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慢


  是自信,還是自負?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愈來愈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什麼事、達成什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楣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什麼事我就做什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它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有慢心的人,內心常常感到不平,充滿痛苦和煩惱,而謙虛與恭敬這兩種態度是我們去除慢心的最佳良方。

  所謂謙虛,指的是在和人相處時,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功勞。例如在電視節目︽大法鼓︾裡,雖然我是主講者,但是如果沒有主持人的介紹引導、製作群的精心策畫,再加上編劇選題切中觀眾的需求,這個節目質量不會這麼好,也不會有這麼多人看。還有很支持我們的觀眾,我也很感謝他們。其實我只是這個節目的一個小小因素而已,是眾緣和合,才能把︽大法鼓︾製作出來,並且有不錯的成績。

  當我們能夠從因緣觀的角度思考時,就會懂得謙虛,也就可以去除慢心。但並不會因此而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因為你的奉獻仍是成功的因素,只不過是成功條件的一環,所以不代表全部都是你的功勞。但是有些人會把功勞全歸給自己,把所有人都否定掉,認為其它人都是沾他的光,那就有可能會說出:﹁你如果不是主持了我的節目,誰會知道有你這個人啊!你還不是因為我才出名的。﹂如果說出這樣的話,那就是傲慢心了。

  所以,去除傲慢心很重要的就是謙虛,雖然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但要把自己當成配角,是眾多因緣裡的一個因素,這樣就不會那麼自我中心,而能常常想到還有其它的人,感謝其它的人、感謝其它的因緣,這樣一來,慢心就沒有了。

  除了謙虛,尊敬、恭敬也是化解慢心的重要心態,也就是要敬業樂群。敬業是對所做的工作存著尊敬的心,樂群則是對參於的每個人都生起一種恭敬、感謝的心,這樣他人自然而然會主動配合你、協助你,這才能夠眾志成城。我常講,我聖嚴這個人今天好像有點小名氣,其實這名氣不是我個人的,是信眾、弟子,還有我們的社會,共同把我烘托出來的。所以,我見了任何人都很恭敬、很感謝,不會起慢心。

  但是一般人在平常時,不容易向別人低頭,總覺得那是很丟臉的事,特別是對於平輩或屬下,即使知道自己不行,要向人請教的時候,也往往不願低頭,除非會傷害到自己的利益或不得已時,才肯低頭。

  在佛門中,禮佛是培養恭敬心的好方法,曾有位居士告訴我,他原本是一個慢心比較重的人,但是在一次參加法鼓山所舉辦的禪三之中,經由禮佛讓他真正學習、體會到該怎麼謙虛、恭敬。因為在禮佛的過程中,學習到要把眾生都當成佛一樣看待,以謙卑的心來對待每個眾生。所以,當他禮拜時,將頭、雙手、雙腳拜在地上,觀想禮敬佛時,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禮敬眾生一樣。他覺得這帶給他很大的啟示,對於去除慢心來講,幫助很大。

  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或團體,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都能經常保持謙虛和恭敬對方的態度,傲慢心自然就會消失了,也就不易引起爭端。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慚愧﹂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慚﹂、﹁愧﹂二字連稱的詞彙,而這兩個字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與觀念。其中﹁慚﹂指的是對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慚形穢﹂;﹁愧﹂指的是對不起他人,所以說﹁愧對於人﹂。其實一個對不起他人的人,往往也會對不起自己,譬如做錯事傷害到別人時,至少對自己的品德就已經造成損害,所以也是對不起自己。

  而當我們對不起自己的時候,往往也就減少了對人能夠更好一些的機會,所以對不起自己通常也就對不起他人。譬如父母都希望兒女能為家族爭光,兒女如果沒有做到,那是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父母,讓他們失望了。

  雖然並沒有做壞事,但是因為不夠用心努力,浪費了時間、生命,辜負了家人、家族的期待。因此,慚、愧二字連起來用,就有對不起自己又對不起他人的意思了。

  所以,我們對於老師、朋友,乃至於全體眾生,都應該經常懷著慚愧心,這也是印光大師自號為﹁常慚愧僧﹂的原因。一位人人都認為缺點很少,足以為模範的高僧,仍然覺得自己經常犯錯而感到慚愧,這不僅是謙虛的一種品德,而且是比謙虛更進一步的修行。

  謙虛是自知有所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對人很謙虛。可是慚愧是非常積極的,自己知道錯了應該改過、自己知道不行應該努力,自己知道做得已經不錯,但是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改進,這就是常常有慚愧心、菩提心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慈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菩薩心,並且要一直到成佛才算圓滿;在尚未成佛以前,都應該隨時提起慚、愧這兩字。

  如果能夠常把﹁慚愧﹂兩個字放在心頭,則會有三大好處:第一是不敢懈怠,會非常精進、努力。第二則是非常謙虛,不但見到任何人都會尊敬,並且會無條件地幫助人。第三是能夠忍辱負重,因為懂得慚愧,所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這就是菩薩精神。

  因此我們不要誤會,認為有慚愧心就表示是有缺點,承認有缺點就表示做人很差勁,事實上是恰好相反的。因為知慚愧,所以才能缺點很少,常常改進;因為知慚愧,所以保持努力,精進不懈。

  不懂就說不懂

  對於一般人來說,﹁慢﹂就是﹁驕傲﹂。但是,佛經將它分析得比較細,例如﹁過慢﹂,過是超過的意思,自以為比他人強,覺得很驕傲而瞧不起不如他的人,這就叫做過慢。

  還有﹁卑劣慢﹂,這是說明知自己不行還覺得很驕傲,就像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裡的阿Q,他被人欺負、挨打,就說這是兒子打老子,認為自己是老子,而打他的人是兒子。此外,我們也常聽人講:﹁有什麼了不起,他不過是多讀一點書而已,他睡覺我也睡覺,他走路我也走路,他吃飯我也一樣吃飯,而且不見得比我吃得多。﹂像這樣,自己不行還看不起人家,就叫做卑劣慢,這種慢心也非常普遍。

  另外還有一種慢,是自己並沒有比人高明,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總是虛撐架子,這叫做﹁虛驕﹂。因為虛,自己覺得不行,因此要先發制人,對任何人都表現出一副高傲、驕慢的模樣,好像自己多了不起,就怕別人看不起。像這種人不知道天高地厚,到任何地方都表現出這種態度,一旦被人拆穿,馬上又變成﹁卑劣慢﹂。如果他發現自己的確比人家高明一點的話,馬上又傲慢起來。

  傲慢的人,一定是對上會頂、對下會壓、對同事計較和排斥。所以,有慢心的人很不容易成為受歡迎的人;就算他表現得讓你可以接受他,但沒多久就會讓人害怕,因為和他相處時不是很舒服,總覺得他身上有刺。

  我們要擺脫慢的習氣,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就是自己不懂就說不懂,也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十分而說六、七分,那不算是什麼壞事;但是如果只知道六、七分,卻說知道十分,那就是﹁慢﹂了。所以,當我們說大話的時候,要曉得已經脫離了真實的自己;但是謙虛的話也不要說得太虛偽,而要恰到好處。

  因此,明白自己是半斤就當自己是半斤、是一兩就是一兩,不需要裝模作樣造假,也不需要跟人比較;一比較,兩種慢就一定會出現。自己走自己的路,憑自己的心力、天資和福報盡心努力。他好,我們讚歎;他不好,我們應該鼓勵,不需要在他面前表現驕傲。對上要尊敬,對下要體諒,對同事要互相尊重,如果能這樣,這個慢就沒有了。

  發現不足,包容別人

  謙虛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經︾的六十四卦裡,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有﹁謙﹂卦沒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因為謙能夠讓,讓就能夠虛,虛才能夠容,也就是能夠包容所有的人。一個人如果能夠懂得退讓、包容別人,也就是所謂的虛懷若谷,便能夠接納百川,得到各方面的好處。

  所以,能夠虛心傾聽他人意見的人,一定也能夠尊重所有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謙虛心,那就會自以為是,兩隻眼睛像長在頭頂上似的,怎能看得到別人呢?因為他看到的只有天,就會傲慢無禮。傲慢無禮的人會因輕視而傷害到別人,但是同樣地,他也會不受歡迎而被孤立,因為他不接受人,別人自然也不會接受他。

  謙虛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做到卻相當不容易。因為一般人通常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問題,看到別人對不起自己、別人不足的部分,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貢獻比別人多,常常都是在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對自己的要求也總是比較慈悲一些,像這樣的人怎麼會懂得謙虛呢?

  基本上,人都是凡夫,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缺點。所以,我們要先檢討自己的缺點,再看看他人有沒有什麼優點值得我們學習的;檢討自己過去有哪些應該做好卻沒做好的,或是不應該做錯卻做錯的,對這些事情都應該要心生慚愧,並且積極改進。改進的方法,就是對未來要有悲願心,所謂悲願,就是希望自己從此以後要為家人、為眾生,奉獻服務,帶給他們利益,讓他們得到關懷照顧、得到幸福快樂。

  有了悲願,就會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要學習、努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其實學習的機會俯拾皆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在一起時,另外兩個人一定有自己能學到的東西。何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裡,對外的接觸面相當廣,接觸的人很多,一定有東西可以讓我們學習的。他們的表現如果是正面的,就學習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就算是負面的,也可以學習如何避免自己像他們一樣犯錯。

  少批評他人,多檢討自己,向他人學習;對過去要有慚愧心,對未來要有悲願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就能成為一個非常謙虛的人。

  謙虛才有成長空間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過程,人生的成就也就在這一點一滴的自我成長中累積起來。只要不斷提昇自己,努力以赴,成果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實至而名歸。

  但是,現今社會上有些人過分膨脹自我,不肯腳踏實地努力充實自己,尤其年輕人表現欲強、好大喜功的情形似乎特別嚴重。實際上,自我成長應該是一步一腳印,有多少奉獻,就有多少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其實年輕人帶著一種狂傲的氣質,也不是不好。狂狷之氣並不全然是壞的,因為通常狂狷之人必定擁有一些讓他狂傲的能耐。也許是體能不錯或是聰明過人,也可能是比任何人更勇於付出、更努力,因而得到很好的成績。當他發現同輩的表現都不如自己時,驕傲之心往往油然而生,這種心態和因過度自我膨脹而產生的驕傲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年紀愈大,愈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閱歷增加之後,也會發現﹁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所謂﹁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指的是即使在平輩之中沒有比自己厲害的人,但是在年長、甚至年輕一輩中,可能還有高人;就算同一時代沒有比自己更強的人,在過去時代之中也一定會有;這就是人情世故。

  所以,當一個人閱歷加深了以後,自然會慢慢地收斂狂傲之氣,如果還不知收斂,這個人的成長空間也就到此為止,不會再有什麼成就了。因為一個愛出風頭、搶功諉過、踩在別人頭上往上爬的人,到那裡都不得人緣。這種損人利己的人,也許能有一時小小的成就,卻不可能成就大事。

  能成大功的人,一定是虛懷若谷、努力精進,為他人奉獻、服務的人,而且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這種虛心的人,必定受到別人尊敬,和那些膨脹自我、目中無人的人完全不一樣。人們對於自吹自擂的人即使當面不說,背後也會批評。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貢獻、多少能耐,都能夠謙虛為懷。

  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單獨而孤立的現象,而是眾緣和合而成的。以佛法來講,一個人的成功是眾生共同的福德所感召、促成的,個人並沒有什麼奉獻,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大家都沒有福報來接受這樣的成果,個人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共業﹂,是大家共同努力而完成的。

  所以,不管是年輕人也好,年長者也罷,成功之後絕對不要得意忘形、膨脹自己。如果任何事情都能這樣想,驕傲的人大概就會少了,而人人都不驕傲,都能謙虛為懷,那麼世界也就會更和平了。

  慚愧不是自卑

  佛法要我們知慚愧、常懺悔,但是有的人似乎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這是錯解慚愧為自卑的緣故。

  其實,慚愧和自卑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卑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看不起自己,或者是被別人看不起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敢見人。慚愧則是因為自己覺得做得不夠好,或者是做錯了,想要改進、彌補,即所謂的﹁亡羊補牢﹂。

  因此,慚愧是知道錯誤之後,一種積極改正的反應。譬如你說錯一句話而得罪了人,自己卻不知道,後來發現有人因為你無心所說的話而受傷,因此不想再見到你,就會覺得很慚愧。心想自己怎麼這麼不小心,連說錯話都不知道,下次一定要改進。所以慚愧心生起之後,一定會向人抱歉,然後心生警惕、希望下次能改進。

  慚愧本來的意思,是對不起自己和愧對於他人。有人會覺得疑惑,認為對不起他人不一定會對不起自己,而對不起自己也不一定會對不起別人,其實這兩者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譬如自己做錯事、說錯話,表面上只有傷害到別人,但實際上也傷害到自己的品德。有時雖然沒做錯事、說錯話,並且受到很多人的讚歎,甚至頒獎給你,可是你覺得這個獎勵或回饋,與自己付出的努力不相稱而有慚愧感,那你就應該要多付出一點。所以,即使沒有受到傷害,仍然要反省。

  像我經常在主持禪七,或是上過一系列的課之後,都會對學員們說:﹁這次雖然為諸位上課,但是我的準備好像不夠周到,看到大家付出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我覺得對你們很抱歉、很慚愧。﹂有時候學員們在上完我的課以後,會對我說謝謝,我總會講:﹁慚愧、慚愧,我應該感謝大家能夠接受我這樣的課,忍受我這樣的人。﹂當我覺得慚愧時,下一次的課可能就會上得更好一些,也會讓我的學生、弟子們感覺到或許我講得不一定是最好的,應該還有更好的東西值得探究,於是自己就會主動再去研究,發現更好、更新、更有用的觀念和方法。由此可見,慚愧是非常正面的。

  可是自卑就不一樣了,自卑是受人批評或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覺得沒有自信心,覺得對不起人也對不起自己,而產生﹁乾脆算了﹂的心態。心想這樣的事情再也不做了,反正做來做去都做不好,不但不能讓人滿意,連自己也不滿意,既然無能,最好還是別獻醜了。

  因此,自卑感不但不能使自己成長,更不能為他人做更多的服務和奉獻,反而造成退縮,和慚愧是完全不同的。

  以鼓勵代替責備

  佛經裡有一個關於牽牛車的故事,是說兩個牽著牛車要上坡的人,前面一個人拉著車往上走的時候,就不停地對牛講鼓勵的話,他說:﹁乖牛,我知道你的力氣很大,相信你一定拉得上去;等上坡後,我會讓你好好休息一下。我也會幫你忙的。來!我們一起來!﹂結果這只牛很快就拉上了坡。

  第二個人則是一直猛趕著牛,而且一邊打一邊罵:﹁你這只笨牛!懶牛!現在我們要上坡了,我想你這只蠢牛一定拉不上去。﹂結果這只牛就站著不動了,無論他怎麼用鞭子打,牠也不願意拉,反正牠被罵是只笨牛、懶牛,爬不上去也是理所當然。

  雖然這是則寓言故事,可是我想真實的牛可能也是這樣。同樣地,對人來講,鼓勵要比責罵、侮辱或輕視要好得多。如果你讚美、鼓勵他,他自然會竭盡心力,而覺得:﹁你對我這麼好,我當然應該努力。﹂但是如果你老是罵他沒有用、沒出息,他自然會想:﹁反正我就是沒有出息了,還能怎麼樣?﹂結果連試一試的機會都放棄了。

  曾經有個女孩在讀高中的時候比較愛玩,母親因為不放心她,所以每天放學後,不管早或晚,都一定會問她:﹁你今天有沒有跟男孩子出去鬼混?﹂即使她說沒有,母親也不太相信,還是經常這樣問。女孩就想:﹁反正我早回去也這樣說,晚回去也這樣說,那就晚一點回去吧!﹂

  結果有天母親劈頭就問:﹁你今天死到哪兒去了?一定是跟那些太保流氓混在一起對不對?﹂其實她晚一點回去也沒去做什麼壞事,而且本來也沒有什麼太保流氓的朋友,可是因為說沒有也被說成有,後來真的去和太保流氓做朋友了。一直到自己懂得反省了,才離開那些朋友。

  所以,對於孩子的教養,不能老是說他不好,否則很容易養成他自卑的人格,凡事都往壞處想,就會更加自暴自棄。我們應該多鼓勵、讚美孩子,但不能夠無限制地讚美他,不然會造成孩子的誤會而變得驕縱、目空一切,甚至於變成孩子的另一股壓力,這些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你可以告訴孩子說:﹁你今天做得非常好,媽媽覺得非常歡喜,但是還有人做得比你好喔!我相信你還會更上一層樓,不過也不要太勉強,努力了就好。﹂

  凡事都要恰到好處,這對於父母教養孩子來講,尤其重要。所以為了孩子,為人父母的也應該要多做一點修養自己的工夫。

  脫掉虛有其表的外衣

  虛榮心是我們的煩惱之一,它和自卑心有一點關係。譬如自己的學問、技能等方面不是很好,卻希望自己能有一些讓別人羨慕的地方,或希望給人一種很有地位的感覺,這種希望就是虛榮心。

  像別人在正式場合穿好的服裝是為了開會、接待貴賓的需要,這是實至名歸;但是他明明不必花大錢買名牌衣服,只是因為覺得那些名人穿得很氣派,自己也想穿,這就是虛榮。

  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曾有一股裝金牙的風潮。很多人的牙齒根本沒問題,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很有錢或是很時髦,也跑去裝個金牙。像這種虛榮心,並不能表示個人的經濟收入,或是增長多少智慧,只是在表相上,有一個東西讓人家看到而已,這就是所謂的虛有其表,也就是虛榮。

  有時候虛榮會帶給自己很多痛苦,明明自己用不到,或者根本花費不起,為了面子,不得不費盡心思。譬如和幾個朋友一起上館子,雖然自己身上沒什麼錢,為了虛榮,還是勉強點了很多菜請朋友們吃,這是打腫臉充胖子。

  另外,有些人則是看到別人做好事而被稱讚,為了得到讚揚、肯定,才勉強去做一些好事,這也是一種虛榮。而且,這種行為於人於己都是不好的,很可能因為自己沒有錢或能力幫助他人,不自量力的結果,不但讓自己就像一腳踩進老鼠夾的人,深陷其中而無法脫身;也會使得需要幫助的人希望落空,受到打擊。

  所以,虛榮不一定是針對物質,有時心理上好名,或者喜歡得到別人的肯定,也算是一種虛榮。譬如沽名釣譽的人,他想捐一筆錢,卻要你登廣告替他大肆宣傳,這雖然是虛榮,不過比起一般不實在的虛榮要好一些,因為他是真的捐錢,真有這樣的能力,並不完全是虛假的。這讓我想起我看過的一部電影,電影裡有一個人穿了一套西裝,但裡面根本沒有衣服,他所謂的襯衫,只是一個領子再加一條領帶。虛榮的人就像是穿了這套西裝的空心大老官,雖然外貌堂堂,可是內在什麼都沒有。相信沒有一個人,會願意當一個虛有其表的人吧!

  如何消除虛榮心?

  在現今社會上,有一些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華,出入坐的都是名車,甚至是加長的豪華轎車;家裡用的是各種黃金製品,甚至連馬桶都是金的。他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和別人有多麼不一樣,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也有人認為賺了錢就應該花光,因為財富如果不用,萬一哪天死了來不及享用,不就等於白賺了嗎?所以,有多少就要用掉多少,這是刺激他繼續賺錢的一種原動力。還有人則是認為,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如果賺的錢自己沒有用到而被他人花掉,多麼可惜、划不來啊!所以,寧可自己把錢花掉,也不願留給別人。這雖然不算是虛榮心,卻是一種浪費。像這兩種人,無論是站在佛法的立場或是環保的觀點來講,都不應該鼓勵,而應勸勉他們不要這樣浪費。因為他們所用的都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是屬於大家共有的,並不是他個人的。

  所以,賺到的錢能節省就該節省,不該拚命花錢享受。譬如車子其實沒有加長的必要,難道要把車當床睡覺?或是在車裡跳舞、喝酒?而馬桶能用就好了,有必要用到黃金打造的嗎?有的人就是為了與眾不同,反而表現出一種暴發戶的心態。如果樣樣都是金的,或用其它特殊的物質來製造成功的形象,不僅可能讓人覺得他心理有問題,對自己的身體也不一定有益。

  要破除這種虛榮觀念,可以請他思考這樣做的快樂在那裡?如果只是為了一時的滿足,卻招來別人的嫉妒,或被指責是浪費資源的人,這樣顯示闊氣有什麼價值呢?

  但是,如果賺的錢是為社會謀求福利、改善人的觀念,以及幫助人的品質更好,生活得更安全、安定,那麼花錢就花得應該,花得有意義。

  我曾經見過幾個很有錢也很會用錢的人,我到他們家拜訪的時候,發現家裡的陳設非常樸素,吃的、用的、穿的都很樸實。他們把賺來的錢都用在公司的經營和員工的福利,以及對社會的奉獻上,而不花在自己的個人享受上。因為他們認為唯有自然才是最好的,最簡樸的生活才是最健康的。

  所以,一個有教養和道德水平比較高的人,是不會有虛榮心的,因為他們明瞭不要因為財富而迷失了智慧的道理。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