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學微言︾南懷瑾

︽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版︾

︽好讀書櫃︾讀友分享


出版說明


  自從一九七六年︽論語別裁︾出版後,︽孟子旁通︾也於一九八四年問世。有關南懷瑾教授對﹁四書﹂的講解,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讀者,反應最為熱烈。

  嗣後讀者們不斷詢問關心,渴望讀到南著︽大學︾及︽中庸︾,以完成對四書的整體了解。十餘年來,南教授亦曾多次講解︽大學︾,現經由周勳男君,根據多次講演記錄,以及部分南教授手記,整編成冊,出版了這部︽原本大學微言︾。

  僅僅千餘字的︽大學︾,講述整編為四十萬字的一部書,其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為此,周勳男君在編輯說明中,為方便讀者計,提綱挈領加以說明,作為簡單的導讀。

  台灣及北京︵簡體字︶同時出版。

  編輯室 劉雨虹

  一九九八年三月


︻編輯說明︼

  懷師近來講述的︽大學︾錄音帶,終於整理成冊,定名︽原本大學微言︾。本書名所以取﹁原本﹂︵又稱古本︶兩字,是為了有別於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學︾原本,是指西漢戴聖所傳︽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後,其他許多註解︽大學︾的書,如司馬光的︽大學廣義︾等,都已失傳,甚至坊間連原本︽大學︾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間,王陽明把原本︽大學︾刻印出來,當時的文士還驚怪起來,不相信還有這一種本子。甚至清朝的李惇還說:﹁學者有老死不見原文者。﹂因為大家既然只讀朱子的章句,刻︽禮記︾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學︾、︽中庸︾只存其目錄,把文字都刪除了。本書所採用的原文,是依據清未阮元重刊的︽宋本禮記疏本︾。

  至於懷師為什麼要用原本︽大學︾來講述,詳見本書︽開宗明義篇︾。至於其微言大義,更遍佈全書,有待善為體會。懷師此次講述︽大學︾,彷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實難加以分段,但為便利讀者閱讀,勉強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現略述九篇內容摘下,以便先有個概印象:

  一、開宗明義:首先請讀者先熟讀原本︽大學︾本文,以便閱讀下去時,可以隨時回到︽大學︾本旨,加以體會、印證。然後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可惜長久以來只被作考取功名的敲門磚,於今猶有其流弊。於是回想傳統的農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對天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礎,深具意義。

  然後,對道、德、天、大人等關鍵字先作說明,並點︽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而不必去篡改原文,對於朱子把﹁大學之道﹂竟說成﹁初學入德之門﹂,更不以為然。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總綱。並為了恢復原本︽大學的真面目,先對朱子的把﹁親明﹂當作﹁新民﹂,以及改編︿大學﹀次序,提出了批判,對於朱子把﹁明德﹂說成﹁虛靈不昧﹂,更詳加探究,而強調要從自知之明做起。

  二、七證的修養功夫:本篇旨在闡釋︽大學︾所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只是這七證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說明,而宋元明清以來的理學家,困於門戶之見,也無法疏解得清楚,更談不到發揚光大。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三、內明之學:本篇先闡釋︽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並說明向來學者都把﹁誠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及﹁物格知至﹂的關健所在,略而不談,而不知其中內明與外用之環環相扣的密切關係。進而講到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就先須﹁格物致知﹂,以達到﹁格物知至﹂,故對﹁所知﹂與﹁能知﹂,及﹁心﹂、﹁意﹂、﹁識﹂細加明辨,再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總之,此篇闡明自﹁格物﹂至﹁正心﹂屬內明之學,如果內明修養達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天﹁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做起,故﹁修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健,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四、外用之學:本篇旨在闡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的道理。首先說明﹁齊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現代小家庭的家,並推崇中國歷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偉大。從東周以來直到清末,每個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問題的家庭,本篇即以齊桓公︵兼述管仲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呂不韋的﹁奇貨﹂計劃︶、劉邦︵兼述與他勾心鬥角的呂后︶為例,詳加闡述。而給予正面評價的,則以虞舜、漢文帝為例,加以闡述。漢文帝得力於母教,而虞舜則成長於父母、弟弟都有心理問題的家庭,卻能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尤為難得,故特推崇。

  五、內外兼修之道:本篇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止。這段原本︽大學︾的原文,被朱子抽調得最厲害。懷師則恢復其原來次序,就原本︽大學︾所說﹂誠意﹁內外兼修的﹁八正知﹂,詳加闡述,再講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

  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有關﹁修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章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給現代人的啟示。

  六、齊家治國:本篇︽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最後再從︽大學︾所引的︽詩經︾,詳加闡釋不論古今,婦德在齊家︵或及治國︶中的重要性。

  七、治國平地天下:本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的列傳︾的觀點,以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強,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八、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的,本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九、西方文化與中國:本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詳見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亨廷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文明的世界。

  以上九篇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最後應該說明的是,在把近百卷的錄音帶整理成初稿的過程中,曾經參與文字整理工作中的有:蔡策、李淑君、勞政武等先生。參與校訂的有:李素美、劉雨虹、來新國、李表原、韋志暢、趙海英、朱守正、彭嘉恆、馬有慧、陳定國、陳美珍、杜忠誥、謝錦楊、陳照風、歐陽哲、郭姮?等先生小姐。參與打字及校對的有宏忍法師,傅莉、李儀華、李茵麗等小姐。在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終於完成文字初稿,最後交由我再作整理,雖自知學識粗淺,不足以荷任,只因退休下來,較有時間,而無理由可以推辭。而今兢兢將此懷師講述大作出版,若仍有錯誤,其咎在我,敬祈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為感。

  周勳男 記

  一九九八年三月
 
• 書頁高度:600
• 字體大小: 16 20 24 28 3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前往好讀網站 ››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小說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愛情小說
• 科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以書會友
資料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