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貪


  什麼是貪心?

  在佛經上,﹁貪﹂有好多不同的說法,譬如它又叫做﹁欲﹂,也就是希望、追求、渴求的意思。人到底希望什麼?又渴求什麼呢?人在身心的需求上,最主要的不外是貪﹁色、聲、香、味、觸﹂五欲,眼睛貪好看的、耳朵貪美聲、鼻子貪香、舌頭貪好味、身體貪接觸的舒適感。總之,凡是好的都喜歡貪。

  但是,人本來就不能不吃飯、不睡覺,眼睛不能不看,耳朵也不能不聽。所以,貪是指我們過分的要求,就如我常跟弟子們說的:﹁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實際上,人們真正的需要並不多,譬如我們睡覺只需要一個床鋪,吃飯只要吃飽就夠了︙︙,可是人仍然想要追求、獲得很多東西,為什麼人會這麼貪得無厭呢?這和人的心理有關。

  人的心理有一種想永遠據為己有的欲望,因為一般人想要貪著的東西都是不能永遠保有的,但是當擁有以後又開始擔心會失去。以金錢為例,我們日常所需的花費並不多,但是一般人總是害怕得到的金錢很快就會用完,所以希望財產能夠愈積愈多,以備不時之需,結果變得貪得無厭。

  貪心的人就像一隻爬在結滿果實的桃樹上的猴子,牠看到滿樹飽滿欲滴的桃子,每一顆都想吃,結果摘了一個往手裡放,又摘兩個夾在腋下;摘到最後,不但一顆桃子都沒有吃到,還把自己累死了。人往往就是這樣,被貪心帶來的許多煩惱給累死了。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人並不僅是對財物貪著,對很多東西也都是貪得無厭地追求、爭取。人和人之間很多的磨擦和不協調,也都是因此而起的。所以,貪心不僅為自己帶來困擾,也會為社會、自然帶來災難。本來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並不多,如果是在個人的需要之外,為全體大眾的需要考慮,這就不叫做貪,譬如希望大眾能夠有衣服穿、有車子坐、有房子可住,為社會眾生造福,就不叫做貪。

  因此,我們除了自己需要的東西以外,不可要得太多。適可而止需要智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自己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為什麼貪心?

  只要是貪,都是不好的心態,不會因你所貪著的東西種類不同,而有好壞之別,因為不管你貪的是什麼東西,都是額外的追求。但它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也就是貪求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了他人的差別。

  有一位寺院的住持,才接任沒有多久,就對我說:﹁自從我當了住持以後,貪心似乎增加了很多,可是我又不能不為寺院著想。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信徒前來,希望有更多的錢、更多的弟子,也希望寺院的房子蓋得愈來愈多,很多弘法的事業都能隨之展開。﹂他覺得當了住持後,頭腦裡整天都在想如何能夠得到更多一點,這讓他很苦惱,可見得貪真是煩惱的根本。

  後來我問他:﹁你的這些打算、期待,是為了自己嗎?你希望當住持一定要當得讓人稱讚嗎?或是羨慕你擁有這麼多的信徒、這麼大的寺院,感覺你這個住持很能幹,比任何人都做得好?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就是貪。如果不是,而是為佛教、為寺院、為大眾設想,那就不是貪了。﹂

  這位住持為了弘揚佛法,所以需要有個道場做為弘法的場所;為了容納更多人來這個地方修行、聽聞佛法,所以房子要蓋得大一點、多一點;為了讓眾生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能夠種福田、佈施供養,所以需要寺院替他們來結合捐款,用清淨的財務來做有益於眾生的事。這些需求全都是因為眾生、社會需要,和為了推廣佛法,所以並不是貪。

  如果是自己本身的欲望想要,不是為了他人、團體而著想,那就是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成功時會很驕傲,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好像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就覺得很倒霉,害怕讓人看不起。像這樣患得患失的情形,就已在煩惱之中了。相反地,如果能將念頭轉過來,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而服務,那就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真能這樣想,也就沒有煩惱。對大眾而言也是一樣,大眾的反應都會隨著你的存心和動機而改觀。就像社會上雖然有一些人是以私心在做慈善事業,讓大家誤以為他是個很有慈悲心、公德心、了不起的人,但是這種人終究還是會被揭穿的。

  即使包裝得非常好,讓人誤以為他是個好人,畢竟還是騙術。既然是騙術,也就是煩惱,就算能騙人一輩子,自己的內心也不能平安快樂。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自欺欺人的。

  轉貪心為願心

  佛法說貪為苦本,想解決苦的問題,就要先從﹁知貪﹂開始。人的需求有兩種,一個是需要,一個是想要,凡是想要的超過自己的需要時,就叫做﹁貪﹂。但是,人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而且也很難將需要和想要兩者的差別,分得很清楚,總是感覺還不夠、還沒有滿足。

  其實,要分辨需要與想要有何不同,並沒有那麼困難,譬如口渴了要喝水,這就是﹁需要﹂;可是解渴只要喝一杯就夠了,如果為了以備不時之需,而想要儲存兩、三杯,那就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心理一樣,這就是﹁想要﹂的貪了。當前的問題必須先解決,這就是需要,至於以後需要什麼?是不是還需要這麼多?因為都無法事先預知,所以根本不用顧慮。人缺乏飲食,生命就不能夠維持下去;沒有男女關係,種族就不能夠維繫傳承,生命也沒有辦法延續。告子說:﹁食色,性也。﹂可見飲食男女本是人之常情,會被認為是壞事的原因,在於人很容易過分地追求,沉湎其中而無法自拔,譬如耽溺複雜的感情世界,或是玩物喪志,這些都會因貪為自己帶來煩惱,也就是所謂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然,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歡的,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那還沒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是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負荷的,麻煩就會接踵而來。

  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人通常看到美麗的風景、聽到好的音樂,總會想多看幾眼、多聽一下,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享受美色與音樂,是本能的反應,並不需要特別厭離。對於公園讓人賞心悅目的花朵,就讓它自然而然地呈現在面前,只需單純欣賞它的美麗;對於音樂,如果正巧聽見動聽的音樂,那就自然地去聆聽,聽得歡喜,也是一種享受。

  但是如果覺得花朵很美,而興起想把它摘回家的念頭,這就是貪了。音樂也是一樣,如果聽得渾然忘我,忘了手邊該做的事,而沉迷其中;或是為了聽好的音樂,而耽溺於玩音響,並且愈玩愈高級,要求也愈來愈多,像這樣不斷地追求或是佔有的欲望,就變成貪了。因此,追求美好的生活質量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變成執著,那就會帶來各種煩惱。

  欲和愛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它們常常容易引起人們貪的欲望,而欲和愛一旦和貪連在一起,就變成煩惱的名詞。但是貪也有好壞程度的分別,譬如愛可以是一種付出奉獻,而欲也可以是一種希望,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夠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更進步,這就是把貪愛和貪欲轉成願心,轉成一種期待。因此,貪愛和貪欲也可以轉往良善的方向發展,對社會做出積極的奉獻。

  以佈施對治貪念

  貪念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該如何幫自己除貪、解毒呢?

  用佈施來對治貪,是最好的辦法。所謂佈施,就是捐出自己擁有的財力、物力,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甚至還可以佈施自己的時間、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協助他人。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以我個人為例,我本是個一無所有的出家人,可是當我看到有許多人生活得很痛苦,為了幫助他們改善環境,我就開始想辦法募款,結果有愈來愈多和我有同樣心願的人出來支持我,在眾人的成就下,建設了法鼓山。法鼓山並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屬於社會大眾的。

  由於我的付出,共襄盛舉的人也愈來愈多,聚集的力量也愈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愈來愈多了。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愈能夠奉獻,自己擁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自然而然就會來了。

  這就好比井裡的水,取用的人愈多,水源就會源源不絕;如果捨不得供人取用的話,井裡的水永遠都不可能再生。同樣地,如果不捨得把自己擁有的財產給人,不僅財產不會增加,還會被罵是守財奴,而且也會為了錢該怎麼處理、運用,死了以後又該給誰而擔心,反而徒增痛苦。

  所以,如果真的想佈施,即使沒有任何東西都沒關係,因為只要發了願心,並且努力去爭取、去製造,加強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定會有東西可以佈施。真正的佈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

  名利只是暫時擁有

  一般人貪取的項目,不外是金錢、名位,然而這些東西有時是必須的,有時又是﹁不請自來﹂的,所以重點不在如何規避它們,而是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它們。

  以儲蓄為例,如果有正當的目標計畫,像是儲蓄多少錢之後可以請一部︽大藏經︾,或是就可以設立獎學金幫助人求學,這些都是很好的立意,所以並不是貪。如果儲蓄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財產以滿足私欲,這就是貪了。

  又如投資股票,我們常看到有人玩股票玩到傾家蕩產。其實,以股票做為正常的投資並沒什麼不好,除非是將股票拿來投機炒作,那便是一種貪念,就是煩惱。

  金錢就像水一樣,需要常常地流動,流動的時候,不論多也好、少也好,都還是維持在一個整體中。所以當你投資股票時,只要想到這個錢放到股票裡去,可以幫助社會經濟資源的流通,如此,你賺了錢會高興,賠掉了也不會痛苦。

  如果你貪心大起,希望賺的錢愈來愈多,那麼在投資的時候,你就會孤注一擲,把全部財力都投進去,結果反被股票套牢了,不得解脫。所以,一樣的行為用不一樣的觀念與心態去執行時,會帶給你不同的結果。

  至於名位,最重要的是實至名歸,否則會為了保有浪得的虛名而痛苦不堪。﹁名﹂不過是一項工具,因為有名自然就有社會地位,有社會地位就有能做的事業、能發揮的力量。有名位並不是壞事,但有名聲、地位充其量只是﹁大家知道﹂而已,不要把名位當成自己。事實上,名位也不需要刻意追求,時機成熟時,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因此也沒有必要看得太重,患得患失。

  有的人因為在電視上的曝光率比較高,變得有名了,所以就開始對名斤斤計較,怕自己又變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如果真的有一天電視上不再出現他的面孔時,他可能就會覺得社會遺棄了他,於是產生失落感,變成一種煩惱。

  其實,個人的事蹟會在報紙、電視上這一類大眾媒體上被報導,並不代表什麼,只是因為我們做了這些事,恰好被大家看到罷了。如果沒有機會曝光,就表示時間、環境還沒有因緣需要我公開出現,我可以在其它地方做其他的事。

  所以,不論是金錢或名位都應該把它當成是暫時的擁有,而不要把它看成實質的東西,或當成是自己的代表,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只是一時的因緣而已,這樣就不會有痛苦煩惱了。

  遠離名位、權力的誘惑

  名位、權力,人人都想追求,許多年輕人常常會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彷彿愈作怪,出名的機會就愈大。其實他們多半只是希望被注意,純粹是為了出名而出名,可是這種滿足只是一時的刺激,所得的也只是一種虛名,而虛名只會引來浮利。縱然真的得到利益,恐怕也是非常的空虛吧!

  然而,年輕人從來不考慮這種虛名究竟能讓自己有多少利益?對他人又有多少好處?虛名浮利往往反而是造成煩惱的原因,為了讓別人知道他們,所以必須不斷地興風作浪,引起討論話題。即使所作所為沒有犯法,卻已經造成社會的浮動和人心的不安了,不僅他們本身是群受害者,對整個社會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面對這種社會現象,我們並非無能為力去改變社會風氣,最重要的還是從小開始的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應該要把孩子當成朋友般看待,和他談心,輕鬆自然地討論這些問題,慢慢讓孩子自己發現一些正面的東西,建立正確的見解,而不僅是教訓孩子,強輸觀念給他們。另外,父母的行為對兒女來說,具有示範的作用。試想:如果父母自己就做不好,卻對孩子說:﹁我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孩子啊!你千萬不要學我啊!﹂孩子怎麼可能因你的說法而改變觀念呢?

  除了名位以外,權力也是很多人想要擁有的。有權力時雖然可以做點事,可是和名位一樣,我們要小心別被權力控制,落入煩惱的境界裡。

  雖然有權的人往往也有名,但有名的人不一定有權,因為有名的人大部分只是在場面上出現,背後有一隻更有力量的手在操控他,因此他們只是演戲的人。演戲的人雖然有名,但在背後操控的人才有實權,譬如很多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就不是實權者。權力一方面從金錢而來,另一方面從智慧而來,也有從職位而來的。所以,如果你有錢、有智慧,也有職位,即使沒有名,也一定會有權。有的人有了權之後,就開始弄權、玩權,將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卻沒有想到未來變化。要知道,權勢有它的時間性、階段性,而且每個人都有年齡的限制,因此人不可能永遠掌權。隨著身體衰老、環境變化的時候,權力終究也會失去,所以最好不要玩權。

  有權能夠為人設想、幫助他人,而不過分使用權力或自私自利,那是很好的,名位也是一樣。所以,重要的是你使用權力的願心,以及你看待、運用它的態度。

  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我們都知道貪是不好的習慣,可是有時候我們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慳,也就是小氣、捨不得和吝嗇,有人以為這是節省,其實慳和節省是兩回事。

  慳和節省的差別,主要在於節省的目的,譬如我們有十塊錢,為了佈施而量入為出,努力節省了一塊錢,這就不是慳。相反地,如果我的生活只需花費五塊錢,可是當沒飯吃、沒衣服穿的人向我們求救時,也捨不得將剩餘的五塊錢佈施給人的話,那就是慳了。

  因此,慳是即使自己有多餘的東西也不給人,而寧可把它貯藏起來,這樣的行為對他人沒有利益。但它不像貪是硬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所以不會損害到人,和貪比起來稍微好一些。

  雖然慳不會傷害別人,可是許多人就是因為捨不得佈施,反而阻礙了自己的成長和事情的發展。譬如有的人學問很好、知識非常豐富,或是技術相當精巧,但他就是不願傳授給人,也不願意分享給人,死的時候等於把智慧財產帶到棺材裡,這不就等於沒有用了嗎?

  又譬如你公司裡有很多的職員,他們為你賺了很多的錢,結果你一毛不拔,那麼這個公司還能繼續存在嗎?有利就應該共同分享,而分享的時候可以分層次,付出的多分享的多,付出的少則分享的少。

  一個老闆付出的是資本、是他的智慧與心力,因為他付出的最多,所以得到得多是正常的。但是,一般職員至少也付出了勞力、智慧和努力,甚至還付出了超額的時間來為公司工作,所以給予適當公平、合理的分享,是應該的。如果只曉得剝削,或者不願意和員工分享利益,就會漸漸失去向心力和人緣,這就是慳吝帶來的損害。

  有的人雖然沒有什麼財產,但是他很慷慨,願意把所有的東西與他人分享,因為這麼慷慨,所以大家都相信他、擁護他,可說是一個領袖人才。而一個慳吝的人,因為不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和人分享,所以沒有人緣,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擁戴。

  但是,慷慨和﹁打腫臉充胖子﹂還是有差別的。慷慨是自己沒有,或有的不多,而盡其所能地奉獻給人;而有的人則是自己沒有,卻拿別人的東西,譬如用賒、借、偷、搶等方式所獲得的東西來和別人一起享受,也就是慷他人之慨,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了。

  今生沒有廣結人緣的人,來生只會是個愚蠢的人。如果能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來生才會增長福慧。

  凡事恰到好處最好

  慳吝會讓我們不得人緣、失去朋友,同時自我也不能成長。因此,無論我們有什麼東西,都儘量能讓人充分運用,包括名位、財產和權力等都是一樣,而不要自己獨享。有很多名人就是怕被人利用,因此不願意把名借給人,像有時別人只不過是希望能借助你的名氣來推廣某一個活動,代表你也贊成這件事情,但即使這只是一個假名,你可能仍然不願意借給他用。

  當然,我們要愛惜羽毛,弄清楚對方的目的,不要讓人假借你的名去做壞事。如果目的是正當的,請求的人也沒有什麼問題,你卻不給他用,那就是慳了。如果經過瞭解之後,發現對方或是事情本身有點爭議性,那最好還是不要給他用,否則恐怕會惹很多麻煩,別人會懷疑你怎麼會和那種人牽扯在一起,進而猜測你們也許是合夥人,如果是這樣,就得留意愛惜羽毛。不過,愛惜羽毛過了分,那也叫做慳。

  名是如此,權也是一樣,只要能夠做好職務之內的事以及必須做的事,那就不是慳。我們常說﹁人在公門好行善﹂,就是希望有權的人能隨時主動運用自己的權力來幫助他人,利益眾生和社會。如果說有權的時候不用權,或是不用來利益社會大眾,只是抱持做做官,讓上司不生氣、下屬高興,和和稀泥的心態,那這個權力就浪費掉了,給你權等於沒有用一樣。所以,權還是要給有魄力、有理想的人來做。

  但是,去慳有時很容易又變成是一種浪費,因此兩者之間一定要取得平衡點。凡是多餘的就叫做浪費,如果是恰到好處地付出,那就不是浪費。譬如別人已經給他某樣東西了,你又再給他一份;或是今天有了、明天也有了,你還要給他更多,那就是浪費了。

  中國人很怕被別人批評為小氣,總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很慷慨,所以請客的時候,明明五道菜就可以吃飽了,卻一定要準備十二道菜,彷彿這樣才不算小氣,結果每道菜都剩下很多,形成浪費,這實在是一種惡習。所以請客的時候,要考慮自己所請的是什麼樣的客人?而自己的身分、財力又是如何?雖然不要太吝嗇、寒酸,但也不要過分浪費。

  我們做事要掌握﹁恰到好處﹂這四個字,任何事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過與不及都不好。因為不及就是慳,超過就是浪費,能以智慧來分辨如何做是剛好,就能做到恰到好處。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清貧生活的風氣曾流行一時,也可以稱為是一種簡單過生活的思潮。所謂清貧生活,就是符合自然,儘量節約,崇尚樸實,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它和慳不同,慳是捨不得用,而清貧是強調生活的清淡、簡樸,因此需要用的東西仍然要用,只是要耐久而不奢華;自己的環境也要打理得非常簡單、素雅,不講求過分的華麗和花俏。

  我有一個朋友,雖然他是船運業的鉅子,是位大商人,但他每天早上吃的東西都非常簡單,只要一杯咖啡、一個蘋果、一杯牛奶,就打發了。有一天我去拜訪他,他從冰箱裡拿出一個檸檬,看起來已經切過好幾次了;接著他切了一片放進他的紅茶裡,也切了一片放到我的紅茶裡,然後又放回冰箱。我就問他:﹁這個檸檬吃了幾天?﹂他說:﹁這是第三天,反正一個人吃飯,早餐也習慣這樣。﹂我說:﹁這樣子是不是太節省了?﹂他說:﹁可是我只要這麼多!﹂因此,他一個檸檬大約可以吃上五、六天。

  一般人也許會因此而覺得這個人很慳吝、很小氣,其實他是非常慷慨的人,常用金錢幫助他人,設立了各種獎學金來幫助社會、幫助學校,和所有需要幫助的年輕人。他將自己個人的花費降到最低,生活過得相當簡單,然後再把大筆的錢提供給需要的人,這種人怎麼會是慳呢?

  另外,還有一個人也很有意思,他每次來看我都會帶一籃水果,我問他:﹁你平常不是已經有別的捐款了嗎?為什麼每次來都還要帶一籃水果呢?﹂他回答我說:﹁師父,我每次來都不坐自己的車子,而將省下來的汽油錢拿來買水果,因此這籃水果都是從車錢中節省下來的。﹂

  像他這樣當然也不算慳,慳是因為不捨得給人才節省,清貧則是為了生活簡單,並不是捨不得。而且唯有自己簡樸、簡單,才會有更多的東西給人;如果自己浪費、享受了,那能給人的東西就減少了。清貧思想為什麼能夠流行?這是因為欲無止盡,物質的享受永遠無法滿足,也沒有辦法讓人的心感到真正的寧靜、安定與和平;只要物質的生活條件愈舒服,人心就愈不容易安定下來。譬如一雙平價的鞋子就可以穿,可是物以稀為貴,因為虛榮,一定要穿名貴的,結果要求愈來愈高,拚命搶稀有的東西來享受,以為只要能享受愈名貴、稀有的東西,就愈能得到滿足。

  其實這些東西都不能讓人得到滿足,享受到最後還是空虛。人的心必須在樸實簡單之中才能安定下來,才不會隨著物質而起伏,今天想要這個,明天又想要得到比這個更好的享受。所以,唯有過樸實、清貧的生活,才能讓自己滿足,也才是最好的自在享受。
 
• 字體大小小: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好讀首頁››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煙雲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言情小說
• 奇幻小說
• 小說園地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