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生平與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又稱吳孫子、孫子兵法,為我國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學家孫武所著。此書約成於二千五百年前,是中外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

  孫武生活在春秋後期︵公元前五四五年至公元前四七五年︶,正是社會大變革、大動盪的春秋末期。作為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而又保存得比較的軍事著作,它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從整個社會的背景及子孫武個人的因素來看,這部內容精深,文字雄勁的著作,對於我們全面了解這部包含豐富軍事思想,而又涉及、經濟、文化、外交、管理、法律、、經營等等方面,獨具一格的思想體系著作,無疑有重要的意義。這部典籍,不僅成書年代久遠,而且體大思精,內涵豐富,辭如珠玉。它所表達的思想理論,既具有輝煌的軍事學術價值,也具有哲學、文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乃至對於政治、經濟事業還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孫子兵法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作為一部兵法書,孫子以其整體結構中,卓越的命題、精闢的論述、深邃的原理,被世界公認為成就最高的古典兵學體糸之一,它那富於哲理的戰略策略思想,至今仍在人類社會保存著強盛的生命力。這部著作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超出國度,而不可估量。當今,繼承這份歷史遺產,認真汲取其中的精神文化養分,首先是我們民族自己的需要,而弘揚這份歷史遺產,充分發掘蘊藏在其中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理所當然,也首先是我們民族自己的責任。

  依據現存文獻,孫武的事蹟始見於戰國諸子書。如戰國中期|尉繚子、制談說:﹁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這是對孫武在吳破楚入郢之戰中功績的讚揚。具體戰事,在左傳‧定公四年所記可作佐證。在此次戰爭中,吳國國君闔閭用孫武為主將,經過五個戰鬥步驟,包括著名的柏舉決戰,以三萬兵力擊破二十萬楚軍,攻陷楚國國都郢。

  所以兵家尉繚子讚道:﹁有統率三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孫武。﹂。戰國子書提及孫武事蹟的,還有旬子、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等數種。在韓非子五蠹篇中這樣說:﹁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文中以孫武先於戰國初軍事家吳起之前,說明孫、吳兩人存在的時間先後。綜合諸子之言,也可知孫武的文武兼備,他所著兵書早已為私家藏有,歷史上,孫武是第一位既馳騁於疆場,而又能垂著篇籍的大軍事學家。

  再須留意的是,戰國時人對孫武兵書的利用,還超出了軍事範圍,而滲入到從政、經商和行醫等領域。當時,作為第一部系統總結我國醫學理論的專著﹁黃帝內經﹂,其中靈樞篇引述伯高語:﹁兵法||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陳。﹂此語即源自孫子兵法軍爭篇內:﹁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句。可知孫子兵法的原則原理,很早被應用於醫學觀點的闡發方面。在商業貿易方面,以戰國初大治生家白圭為例,此人稱道孫武的﹁權變﹂思想,用以在經營上﹁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有關他樂觀時變而得經營之法的情況,為後來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轉述。至於孫子兵法怎樣被用到政治領域,另有戰國策等史籍中的一些提示可考查。延至秦亡以後,兩漢諸子與史志記載的孫武事蹟,則較戰國之時詳明了許多。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贊語,就是說,西漢之世,孫、吳兵書很流行,用不著介紹,可是孫、吳已非近世之人,其行事當須介紹了。

  孫武,字長卿,本是陳國厲公的公子陳完的後裔,出生於春秋末期齊國安樂︵令山東惠民︶,約與孔子同期。其祖先上世為齊國武將。

  西元前六七二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逃奔到齊國。此值齊桓公之時,陳完被任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並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幾代以後,其家族爭取民心,民眾﹁歸之如流水﹂。由於順應當時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田氏逐漸成為齊國新興勢力的主要代表。在齊景公時,田完的五世孫輩田書,是一位善戰的將領,因攻打莒國有功,被新封食邑於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境內︶,又被賜姓孫氏,而與田氏分立門戶,他就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率齊軍伐莒之事,可對照左傳‧昭公十九年所記,時間在西元前五二三年。是年,孫武隨祖父遷居樂安,當為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依此推算,孫武的生年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四十年代初。後來孫武以兵法見吳王之時,他正當三十歲左右的﹁而立﹂之年。這個年齡,與當時的孔子比照,約睌十年。又依文獻資料,孫武的父親孫馮,在齊國正式任為卿。很清楚,孫武出身在一個祖為名將、父為顯貴的門庭。這對於他自幼接觸文化典籍,耳濡目染用兵謀略,乃至日後總結戰爭經驗,無疑是提供了便利的家境條件。

  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到劉向著新序等書,再到東漢班固的漢書、王符的潛夫論,以及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這些著述對於孫武的行蹤,作出了較多的披露。司馬遷首次為孫武立傳,明確記述其生平事蹟。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很清楚,孫武是齊國人,著有兵法,後出奔到吳國,晉見吳王闔閭,進呈兵法十三篇。史記中還提及,孫武在吳國為客將,協助吳王向西面破楚入郢,又威震齊、晉於北面,建立了赫赫戰功。這些情況,除孫子本傳外,又有吳太伯世家、伍子胥列傳和律書等可作參照。

  然而,孫武長大後,卻由齊奔吳了。考查其中原因,情況較為複雜。春秋末年,齊國和其他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國家,不僅國與國之間兼併鬥爭激烈,而且在諸侯國內部卿大夫之間也是如此。年輕的孫武身歷其亂,這是引起他反感的重要因素。不過,促使孫武出奔的直接動因,可能是發生在齊景公三十年︵西元前五一八年︶的司馬穰苴之死事件。司馬穰苴也是陳完之後,改姓田氏。田氏後世追論的司馬法,即含有穰苴用兵之法部分。當時他以顯著戰功任為大司馬,在軍界有殊榮。可是一旦穰苴遭到讒害,即被景公解職而猝死︵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成了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一個犧牲品。這件事,使孫武對齊國局勢感到失望,他終於作出了遠奔決定。由此舉可知孫武的品格和抱負,他投奔到被稱為﹁蠻夷﹂之邦但是國勢漸盛的吳國,也符合其品格和抱負。

  西元前五三二年,孫武與其家人避亂於吳國︵今江蘇中南部一帶︶,乃在吳都姑蘇︵今蘇州︶附近隱居,躬耕壟畝,從事研究並擷取春秋二百餘年之戰爭經驗及教訓而著成兵法十三篇。在這期間結識了本為楚國亡臣的伍子胥,因有同樣的際遇而結為知交;時值春秋末年,中原地區為大國齊、晉把持,偏安於東南隅的吳國,在吳王闔閭當政後躍躍欲試,也想爭霸中原,但直接妨礙他的絆腳石是楚國。闔閭秣馬厲兵之同時,卻為缺乏領兵元帥所苦。避難吳國的楚國大臣伍員︵子胥︶,一心想滅楚以報父兄之仇,乃有七次極力保薦自己好友孫武於吳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在孫子本傳中,有一個富於戲劇性的故事。說的是孫武向吳王陳述兵法之後,吳王請孫武以兵法試練宮女。演練的宮女分成兩隊,由吳王的兩個寵姬分任隊長。孫武在操練前三令五申,操練中又三令五申,可是宮女們照樣嘻嘻哈哈,並不聽從指揮。於是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孫武為嚴明軍紀,要斬殺兩個隊長。吳王傳令,請孫武不要斬自己的愛姬。孫武認為﹁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斷然把吳王的兩個寵姬斬了。演練重新開始,宮女們都規規矩矩,沒有人敢出聲。陳列操練得整整齊齊,孫武遂向吳王覆命。由此可知,孫武是主張和堅持以法治軍的。

  上面的故事,與現今考古發現的銀雀山漢墓竹簡︵見吳王︶佚文內容相吻合,因而有所依據,並非虛妄之談。重要的是,司馬遷記載的孫子十三篇及孫武以十三篇見吳王之事,在出土漢簡中也得到了印證。聯繫春秋時代約三百年的歷史背景來看,那時諸侯爭霸、列國兼併以及華夏族與戎狄部落之間引發的大小戰爭,多達四百八十餘次,在這樣的形勢下,必然是不斷地有人逐步綜合軍事經驗。可以肯定,孫武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了春秋以來戰爭經驗和規律。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