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羅貫中 ︽二○一二年四月七日版︾ ︽好讀書櫃︾典藏版 說明 三國演義是我國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 作者羅貫中︵約一三三○||一四○○︶,名本,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塘、東原等說︶。生於元末,卒於明初。 東漢靈帝︵劉宏︶中平元年︵一八四︶發的黃巾軍大起義,瓦解了東漢的統治。起義軍失敗後,軍閥豪強為了奪取政權,展開瘋狂的混戰,形成了魏、蜀、吳三國分立的局面。從黃巾軍起義至晉滅吳︵二八○︶,全國又歸統一,歷時將近百年。三國演義寫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歷史故事。 遠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三國故事就已在民間流傳。唐代文籍對此已有所記載,宋代已出現了專門演說三國故事的民間藝人,到了元代更有了上圖下文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刊行。羅貫中在豐富的民間文學基礎上,參採史傳記載,並加上了自己的想像構思而寫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是又經清初毛宗崗加工修訂過的一個通行本。 三國演義通過演述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生動地描寫了統治者們內部各集團之間的尖銳複雜的矛盾和鬥爭。透過書中所演述的歷史故事,人們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們兇殘奸詐、貪得無厭、極端的損人利己的本質,以及廣大羣衆在軍閥混戰下過着顛沛流離、慘遭殺戮的痛苦生活。書中也表現了三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特別是宋元時代羣衆反對分裂、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作者善於把各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通過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書中對各集團之間矛盾、衝突的描寫,提供了不少政治上、軍事上有用的策畧和經驗。中國戰爭史中,因為主觀指導的正確,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在三國演義中都有完整而通俗的描寫。因此,這部作品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但能幫助羣衆認識封建統治者們的醜惡本質,在普及歷史知識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它在藝術上也有可供借鑒之處。 三國演義存在着不少封建性的糟粕。作者不認識什麼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用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和歷史循環論來描寫三國的歷史,對起義的農民戰爭持否定態度,歌頌封建統治的代表人物,宣揚封建的忠孝節義道德觀念。書中還摻雜着一些么神迷信的描寫。所有這些,我們都應當用新的觀點,加以嚴肅的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以防止一切封建思想對我們的侵蝕。 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現以一九五四年的整理本重版印行。當時整理,是以毛宗崗本為底本,參照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序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而進行校訂的。個別字句毛本改得不如嘉靖本、甚至改錯了的,依嘉靖本加以調整。毛本中還有一些人名、地名和制度等歷史名稱上的訛誤,或據嘉靖本或據史籍酌加訂正。對古代詞語,作了一些簡注。 本書的整理工作和這次所作的精淺﹁說明﹂,一定有許多錯誤和缺點,熱切地希望得到廣大讀者的批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