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疑


  該不該懷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為曾經上過當,所以才疑神疑鬼。若父母就經常哄騙孩子,孩子自然也學會騙人,因此讓人誤以為人天生好像就是多疑的。

  有的人被騙了以後,還是繼續相信人,結果一次一次地受騙,又一次一次地相信,這是一種執迷不悟。因為他不是真正地相信人,而是感情用事;不過,也有人是因為觀察人的能力較差,心腸比較軟,所以很容易受騙。

  然而有疑慮並不完全是壞的,例如我們一腳踩出去時,會因為擔心不小心踩到釘子而事先注意一下,可是有的人會因為連踩了好幾次釘子,所以每走一步都懷疑自己的腳下有釘子。因此,一個人如果在人生的過程中經常遇到挫折,自然會養成他多疑的性格;反過來說,如果是一個發展相當順利的人,他的自信心就會比較強,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覺得問題會自然解決。

  還有,有的人年輕時,疑心比較少,所以能夠勇往直前;等到年紀大了,就考慮得比較多。他可能會懷疑:﹁這樣做好嗎?那樣做好嗎?﹂到老年時,可能就變成一個優柔寡斷的老人了;尤其有的老人因為沒有本錢上當,就會思前想後顧慮很多。

  不過,適當的疑心,還是有種保護的作用。像金光黨就很善於欺騙,他們知道一般人心裡所想的、所要的,就利用人的貪念讓人上當。這時你要想:﹁為什麼這麼好的事情會輪到我呢?﹂其實只要你沒有貪念,就不會相信過分違背常理的事情。

  我過去就有一次上當的經驗,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好玩。那時我在美國收到一封信,說我得了獎,要我去領取。我不相信,便問美國朋友,有一個就說很可能是真的得獎,因為有些商家為了推銷,可能舉辦抽獎,他就常常碰到這種事。於是我請他幫忙打個電話去問,結果對方說我的確抽中了一台很好的電器,請他去領。我的美國朋友也沒問是什麼電器,開了車就去領獎,結果足足開了五十英里,才得到一副普通的耳機,算算一天的汽油錢,真是不划算。那麼為什麼我會得獎呢?原來是個推銷房子的商人,從別處得到我的通訊資料,便以中獎為藉口要我去看房子。自從這次經驗以後,我什麼抽獎都不想得了。

  對於陌生人也要有適當的提防心,例如有人告訴你:﹁你爸爸現在在醫院裡,我帶你去醫院看他。﹂你就必須先問:﹁我爸爸怎麼會在醫院裡呢?讓我先打個電話問一問?﹂等確定對方是什麼人、跟爸爸的關係之後,才能相信。也許對方真的是很好心來告訴你,但是為了謹慎和保護自己,最好還是感謝他之後,自己一個人去比較安全,不要輕易就上了別人的當。

  雖然疑慮有保護自己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夠把它當成一種不變的定律和態度,做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其間分寸的拿捏,需要善用智慧判斷,才能掌握住。

  疑心與信心

  疑心重的人常常猶豫不決,有的是對自己沒有把握,有的則是對他人沒有信心,所以對任何事情都優柔寡斷。

  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也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和標準來做為自己立身處事的原則,所以隨時隨地對任何事情都產生懷疑。不管別人對他再好,他都可能會朝負面的方向來想。因此,一個疑心重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功。

  通常我們形容這種類型的人為﹁狐疑﹂,就是說他像狐狸一樣狡猾。狐狸可說是最沒安全感的動物,所以便拿牠來形容對任何事情都站在懷疑態度思考的人︱︱不是懷疑別人會對他不利,就是懷疑事情會有變化。

  我們說人要有信心,指的是要相信自己、相信別人,以及相信事實。所謂相信,是對人或事已經有一些把握、有一點瞭解,就如常言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樣你才能夠有信心。如果你自不量力,盲目行事,到時候很可能會經常處於自我懷疑的矛盾中。

  舉例來說,︽大法鼓︾節目邀請陳月卿小姐當節目主持人,自然是相信她一定有這個主持能力。但是我和陳小姐能不能配合,以及能夠配合到什麼程度,就要靠我們之間的信任程度。所以,我們在上節目之前,會先溝通、瞭解一下這次要談的主題是什麼;如果完全不瞭解,那根本就無法對談。這樣的態度是認真、謹慎的,目的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希望完成這件事情時,彼此不論在做事或是相處上,都能很愉快。

  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預備工作,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收集、研究資料;有充分的瞭解和分析後,我們在進行過程中便會少一些挫折,並且多一些成功的條件和希望。

  其實這些研究、調查,或是謹慎的心態,也是起於對事情的懷疑、不瞭解,就如西方所說的﹁懷疑是學問之始﹂。但這種疑是求知,和前面所說的疑不同,因為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想瞭解、追求。例如對宗教的信心,我們原本因為不瞭解教義,所以只有相信。但是你如果一邊懷疑,一邊還在求神拜佛,那你求他還有什麼意義?

  另外,不要將﹁疑﹂運用在人際關係上,也就是一開始交朋友時,就要信任,如果有疑心,那就乾脆不要交這個朋友。不過在交往後,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底牌全部露出來,這樣反而容易讓朋友起壞心眼;他本來不一定有壞心眼的,結果因為你的關係而增長了壞心,對他不是很不公平嗎?所以與人結交時,一定要先相信對方。用人也是一樣,所謂﹁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但是在用人的過程中,仍然要小心謹慎,這樣才能讓人才有發揮機會,把事情做好。

  所以,信和疑雖然是相對的,但也是相輔相成,有信才能夠完成事情。你如果對人沒有信心,只有懷疑,就會老是在原地踏步,事情自然也就成功無望了。

  用信來除疑

  我有一個信眾,他相信自己的命不好,非常迷信紫微斗數,每天出門前、回家後,一定會用紫微斗數算一算。有時連出門坐車的顏色是紅色還是黃色,他都要事先算一下;甚至因為怕中毒,吃飯前還要用銀針在飯碗裡插一插,整天就這樣疑神疑鬼的。

  因為他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懷疑一切;而當一個人生活到這種程度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後來我問他:﹁我天天出門、見人,天天沒事。你天天這個樣子,是不是天天有事啊?﹂他說:﹁是啊!這個世界實在很可怕。﹂

  另外,還有一個人,他每天做生意的時候,如果是現金交易,他都要別人把錢放到一個紙袋裡,而不敢用自己的手去摸鈔票,結果搞不清楚別人到底給了他多少錢。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說:﹁現在鈔票上什麼病毒都有,鈔票是最髒的。﹂我就問他:﹁我摸鈔票,怎麼都沒事?﹂結果他說:﹁師父,您的手大概是防毒的。﹂我說:﹁沒這回事。你每天洗手就可以了,不要擔心到這種程度。﹂後來這個人還是死了,原因不是中毒,而是太過小心,最後竟擔心過度而死了。

  他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懷疑任何東西都會傷害他,都會威脅他的生命,所以生活充滿著疑慮。當一個人老是在懷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變成了地獄一樣。本來是很好的一個環境,你卻把它當成處處都是地雷、處處都有巨毒的地方,當然無法生活下去,而他可能就是因為心理負荷不了而死亡的。

  要去除心中無謂的懷疑,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生活方向、方式,以及正確的處世態度,才不會老是生活在懷疑中。而其關鍵就在﹁相信﹂兩字,也就是相信因果、相信因緣。

  相信因果之後,就會相信不該自己倒霉的時候,是不會有事的,也就不會過度擔心。這個因果,是自己過去無量世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所作所為累積所得,雖然不知道原委如何,但是因為相信有因果,你就會朝好的方向努力,生活也會愈來愈踏實。

  相信因緣,是相信只要自己小心謹慎、努力促成好的因緣,自己的生活環境便可以更好;如果沒有好的因緣,你要想辦法去找,去促成那個好的因緣。

  雖然一個人的福報、壽祿在出生的時候,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我們再加以努力,還是能夠有所改變、有所改善的。相信因果,相信因緣,﹁信﹂可以去除疑。

  疑出柳暗花明

  人會憂慮,是對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而疑慮,則是懷疑已經發生了或者是即將發生的事情,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像這種情形,多半是發生在優柔寡斷的人身上。有人是對孩子憂慮,有人是對老年生活憂慮,有些人則是為了事業憂慮,所以常常有種走在十字路口的彷徨。

  這種彷徨是非常痛苦的,譬如為人父母的,就常常為孩子的管教問題,以及孩子將來的出路擔心。如果父母常處於這種憂慮、懷疑的情況,會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因為他會讓孩子捉摸不定,孩子不讀書不好,讀太多書也不好;孩子玩太多不好,不玩也不好,搞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自己就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天天拜佛的時候,我的師父說:﹁拜佛沒什麼用,等於是雞吃米。﹂於是我就改為念佛,結果師父又說:﹁念佛有什麼用?等於放唱片、放留聲機。﹂於是我又改為打坐,想不到師父又說:﹁打坐有什麼用?像木頭插樁。﹂於是我改讀經,師父還是說:﹁看經有什麼用?都是一大堆的文字。﹂

  後來我就問師父:﹁我究竟要做什麼才對?﹂師父回說:﹁我不知道,你自己去好好用功。﹂我的師父始終沒告訴我,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那個時候,我也是充滿著憂慮、懷疑,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我弄不清楚我的師父為什麼這樣對我。

  後來我想,我的師父是在教我不要執著任何一樣東西,只要有執著就是錯的。因此,我體會到其實最好的修行就是﹁生活即修行﹂,也就是應該做什麼的時候你就去做什麼,好好用心、用功去做。

  其實禪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個﹁疑﹂,我的師父是不是要讓我產生大疑,我並不清楚。疑是要讓你覺得什麼東西都不對,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也不對,把自己悶在一個悶葫蘆裡面,然後你一直悶、悶、悶,就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突然間就柳暗花明而開悟了。

  當時我雖然沒有開悟,但是我覺得我師父用的方法好像是對的,他的目的就是叫我起疑,因為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自然就會去問、去參:﹁為什麼拜佛也不對、打坐也不對、看經也不對、念經也不對,那做和尚到底要做什麼?﹂

  因此,我對我的師父沒有疑慮,相信無論師父叫我做什麼都一定有他的道理,這就是沒有疑慮的好處。

  不要擔心未來

  我常常告訴我的弟子和學生們要有﹁現在觀﹂,觀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間。既然你處在現在這個時間,就不要憂慮未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老是在憂慮未來,就會把現在的時間都浪費掉了,這不是很可惜嗎?

  就好像古人說的:﹁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意思是:假如你現在有一隻鳥在手上,就不要擔心該怎麼讓樹林裡另外的一百隻鳥,都飛到你手上來,你只要把手上的這一隻鳥照顧好就好了。如果你能照顧好手上的這只鳥,或許樹上其它的鳥也會飛來。可是如果你老是擔心手上只有一隻,希望一百隻鳥能通通到手,便放棄眼前的這一隻,而跑去抓另外一百隻,結果不但那一百隻會飛掉,連自己手上這只也會不見了。所以,你最好是掌握現在、運用現在,從現在這個立足點,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前走。人要進步、要往前走,需要立足點和方向感不斷地互相配合,方向是一定不能變的,但是立足點則可改變;如果立足點不能改變的話,你將不能前進。雖然你現在這一腳踩下去是穩固的,還是要很清楚你當下這一步的狀態是什麼,然後才能再踩出第二步,這就是﹁步步為營﹂的一種做法。

  如果你能掌握這個做法,那麼無論未來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會有臨機應變的能力;否則,你老是在擔心著未來,那你會連現在的這一步都踩不穩,這就是﹁落空﹂,是很危險的事。

  像有些人因為擔心臺灣的局勢而移民,可是移民到國外後,生活反而不如在國內好。我並不反對移民,移民本身沒有問題,外國人也有移民來臺灣的,重要的是移民的心態。如果是因為害怕留在臺灣會有危險,這樣的心態是有問題的。只要我們把臺灣治理得很好,人民很團結,治安很良好,那就沒有問題。因此,不必對我們個人或者社會、國家有太多的憂慮,只要踏實地把我們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我們要活在當下,也就是要活得很認真、很踏實。你現在在做什麼就專心去做,如果你在講話就專心講話,不要三心兩意地想其它的事。比方我在接受採訪時,如果心裡胡思亂想,那就會變得語無倫次,當下就出問題。

  如果能認真、踏實而用心地生活,那就是活在當下,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克服憂慮和疑慮最好的方法。

  怕也沒有用

  所謂恐懼,指的是當我們面臨著危險的情況,或者是知道即將有非常危險的情況發生時,心理所產生的不安、憂慮。雖然我不是心理學家,但我知道恐懼是一種很可怕的心理狀態,比沒有安全感更加嚴重。中國古代有一些成語故事,像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都是恐懼心理引起的。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恐懼心,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則是恐懼孤獨。而有恐懼症的人多半是因為曾經受過驚嚇,像有些人因為從小被父母凌虐,即使已經長大,他的心中仍然會不斷有恐懼的影像出現。有些人則常常做惡夢,夢到自己被追殺,或是掉到水裡、火坑,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也可以看出因為他的心裡常有恐懼感,任何時候都覺得很害怕。

  此外,有的人在打坐的時候,也會有恐懼感產生。為什麼像打坐這樣安靜、安全的環境裡,還會有恐懼呢?到底在恐懼什麼?這種恐懼感,會讓人覺得背後好像隨時有什麼鬼來找他一樣。其實,這與生命沒有安全感、沒有保障是有關係的。

  有人說疑心生暗鬼,恐懼心嚴重時,甚至還會讓人因憂慮過度致死。例如有人罹患癌症,他的親屬怕他擔心,以為他不知道病情,就可以活得久一點,所以故意隱瞞病情。這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是如果能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知道真實病情的病人不一定就會死,所以不一定要隱瞞他,甚至不隱瞞會比隱瞞更好。因為病人如果能夠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才知道要如何調養,這樣死亡可能會離他比較遠一點。

  因此,恐懼這種心態如果能夠解除是非常好的,如果不能解除的話,則是很危險的事。所以,對於一些經常感到恐懼的人,我都會告訴他們:﹁你不要怕,怕也沒有用。﹂因為恐懼反而會讓問題更嚴重。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原因就是怕,因為擔心自己利害得失的問題,一直恐懼會發生什麼事情,結果真的就發生了。但是旁觀者因為沒有這層恐懼,反而可以正常地處理事情。

  由此可見,恐懼對我們的身心影響極大,不僅會讓你的身體受到很大的危害,同時也會束縛你的生命潛能。保持旁觀者的客觀,比較能解除心理的恐懼。

  如何去除恐懼?

  有一位曾當過警官的人,第一次去香港時害怕極了,擔心在香港下機時沒人來接他。他緊張地問我:﹁我既不會說廣東話又不會講英語,到了香港沒人接機怎麼辦?﹂

  我說:﹁沒有關係,你把你朋友的中英文地址與電話號碼抄下來,如果下機看不到朋友,可以打電話問。﹂結果他又擔心身上沒有港幣,不知道怎麼打香港電話,而且可能連電話都找不到。

  我就對他說:﹁你不要怕,你在香港機場看到穿制服的人,可以找他幫忙;如果你不會講廣東話或英文,可以給他看你朋友的聯繫資料。﹂後來他到香港時,一下機就看到他的朋友,讓他的種種恐懼一掃而空。

  其實,不需要怕成這樣。對我來說,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陌生的。我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個人來的;我出家、讀書的時候,也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就要想到,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人,只要很誠心地與別人相處,不要把別人當成陌生人,那麼這些人就不是陌生人,也就不需要恐懼了。

  那麼,如何去除恐懼呢?

  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抱持著付出、奉獻的態度,也就是自己到這個世上並不是來追求什麼,而是來幫助人。譬如走夜路的時候,心裡怕鬼,你就念﹁阿彌陀佛﹂回向給它們,心裡並想著:﹁我是在幫忙超度,所以鬼不會找我麻煩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心裡並不想要從他那裡得到什麼好處,只是希望能夠幫助他、祝福他能夠平安,這樣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第二種是要想到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不管人、事、物,都不是永遠不變,而是因緣和合,一種臨時性的存在。當因緣聚合時它就成,因緣滅時就不成。霉運是因緣聚合,好運也是因緣聚合,既然是因緣的和合,那就不必擔心、害怕,因為你只是因緣之一而已,它隨時都會產生變化,怕也沒有用。

  如果能用這兩種心態來待人處世,遇到任何情況就不會再有恐懼心了。

  無有恐怖

  記得小時候,我在學騎腳踏車,因為在平地已經騎得很好,所以便改到田埂上騎。由於田埂兩邊都是稻田,很不好騎,那時我心裡就想:﹁千萬不要掉進稻田裡!﹂結果還是掉了下去。

  其實田埂的寬度,應該可以順利騎過去。後來我從稻田裡爬起來後,心想反正身上已經濕了、弄髒了,再掉進稻田裡也沒關係,這麼一想,第二次就騎得很好了。後來我就想:﹁為什麼第一次騎會掉進田裡呢?﹂就是因為恐懼、害怕,愈恐懼就愈容易掉進田裡。

  另外,我小時候有一點懼高症,特別是走在吊橋時。每當我走上吊橋的時候,只要一看到橋在晃動,就害怕得不敢往前走。後來我想:﹁反正別人走過去也沒有掉下去,我走過去大概也沒事吧!﹂於是我就不管吊橋的晃動,順著吊橋一上一下的晃動往前走,順順利利地走完全程。我能走得很愉快,是因為不再害怕了,怕的話就會寸步難行。

  恐懼就是這樣,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做任何事情時,只要有恐懼心,事情就做不成了;可是一旦放下恐懼心後,保證沒有問題。所謂疑心生暗鬼,人所恐懼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其實並沒有什麼讓人恐懼的事,不管是走夜路、騎腳踏車或是走吊橋,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心害怕、恐懼,才會覺得那是恐懼的事。

  ︽心經︾中說﹁無有恐怖﹂,這個﹁恐怖﹂,和我們一般人講的恐怖不太一樣。無有恐怖的﹁恐怖﹂,是恐怖生與死,所謂凡夫怕死,阿羅漢懼生。眾生貪生怕死,不知道死了以後會到那裡去,於是希望不要死;而已經證了阿羅漢果的人,因為體會過生的痛苦,所以不想再來人間。

  其實生死與解脫是同一個東西,你怕生死,生死就是受苦的;如果沒有畏懼,也不要貪念生死,你在生死之中便能自由地來去,可以普度眾生、行菩薩道,這樣的生死有什麼可怕呢?

  所以,恐怖實際上是顛倒的,生死本來也不是很痛苦的事,這就是︽心經︾裡所說的﹁無有恐怖﹂。

  自信度過每一天

  人生在世,常常會毫無緣由地在心裡產生一種不平衡和不安全,茫茫然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來或現在?這就是恐懼和焦慮。

  恐懼和焦慮的起因,多半是因為自信心不足,也就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條件、能力、位置和立場,所以對於未來充滿著不安。例如出門的時候,心中老是掛念著會不會下雨?會不會被車子撞上?恐懼感始終在自己內心揮之不去,老是疑神疑鬼的。

  有些人每次出門前,都會在神前求一張籤或者擲筊杯;懂得紫微斗數或︽易經︾的人,則要排排八字、算算卦,才肯出門。像這樣,在每天出門前都要準備,以祈求平安;晚上回來再謝謝神明或佛菩薩保佑一天的平安,那不就表示自己這一天的平安,是來自菩薩、神明或是祖宗的保佑,而不是自己能操縱的?因為沒辦法掌控自己,才會時時刻刻覺得身處在一種不安全的環境當中。

  想要徹底消除心理上的焦慮和恐懼並不容易,︽心經︾曾提到:﹁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要遠離恐怖,必須做到﹁五蘊皆空﹂才行。所謂五蘊皆空,就是把我們的身心世界通通都當作是空的。此時,我們身心世界的環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就不用擔心今天出門會不會發生事情;即使發生事情也無妨,因為沒有恐懼和焦慮,就能時時刻刻活在平安之中。

  然而想要掌握自己的身心世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的身體並不受我們的指揮,什麼時候頭痛或打噴嚏,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常常要別人保重,結果自己馬上就打了一個噴嚏;希望別人不要感冒,結果自己反而感冒,這都是經常看到、發生的事。這也表示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平安,真正平安的世界並不在我們這個地方,如何能夠祈求平安呢?如果有可能的話,那一定得像佛菩薩一樣,像觀自在菩薩能夠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身心世界看空,因為唯有這個大智慧,才能夠真正平安。

  至於我們普通的人,如何能夠平安?我就常常告訴自己,沒有什麼好怕的,因為怕也沒有用。只能把想得到可能會發生的事,預先做準備,也就是所謂的﹁未雨綢繆﹂。不過,即使已經準備好了,都還可能會有突發狀況出現,不是常常聽到﹁跌破眼鏡﹂或是﹁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嗎?這是形容一些自己預想不到的事,既然不是預想得到的事,怕也沒有用。因為恐懼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還會令人疑神疑鬼、神經兮兮,這樣一來,每天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所以,對於無常的現實,只要能夠未雨綢繆,儘量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以後,就不要再把心力用在擔心、害怕上。因為恐懼既然沒有用,那又何必恐懼呢?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