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版︾
︽好讀書櫃︾經典版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二七三七至二六九七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七八零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京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一九四九年產的七五零零噸發展到一九九八年的六十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九八二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一九八三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一九九零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一九九三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一九九一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一九九八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 書頁高度:600
• 字體大小: 16 20 24 28 32
• 字型名稱:
• 背景顏色:                         
  
前往好讀網站 ››
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
• 世紀百強
• 隨身智囊
• 歷史小說
• 武俠小說
• 懸疑小說
• 愛情小說
• 科幻小說
• 小說園地
• 以書會友
資料載入中……