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世界愈來愈胖


  請告訴我,苗條的人在哪裡?他們都到哪裡去了?成年人裡的確還能找出幾個,不過還能維持多久呢?在美國,有人根據目前的趨勢預測了一下,到了二○三○年,一○○%的成年人都會體重過重!在我們德國,大凡美國人有的,大家都喜歡爭相效法,只是比人家慢了五到十年。所以我估計,最遲到二○四○年,德國人也會趕上這個水準。在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進展速度也差不多。

  到那時,全世界將有三億的糖尿病人,就不再是偶然的現象了。因為過重和胰島素阻抗性、葡萄糖耐量異常及糖尿病關係密切,往往是同步發展。過重的人產生胰島素阻抗性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好幾倍,罹患糖尿病的危險自然也高得多。不過有胰島素阻抗性的人也有苗條的,而對胰島素敏感的人中也有胖子。但是,如果在年輕時體重就增加過多,產生胰島素阻抗性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這到底是由於身體體重的增加,或脂肪的堆積,還是由於大多數胖人從小形成的生活習慣所致,是本書特別想要關切的問題。

  也許您沒有讀過我寫的,分別關於﹁過重﹂和﹁減肥﹂的那兩本書,或者讀過後,又把內容忘記了。我在這裡簡單摘要一下,為什麼世界愈來愈胖這個這個問題,不僅我們這些兩條腿的動物有,就連我們那些毛絨絨、圓滾滾,和我們一樣喜歡賴在沙發的可愛小夥伴也有!真是﹁什麼人養什麼寵物﹂在美國已有三○%的貓和狗過重!這一頗具警告意味的數字來自CNN在二○○○年二月十六日播出的一條新聞。由此,動物肥胖症成為家庭寵物最大的健康問題。美國人還馬上給它起了一個恰當的名字︱︱﹁加菲貓症候群﹂。明尼蘇達大學附屬獸醫院有一個減肥科,負責人朱麗葉.邱吉爾︵Julie Churchill︶博士說:﹁今天美國的狗兒普遍都是沙發上的懶蟲。﹂

  和牠們相似的沙發動物,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詳細提到。在此,我不得不讓狗主人們失望了:很遺憾,我無法向您提供有關我們日耳曼寵物的情況,為了保護我們親愛寶貝的權益,在德國不允許收集和傳播這樣的資料。不過據我推測,為貓狗提供節食療法和保養的動物減肥醫院,在我們這裡前途大大看好。

  ﹁為什麼會這麼胖呢?﹂有誰沒想過這個問題?大家追求的一直是苗條的身材。周圍胖子愈多,瘦人就愈物以稀為貴。毫無疑問,這當然要怪父母!如果爸媽胖,孩子往往也不會瘦。和生物學上的許多其他問題一樣,關鍵作用在於基因,也就是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是,如果從全球的範團來看,大部分過重的人,父母並不胖。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全世界有許多屬於不同地區和民族,帶有不同基因特點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發了福,這就不可能是基因在作怪,而只能是我們周圍環境改變的關係。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全球有大量居民離開農村遷往城市,由此導致工作方式的改變,從面向農業生產、注重體力勞動,轉向以資本和知識為核心及動力的服務型行業。體力勞動愈來愈被先進的技術取代。我們所需的能量愈來愈少,因為機器、機器人、電梯和電腦,省去了我們大部分的體力支出。住得離工作地點稍遠的人,則以愈來愈奢侈的汽車代步。

  我們為減少工作和提早退休爭鬥不懈,以便能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好開車購物,然後舒舒服服地坐在電視機前消磨時間。現在,我們才實現了真正的經濟奇蹟:不斷進步,早日停滯!

  在家庭生活中,自動化的進步潮流也隨處可見。美國人把這叫做﹁技術先進的家庭﹂︵TAFU:technicaly advanced family unit︶。每個家庭都裝了一系列的遙控器,可以用它們開燈、關燈、控制CD唱盤、調節室內溫度。在一個典型的現代化家庭中,哪裡還有什麼工作需要消耗體力,哪怕只是每分鐘讓心跳加快六下。也許只剩下性生活,這聽起來也夠累的。難道正因為這樣,人類在家裡對這唯一的﹁體力運動﹂也興趣缺缺,每況愈下?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這個﹁現代化﹂進程,大多數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都在提高,大家口袋裡都裝著足夠的鈔票,真正的貧窮正從我們身邊消失。這不正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嗎?與此同時,全世界都在進行著一次飲食習慣的變革。大家有足夠的錢,隨時隨地買到可口的食物。連小朋友們口袋裡都裝著可以上一次麥當勞的零用錢,爸爸媽媽白天在電腦旁努力賺錢,可不能讓孩子餓肚子。

  隨著富裕程度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居民也終於告別了貧乏的飲食模式:量少,且以穀物和植物塊莖為主。市場開放了,商人不斷有新的點子,對西方新鮮事物的興趣,隨著電視的普及深入而加強。今天這些國家的許多人,也能享受到豐富多樣的飲食,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魚、肉、蛋和奶製品,只要有足夠的錢的話。

  可供選擇的東西多了,對許多人來說,享受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些產品之所以這麼容易被人接受,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含有糖和脂肪,而是因為人們喜歡花樣翻新的、可口的、方便的,另外價格低廉的食品,正是這一心理,引起了全球性的飲食習慣變革。

  雖然,有些粗糧全麥食品的死忠者不願承認,但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的這一事實,所有這些國家人民生存所需的最基本養分供給,即﹁營養質量﹂和過去的幾個世紀相比,有了顯著的提昇。至於這種飲食是否比最初的,即引進農業生產和依賴質易之前的更健康,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講到。隨著現代文化的傳播,大家對烹調起來又快、又簡單,且每個人都做得來的食物更加青睞。這轉變,在歐洲始於一個世紀之前,而今天在發展中的國家大行其道。這類食物含有更多的脂肪,尤其是現今十分廉價的植物脂肪,以及富含更多糖和澱粉。這種受到推崇的植物脂肪,絕大部分是從大豆、玉米和小麥產品中提煉出來的,它們帶給我們不少頭痛的問題。我們之後還會提到。這種新式烹調的食物,同樣份量中含有更高的熱量,也就是說,和以往的食物相比,它們是﹁能量密集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一次成功的宣傳攻勢。幾年以來,我們到處聽到,脂肪本身使人發胖。然而,幾億年來,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熱力學的第一定理有著關鍵作用,根據這個定理,如果攝入的能量都被消耗掉,就不會有多餘的能量。眾所周知,只有在能量多餘,即攝入多餘時,身體脂肪才會積存。難道現在這一切都變了?營養學專家們說,只有來自脂肪的熱量使人發胖,是造成過重的罪魁禍首。按照德國最有名的減肥專家弗爾克.普德爾︵Volker Pudel︶︱︱他還曾是德國營養學會會長和常務委員會成員︱︱的說法,大家可以毫無限制地吃碳水化合物,因為﹁麵包、馬鈴薯、蘋果和橡皮軟糖裡的卡路且不會使人發胖﹂。事實上,在熱力學的領域中,這簡直是個破天荒的發現。就憑他這個發現,當然還有他對上百萬肥胖者無私的貢獻,難道不應該頒發他一座諾貝爾獎嗎?

  有趣的是,關於上述錯綜複雜、有待研究的關係中,好幾位收入不菲的專家觀點,和那些低脂肪的﹁健康食品﹂不謀而合,這之間難道沒有暗盤嗎?事實上,關於脂肪問題,專家們的意見分歧很大。可以肯定的是,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並沒有發現脂肪攝入和過重之間有明確的關連。被反覆引用的﹁成功例證﹂,藉以證明低脂肪飲食好處的研究結果,畢竟只是少數,而多數的研究,並未能證實這種飲食的優點。但在某些圈內人士中,對這些研究結果往往是避而不談。

  不久前,在著名的︿美國醫學聯合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了一項大型而分析嚴謹的長期調查,受試的三千名美國人,年齡從十八到三十歲不等,時間長達十年,結果並未發現脂肪攝入對導致體重過重有影響。相反地,那些脂肪吃得最多,但同時粗纖維食物吃得多的人,體重增長得最少。而那些脂肪攝入最少,同時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的人,如果食物中缺乏粗纖維,體重增加得最厲害!高脂肪和豐富的粗纖維這一有趣的組合,在本書中還會經常出現。

  幸好在這種時候,總還有幾位置身爭論之外,富有遠見的智者,像約翰.布倫德爾︵John Blundell︶。我認為他是營養學家裡面最可愛的人物之一。這位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教授,主持著該大學的一個心理生物研究小組。可以說,他是一位營養心理學家,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對生物和心理學都有造詣。他的研究工作富有開創性,他的文章機智而有啟發性,他在學術會議中的討論十分精采,有批判性,發人深思。他發表在最有影響力的營養學刊物︽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二○○○年第一期上的評論,值得所有感興趣的朋友一讀。他指出,食物中的高脂肪和體重增加,並沒有生物學上的必然聯繫,顯然是其他的因素在作祟。他最近還在一項研究中證明,人類可以長期大量攝入脂肪而不發胖。

  在布倫德爾的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年輕男子,一組平時飲食中脂肪含量較高,另一組偏向吃低脂肪食物。兩組的平均年齡和體重相同。吃脂肪較多的一組,平均每天攝入一百五十九克脂肪,相當於每天攝入熱量的四四%。另一組平均每天攝入八十一克脂肪,相當於三二%的熱量。第一組每天平均攝入總熱量為三千一百九十五卡路里,第二組為二千二百五十三卡路里。雖然,這兩組人每天的熱量攝入相差很大,但他們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沒有區別,體內脂肪量和脂肪所占的比重也不相上下!這說明,習慣高脂肪飲食的人,透過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及能量消耗,來抵銷較高的脂肪攝入。

  雖然有謹慎的脂肪攝取者,但熱力學定理依然起作用。里茲大學的高脂肪調查終於以科學方法證明,在食品包裝上標明卡路里含量,對個人來說,並無意義,而計算卡路里量也完全是白花力氣。不管每個人的情況多麼不同,能量攝入和消耗之間的不平衡,才是皮下脂肪堆積的原因。

  在第十二章裡,我們還會再次討論到關於﹁低脂肪和減肥﹂的問題。關於﹁脂肪和體重增加﹂的關係,鑒於此類目前可用於科學研究的資料有限,只能說關係不大,而且和其他的影響因素相比,根本無足輕重。真正的謎底是,除了個人的基因條件之外,像脂肪攝入這樣的後天環境因素,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能完全不同。

  約翰.布倫德爾在上面提到的那篇評論中建議,不要再把脂肪看作肥胖的﹁根源﹂,而是當作眾多的﹁危險因素﹂之一。這樣有個絕佳的好處,因為根據定義得出的危險因素,或多或少只顯示兩種現象之間統計數字上的密切關係,而實際上,並不一定能說明個別人士身上的問題。在這個人身上,這個因素是諸多病因之一,而在另一個人身上就不是。實際上,我們必須始終把吃東西本身,看作體重增加的危險因素。誰能完全或大部分消除這一危險,肯定不會發胖︱︱

  人要相對吃得過多,才會發胖,這一點已無可爭議,而和此相關的另一因素是能量消耗的相對過低。能﹁狼吞虎嘸﹂,要感謝我們的農業政策。令人欽佩的是,這個政策能不斷降低食品︱︱或者說那些人們花錢買來吃進肚子的東西︱︱的生產成本。現在是貿易在無情地操縱著價格,一定要便宜,才能賣得好。大量資金的投入於誘人的包裝和煽情的廣告,而消費者總會被牽著鼻子走。用這種方法,幾乎什麼都能賣得出去。您只消在超級市場排隊付款時,往別人的手推車裡看上一眼,就能知道現在大家都買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而且還把它們吃進肚子裡!

  在一九五○年代,大家還將大約一半的收入消費在食品上,現在只有十三%了。我們可以愈花愈少,吃的愈來愈舒服。不久前,就連德國衛生部長安德列椏.費雪︵Andrea Fischer︶都對︽南德日報︾表示:﹁十九芬尼︵約台幣三塊錢︶一個雞蛋,太便宜了。﹂她指的是價格和食品質量的關係。﹁如果我們只肯花十九芬尼買一個雞蛋,那它很可能是養雞場的雞下的蛋,雞吃的很可能是有問題的飼料。﹂她還說:﹁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狂牛病也是如此。牛是吃草的,如果餵牠動物骨粉,就是違反自然。這也和我們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食品有關。﹂說得好,部長女士!分析狂牛病及其他食品衛生醜聞的根源和影響時,將消費心態也考慮在內。希望這位吃得不錯的女部長,在倡導課徵環保稅,以促進環保的同時,也能馬上意識到,身體的﹁燃料﹂,即食品的價格如果再不提高,過不了多久,持續激增的醫療衛生費用,就會漲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吃已經變成一種方便的﹁變相滿足﹂。壓力、挫折、苦惱、失戀、孤獨,這些都是影響我們感情狀態的外界刺激。吃可以使人平靜、滿足、改善心情,好像能把消極的情緒吃掉似的。固定的午餐時間,不時冒出來的小誘惑,加上當今奇特的飲食時尚,使我們無法真正感覺到什麼時候饑餓,什麼時候飽。如果只花少量的金錢,就能不管在白天、黑夜時,得到可口的東西吃,那也就不必奇怪,人們為什麼吃個不停,即使不餓,也一樣吃下去。

  顯然,人類對這樣一個吃的天堂並沒有準備。在過去幾十萬年裡,人類剛剛好不容易適應了階段性靠少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本領。因此,節省儲備,保存最佳能量,是一個生存的關鍵優勢,在進化過程中,這一特點深刻影響到我們的基因。從基因角度來看,一個人增肥比減肥要更自然、更簡單。

  在﹁正常﹂的,也就是說原始的生存條件下,從有食慾、饑餓、充饑,到吃飽的過程,構成一個複雜的平衡系統,一方面迫使人類不斷去尋找食物,另一方面也保護了人類不致暴食傷身。這樣可以長期保持能量平衡,防止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但是,像如今這樣,胖子愈來愈多,就證明這個平衡已被破壞了。這使人體調節機能的負荷達到了極限。

  原則上,人類根本沒有減肥的需求,因此我們也沒有促進減肥的基因。相反地,我們的遺傳因子想盡方法在阻止減重,反而在維持已經達到的體重。不斷增加的食物及熱量供給,和不斷下降的熱量需求,使得人體本身帶有某些基因﹁弱點﹂的能量調節機制不堪重負,以至出現這個無法掩飾的不平衡。

  現在,我們接近問題的根本了。在這一點上,人類的身體就像汽車:體積大而重的,比小個子消耗的能量多,無論是空轉,還是行駛在鄉間公路上,在高速公路上就更明顯了。一個高大、肥胖的人,無論坐著、躺著,還是工作時,都要比一個嬌小、纖細的人消耗更多能量。不管處於什麼原因,如果長時間攝入多於自身需要的熱量,只有兩種出路:一是增加活動,以提高運動量來消耗掉剩餘的熱量;二是︱︱如果這前一種太麻煩的話由身體自行解決這一不平衡。我們的身體會為自己增加一定的重量,使其消耗能量增加,以求和能量的攝入再次達到平衡。

  惡性循環即由此開始。積存大量脂肪的人,往往血液中的脂肪濃度較高。肌肉和肝臟細胞持續被脂肪酸包間,一段時間後,就變得對胰島素不敏感了。它們不再能從血液中吸收和燃燒足夠量的糖,這就形成了胰島素阻抗性。肌肉細胞只能燃燒脂肪酸,糖份則留存在血液中。因此,暫時的胰島素阻抗性原本是一種有益的生理反應,可以將多餘的脂肪燃燒掉。

  像之前講過的那樣,由於饑餓或長時間體力負荷,使肌肉和肝臟細胞的糖份儲備緊張時,也會產生短時間的胰島素阻抗性。身體用這種方法節省寶貴的糖,以供應神經系統和紅血球,因為這些細胞只能依靠糖工作。

  然而,暫時的緊急措施也可能會發展成﹁慢性﹂的胰島素阻抗性。事實是,這種慢性形式,在肥胖的人身上更為常見,尤其是腹腔內部脂肪堆積過多,同時長期缺少運動的人。

  如果我們冷靜地觀察一下事實,便會發現,發達的科技人創造出一個讓人發胖的現代環境,人類的生活方式貪圖方便,缺乏運動,食品又十分豐富。體重增加,一開始是對這個環境的自然適應,進而由於其他不正確的習慣,如肌肉長期得不到鍛鍊等,人體的調節機能才會失靈。只要來自我們環境的這種病態影響還在日益加深,肥胖者的增加就不可避免。

  要想廣泛地預防肥胖,就必須徹底改變我們自己造成的環境條件,改變我們的﹁好日子﹂。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的設想,確實值得我們思考。接下來,我們要認識一下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物種﹁沙發懶蟲﹂。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