未起床,小妹尚未回家的時刻回家。可是這些天榮榮放假,不上學,小妹天天在家…
  只得將禮物放在後車箱,先進門,察看動靜後,再將禮物包拿進車庫。等大家都睡著了,才從車庫搬進衣櫃…

  25日08am朱迪回家前,大家都起床了,等大姨回家開禮物。
  感恩節之後,朱迪就三令五申的說:「今年誰都不准送禮物。」卻人人都有禮物,原來要的不只是禮物,還要surprise!
  「女兒買的DeHytrator,是做甚麼用的?」趙之楚問。
  「做水果乾的,」小妹說:「萱萱聽說大姐喜歡吃Apple chips,又貴又難買到,她聽說後,跟哥哥商量決定買的。」
  朱迪聽後沒有說話,不是沒有話說,而是一時說不出話來…
  送禮物,送的不是物,而是心意。心意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趙之楚知道朱迪說不出話的感受…

  26日08am,朱迪下班回家,趙之楚先陪她吃早餐…
  「Merry Christmas,」趙之楚說後,站起身來,將朱迪推進臥房。
  「又做了甚麼虧心事?」
  一進房間,立刻掀起高高隆起的被子。拿出的一個大塑膠袋…
  「這麼大一個包包,」朱拿起紅色仿噩魚皮包,往肩上一背:「正好,夠大,我正想買一個…」說話時,左手用力夾了一下皮包…
  「裡面還有東西?」說後放下皮包,打開一看:「Red Door!」
  「這還差不多!」朱迪說:「一年來所犯的錯誤,一筆勾銷。」
  趙之楚的一顆心,這時才算落到實處了…心想:「還好,沒聽她的話!也只有這一次不聽話不被抱怨,而且還能立下贖罪之功。」
  也怪趙之楚沒有記性,不年年都是如此的嗎?
  大家的禮物都到手了,就是趙之楚的禮還未寄到…
  「你一定喜歡的,」朱迪說:「而且比你給我的貴10偣以上。究竟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據說是$400起跳。」
  越貴趙之楚越不安,越是猜不著,也就不隨她們的逗弄起舞了。

  27日,遲來的禮物到了,原來是一個「蓮花牌」(自動沖洗的馬桶座)。
  「喜不喜歡,喜不喜歡。」朱迪連聲的問。
  趙之楚反射試的反應是:「不該花這樣多錢,要這個幹甚麼?」正要開口時,忽然想到卻之不恭這句話。說別人送的禮物不好或是不需要的,非禮也!因而轉口說:
  「喜歡,喜歡!」趙之楚唯一可用的答案,也是真心話!
  「孩子們聽你不走路就不上大號…」朱迪說。
  「這是廣告效果,」趙之楚心想:「也是一分關懷。」(是否真有效,以後再向讀友報告)
  坐在保溫的蓮花座上,趙之楚想的是,三十年前,他送給孩子們禮物是:兩盒「肉鬆」(每盒$0.99)、一張Unicorn poster($5)、一盒飛鏢、一本精裝日記本(算是最豪華的)…
  「$400起跳!」趙之楚說:「太貴了!」
  「我也是這麼說,」朱迪說:「你猜你的好女兒怎麼說?」
  「……」趙之楚微微的仰了一下頭,示意願聞其詳。
  「是爸爸教我們的『厚往薄來』…」朱迪說。
  「……」趙之楚聽後默然。心裡在想:平日總嫌孩子不聽話,如今看來,不只是聽了還自我實踐了。
  「文化原來是這樣傳遞的!」趙之楚恍然的想。


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

搜尋好讀 - Google

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
趙之楚專欄
開場白
論語
2017
2016
201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