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半︾史蒂芬.金/劉韋廷譯
︽二○一六年五月六日版︾
︽好讀書櫃︾典藏版


譯序

  史蒂芬金︱︱與他黑暗的那一半


  要是想討論史蒂芬.金這本︽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1989,曾改編電影﹁人鬼雙胞胎﹂︶,那我們得先認識理察.巴克曼這個人。

  理察.巴克曼誕生於紐約,在他於一九八五年過世之前,共出版了:︽憤怒︾︵Rage,1977︶、︽長途跋涉︾︵The Long Walk,1979︶、︽道路施工︾︵Roadwork,1981︶、︽奔跑的男人︾︵The Running Man,1982,曾改編電影﹁魔鬼阿諾﹂︶、︽銷形蝕骸︾︵Thinner,1984,曾改編電影﹁瘦到死﹂︶等五本小說作品。他曾在商船上頭度過了十年的水手生涯,最後才在新罕布夏州定居下來,並在那裡開設了一間酪農牧場;每當趕完最後一批牛進牛棚之後,他便坐了下來,在夜晚默默地進行著他的寫作事業;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受到慢性失眠所苦。一九八二年時,巴克曼被診斷出患有腦瘤,經過了相當棘手的手術後,總算成功切除了腦瘤;然而,命運之神顯然並未就這麼放過他。不久之後的一九八五年,由於一種名為﹁Schizonomia﹂的罕見癌症,終究還是讓理察.巴克曼離開了這個人世。

  然而離開人世,卻不代表再也沒有新作問世。

  一九九四年時,巴克曼的遺孀克勞蒂亞.伊茲.巴克曼,在地窖裡發現了裝滿許多小說原稿的紙箱,其中有一本名為︽調整者︾︵The Regulators,1996︶的小說,於一九九六時出版。也由於︽調整者︾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擔任史蒂芬.金的編輯之故,在︽調整者︾一書正式上市的當日,史蒂芬金的新作︽絕望︾︵Desperation,1996︶亦於同日上市。兩本書的封面甚至採用了同一張插畫分割而成,你必須將其並列,才能看見完整的封面插畫原貌。這樣的行銷手法,也在當時引起了熱烈討論。只是就在市場一片熱絡的同時,卻傳出了史蒂芬.金對已故的理察.巴克曼不甚友善的評語:﹁一個令人作噁的人︙︙我很高興他已經死了。﹂

  也就是這些風風雨雨,讓早在一九八五年便過世的理察.巴克曼,至今仍是眾人們所討論的對象。

  而關於理察.巴克曼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這世界上從來沒存在過這個人。

  他的所有經歷,甚至包含了他的遺孀、置他於死地的癌症病名,全部都是虛構出來的。唯一能夠證明他存在的,就只有那些已經出版的小說而已。

  是的,理察.巴克曼只是一個筆名,一個史蒂芬.金的筆名。

  在出版了許多大受歡迎的恐怖小說後,史蒂芬.金不禁好奇自己在成名作︽魔女凱莉︾︵Carrie,1974,後曾改編電影﹁魔女嘉莉﹂︶之前的作品,是否也同樣會受到大眾歡迎。同時,他也擔心一些他想寫的非恐怖小說,會造成與書迷們期望不符的狀況。於是乎,理察.巴克曼就這麼應運而生了。

  一開始,正如史蒂芬.金所料,理察.巴克曼的書並未造成市場矚目,然而就在書迷與書店經營者的銳眼下,開始引爆了史蒂芬.金是否就是理察.巴克曼的話題。最早,史蒂芬.金一概對此予以否認,甚至為了讓理察.巴克曼更有可信度,在︽銷形蝕骸︾一書推出時︵也因為這些熱烈討論,讓︽銷形蝕骸︾一書成為巴克曼作品中首度大為熱賣的作品,而時至今日,理察.巴克曼前四本小說的平裝本初版,更是極為搶手的收藏品,市場上的交易價已達到了數萬元美金︶,虛構出了巴克曼之妻克勞蒂亞.伊茲.巴克曼這號人物,同時也找來了一張假冒的作者照片印在書上。

  只不過這些努力終究還是落空了。一名書店的幹部,在國會圖書館的紀錄中找到了不容置疑的證據:在某本巴克曼的作品中,清清楚楚載明了那是一本﹁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巴克曼小說﹂。

  於是,秘密終於不再是秘密,而這也導致了理察.巴克曼的死訊。就在巴克曼之死發佈的同時,史蒂芬.金也宣佈了將繼承原本是巴克曼作品的︽戰慄遊戲︾︵Misery,1987,曾改編同名電影︶寫作工作。

  正是這些事件,讓史蒂芬.金有了這本︽黑暗之半︾的靈感。故事主角是一名曾獲得國家圖書獎提名的作家賽德.貝蒙特,在所推出的作品均不受市場青睞後,以筆名喬治.史塔克寫了一系列的犯罪小說,原本只是因為有趣,不料卻大受歡迎。故事與現實一樣,秘密最後仍是被人給揭穿了,而主角也同樣發佈了筆名的死訊,甚至還在採訪雜誌的安排下,為筆名立了一塊假墓碑以供拍照使用。只是,與現實不同的是,故事中的筆名卻從原本無形的存在,透過了有形的儀式,得到了正式在世界現身的機會,並進一步謀殺所有與他死亡有關的人們;在一面復仇的同時,一面脅迫賽德再寫一部系列小說,讓他得以重生。這一切到底只是瘋狂的書迷所為,或是筆名當真活了過來?這些疑問,與閱讀樂趣息息相關,若是在此公佈,不免是罪過一樁,是以恕筆者在此不予以解答。但是在這樣顯著的關聯中,的確可以令人輕易看出史蒂芬.金將自身生活巧妙轉化為創作靈感的實力所在。

  而現實與虛構之間的交界,還不只如此而已。在︽黑暗之半︾中,由於主角的作家身分,是以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許多書中書的片段︵這一向是史蒂芬.金愛用的寫作技巧︶。而其中一本由主角以筆名所寫,名為︽鐵漢馬辛︾的書中書,正是現實世界中史蒂芬.金原本欲以理查.巴克曼之名發表的作品︵只是史蒂芬.金對這本名為︽可愛的小馬︾的小說並不滿意,最後只將其中一段抽出,在稍作修改後,改作成同名的短篇小說,並收錄在︽惡夢工廠︾︹Nightmares & Dreamscapes,1993︺這本短篇集裡︶。甚至就連這本︽黑暗之半︾,也同樣是由理察.巴克曼未完成的遺作︽馬辛的方式︾改編而來。於是,現實與虛幻在互相對照之下,顯得越發相似,彼此的界線也越發模糊;讓我們得以見到作家與筆下角色間的共鳴,並更進一步地在極具娛樂性的故事發展中,捕捉到作家對於自身作品那似有若無的神秘情感。

  在︽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2000︶一書中,史蒂芬.金曾對有志於寫作的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忠告:寫你喜歡的東西,然後讓它吸收生命並融入你個人對於生活、友情、人際關係、性和工作的智慧來讓它變得獨一無二,尤其是工作,人們喜歡閱讀和工作有關的書。史蒂芬.金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只要是熟悉他的讀者都必然會知道,一直以來,史蒂芬.金總是習慣選擇作家做為小說主角的身分。包括了︽撒冷鎮︾︵Salem's Lot,1975,曾改編電影﹁午夜行屍﹂︶、︽閃靈︾︵The Shining,1977,曾改編電影﹁鬼店﹂︶、︽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1982︶中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曾改編電影﹁站在我這邊﹂︶、︽牠︾︵It,1986,曾改編電視電影﹁史蒂芬金之牠﹂︶以及先前提過的︽戰慄遊戲︾均是如此。而他自己也曾在︽午夜禁語︾︵Four Past Midnight,1990︶一書的︿秘密的窗,秘密的花園﹀︵曾改編電影﹁秘窗﹂︶中提及自己對於作家、寫作,以及存在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奇異真空地帶的著迷:在︽戰慄遊戲︾一書中,探討的是小說能對讀者產生強烈的支配力;而在︽黑暗之半︾中,則是試圖證明相反的一面:小說也同樣能夠對作家本身發揮出強烈的支配力。正因為堅持將所了解與所看見的現實加以書寫,並揉合在故事中,這才讓史蒂芬.金的作品與一般小說相較之下,有著更強烈的真實感,並進一步以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們,而非那些嚇人的怪物,讓讀者感受到最透徹的恐懼,進而創造他在恐怖小說文類中不敗的出版界傳奇。

  除此之外,史蒂芬.金也抱持著﹁以小城鎮做為整體社會縮影﹂的理念,虛擬出城堡岩這個虛構的緬因州小鎮。以城堡岩做為背景的小說中,有討論刺客心態的︽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1979,曾改編同名電影︶、以狂犬病做為媒介,其實卻在探討家庭問題的︽狂犬庫丘︾︵Cujo,1981,曾改編同名電影︶,以及包含先前提過的︽總要找到你︾在內的許多中篇及短篇小說。而︽黑暗之半︾,正是史蒂芬.金自己所謂﹁城堡岩終結三部曲﹂中的開路先鋒之作︵第二部是收錄在︽午夜禁語︾一書中的中篇小說︿太陽狗﹀,而︽必需專賣店︾︹Needful Things,1991,曾改編成電影﹁勾魂遊戲﹂︺則是結尾之作︶。

  在城堡岩這個小鎮裡,我們總能輕易看見不同小說中的角色,穿梭在彼此的故事裡︵例如︽黑暗之半︾的首席配角,城堡岩警長亞倫.潘格彭,便是︽必需專賣店︾一書中的主角︶,而這不僅能讓所有剛進入史蒂芬.金世界的新讀者們能不受任何影響的享受閱讀樂趣,也同時為忠實書迷帶來了找尋不同作品中相互聯繫的樂趣所在,正如同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後人驚鴻一瞥的現身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作者所搭構出的世界中,像是見到久別的好友那般令人驚喜不已,甘心就此宣示成為徹底的﹁金迷﹂︵金庸與史蒂芬.金,兩人一東一西,同樣擁有著無數為其作品瘋狂的讀者,各自有著屬性不同的所謂﹁金迷﹂,當然,筆者也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兼具這兩種身份的﹁金迷﹂存在︶。

  而在金庸的武俠作品已被華文文學界視為經典存在的這個時代裡,史蒂芬.金也於二○○三年時得到了國家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他在寫︽黑暗之半︾的時候,八成沒想到依照現實創造的虛構,竟然會再度回歸到現實中;唯一不同的是,他可不只是入圍,而是名副其實的得了獎︶,而這個獎項的到來,也正如華語文學界中仍有不少擁抱所謂﹁純文學﹂理念的人質疑金庸作品一樣,亦同樣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相當兩極化的評價。然而平心而論,所謂通俗文學當然並非如此一文不值。一直以來,能夠引人入勝,帶來無窮娛樂性的許多故事,早在莎士比亞、大仲馬、羅貫中、托爾金等許多作家的筆下化為經典。其中無論是對人性的描述、傳奇的展示、角色的活靈活現,全都有著歷久不衰的力道,使那些作品分別象徵了著作當代所不可遺忘的重要歷史與共同記憶。而在史蒂芬金的作品中,不管是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乃至心理學極度重視的童年陰影等要素,幾乎在每本書中都佔著或多或少的篇幅,像是這樣的社會反映方式,當然也同樣不該僅因透過較具大眾色彩的呈現方式而被全盤忽略。畢竟,經典需要時間的沉澱方能界定,而以各種不同的故事面貌來闡訴人性,才是多采多姿的文學之所以引人入勝之處。小說只有好壞,沒有嚴肅與通俗之分,正是史蒂芬.金一直以來所抱持的寫作與閱讀態度。而在這樣一場嚴肅VS.通俗的戰爭中,身為書迷的我們,擁有一本能將想表達的事物巧妙融合在精采故事中的小說,則自然是好事一樁。畢竟如此一來,縱使力有未逮,無法看懂作家隱藏在字裡行間所想表達的真實意義,至少也還能在其中得到最基本的閱讀樂趣,而這,正是史蒂芬.金之所以如此大受歡迎的原因。

  在筆者翻譯的過程中,承蒙廖漢威與蔣克誠兩位好友的協助,讓本書的翻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要向你們致上由衷的謝意。也感謝所有在此書翻譯中曾提供給筆者意見的友人們,以及給筆者有機會為推廣史蒂芬.金作品效力的遠流出版公司;在此也要特別感謝小舅,要不是你買了︽太陽狗︾一書,否則我是不會這麼早就進入了史蒂芬.金那迷人的世界之中的。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讀者與書之間,似乎也有著緣分這種東西存在。筆者還記得在尚未接觸史蒂芬.金作品前,曾站在某間電腦遊戲店的櫥窗外,看著一款名為﹁魔胎﹂的電腦遊戲,充滿了想玩的念頭,卻因零用錢不夠而無法實現願望。而在這個數年後的如今,自己卻成為了﹁魔胎﹂這款電腦遊戲原著小說的翻譯者︵是的,其原著正是這本︽黑暗之半︾︶,無異便是我與史蒂芬.金作品奇妙緣分的開端。而遠流出版公司慧眼獨具所發行的史蒂芬金精選系列,相信也勢必會為更多書迷們開啟如此的閱讀緣分之門。

  畢竟,喜好閱讀的人總是對一本精采的作品有著無限渴求,這種緣分,當然是怎樣也不嫌多的。愛書人當必了解。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