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也瞭解別人


        ︱︱英語譯者序
  
  阿德勒認為,科學知識絕不能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獨占,不該只有他們才能從大自然發現真理。因為,知識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的實用性。個體心理學在發展之初,只著重器官病理學與體質病理學的研究,這可說是醫學領域中,最晦澀難懂的一環。
  阿德勒最早的著作︽從器官缺陷研究自卑︾︵Studie über Minderwertigkeit von Organen,1907︶深具前瞻性,能讀懂的人卻少之又少。於是,在這本書發表後的十五年後,阿德勒與他的學生循著書中的方向不斷進行實驗,終於將﹁個體心理學﹂獨立出來,形成一門學問、一種心理治療法、一套性格學體系。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瞭解人類行為的方法。儘管最初的文本非常艱澀,但經過十五年來的持續實驗和研究,如今也能讓受過教育的一般人學會如何瞭解人類行為。
  由於個體心理學指出,精神官能症和青少年犯罪可以從童年生活找到源頭,所以維也納各地的學校及社福機構便成立了免費的兒童心理諮商中心。
  阿德勒的學生勇於付出,經常在物質條件極為貧乏的情況下,不計酬勞地投入研究。但一切是值得的,因為他們在心理治療的領域取得了輝煌成果。阿德勒因而體會到,任何人只要憑藉個體心理學的方法和洞察力,即可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能理解他人行為,自己的人格也會趨近完善。
  阿德勒收到許多邀約,每週定期在維也納的民眾講堂舉辦演講,談論如何瞭解人性以及如何生活。聆聽演說的聽眾數以百計,男女老少都有。每回演講結束開放討論時,阿德勒博士都以親切、鼓勵的口吻,回覆現場紛湧而來的提問。
  ︽阿德勒談人性︾這本書,重現了阿德勒在民眾講堂的演說。可惜本書有個缺點:這不是敘述書籍,而是一本演講錄。在書中,我們看不到阿德勒博士的肢體動作,看不到他光芒四射的智慧,也看不到他臨場在黑板寫下的圖解。
  ︽阿德勒談人性︾似乎只能靜靜地以文字描繪當時生動的畫面。但是,本書將人類的各種行為探討得非常詳盡,也將各家心理學派許多爭執不休、模糊不清的論點解釋得相當清楚,讓我們更瞭解自己。因此,本書的翻譯,對於人類行為的研究人員來說格外重要。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會發現,這本書並非深入探討精神病理學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本指南,以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們也能理解的方式,來探討精神官能症相關的各種問題。研究人員遇到這類特殊問題,粗略翻閱本書時,不要以為可以從中找到最終答案,應當把本書當作手冊,從中找尋建議與靈感。對於那些認為個體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的教育人士和社會工作者而言,相同做法一體適用。
  其實,真正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應該是一般受過教育的百姓。蘇格拉底︵Socrates︶告誡人們:﹁認識你自己!﹂很可惜,他並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做。這位雅典哲人死後數十世紀,有位學問淵博的思想家、偉大的醫師、對人性見解深刻的智者,彙整自己的經驗與成果,並發表了這本指南手冊,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瞭解別人。
  要將這本演講錄中,繁複冗長的德式思考邏輯妥切地翻譯出來,原本是件苦差事。幸好相關的人事環境大大地減輕了這份重擔。原稿的整理與初稿校對這些沉重的工作,主要由杭特大學教授伊莉莎白負責。
  而我長期與阿德勒博士一起做研究,那幾場演講我都在場,也親自參與了維也納兒童心理諮商中心的工作,加上我將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和施行方法,實際應用於我在紐約的診所。所以,身為譯者的我,翻譯本書不僅是翻譯文字,並將個體心理學的情感和精神,以美國人的語言風格,生動地詮釋出來。我與作者交情深厚,雖然翻譯十分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伯藍.吳爾夫︵W. Beran Wolfe,M.D.︶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寫於紐約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